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2023-03-04 13:10:21 字數 1820 閱讀 7804

1樓:一味石齋

三顧茅廬 鐵杵成針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四面楚歌

負荊請罪 精忠報國 手不釋卷 懸樑刺股 鑿壁偷光

還有很多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臥薪嚐膽 指鹿為馬 四面楚歌 約法三章

完璧歸趙 圍魏救趙 毛遂自薦 高山流水 焚書坑儒 窮圖匕見懸樑刺股 金屋藏嬌

投筆從戎 鞠躬盡瘁 三顧茅廬 刮目相看樂不思蜀 才高八斗 入木三分 聞雞起舞

東山再起 草木皆兵 鑿壁偷光 精忠報國

3樓:天空的雨在哭泣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希望可以幫到你o(∩_∩)o~

4樓:匿名使用者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

5樓:司徒柳

圍魏救趙 脣亡齒寒 假途滅虢 退避三舍 金蟬脫殼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6樓:匿名使用者

臥薪嚐膽、杯弓蛇影、三令五申、三顧茅廬、葉公好龍、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寫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寫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少見的 目不識丁 目無全牛 沐猴而冠 賠了夫人又折兵 常見的 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掩耳盜鈴 南轅北轍 畫蛇添足 濫竽充數 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杞人憂天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來自神話故事的成語,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都

1.寓言故事 拔苗助長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濫竽充數 南轅北轍 驚弓之鳥 對牛彈琴 畫蛇添足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 鷸蚌相爭 黔驢技窮 東施效顰 杞人憂天 狐假虎威 買櫝還珠 畫餅充飢 自相矛盾 量體裁衣 杯弓蛇影 螳螂捕蟬 亡羊補牢 人面獸心 無價之寶 曲高和寡 自作聰明 囫圇吞棗 庖丁解...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三個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源自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鷸蚌相爭 刻舟求劍 鵬程萬里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亡羊補牢 驚弓之鳥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36230 後起之秀 後生可畏 火樹銀花 堅壁清野 間不容髮 井底之蛙 雞口牛後 江郎才盡 見獵心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