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沒有嫡長子繼承製,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瓦解,那以後的朝代還是嫡長子繼承製,或是長子繼承製,還是隨意?

2023-02-24 14:55:25 字數 3710 閱讀 7902

1樓:柳蜈

有,從西周開始,整個周朝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製。周制:統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

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這種繼承製度與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私有財產的增多,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導致奴隸制開始崩潰,新的封建制社會形態開設慢慢構建,財產繼承問題日益突出出來,有關的制度開始逐步建立起來。如商鞅在秦國頒行的分異令,就肯定了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利。秦朝建立以後,《秦律》中又將這些改革派的繼承法思想收入其中,形成了封建社會第一套完整的繼承製度。

但是奴隸制法中的王位嫡長子繼承製依然保留下來了。

2樓:可愛的你沒啊

有的 西周時就有的吧

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瓦解,那以後的朝代還是嫡長子繼承製,或是長子繼承製,還是隨意?

3樓:索隱者

宗法制從來沒有瓦解,一直綿延和影響至近現代。

宗法制並非隻影響到皇家朝廷,同時也影響到整個民間生態。

只是在嫡長子無法承繼負重時,就會出現立長還是立賢的爭論,可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嫡長子繼承製的制度的演變

中國的嫡長子繼承製是從哪朝開始的啊?

4樓:娛樂解說課

嫡長子繼承製起於商末,定於周初。

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大明令·戶令》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

中國在秦朝以前曾是奴隸社會,爵位和封地財產結為一體,因此當時存在土地財產主要由長子繼承的情況。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時代,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歐洲封建社會的長子繼承製,包括了長子繼承財產,封建貴族的爵位和土地傳給長子,其餘的兒子因缺乏財產為謀生而淪為騎士。

中國受井田制均田思想的影響很深,因而財產實行諸子平等均分。歐洲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社會,為了防止家族封地和財產實力不因後代的分割導致變小變弱,因而財產也實行長子繼承製。在中國,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曾一度在法律上規定諸子按照身份等級的不同實行不同份額的財產繼承權。

5樓:匿名使用者

「嫡長子繼承製」在我國古代不同朝代,不同民族建立的國家體系中並不是一直沿襲下來的。而且在一個朝代中也不是完全按照這一方式進行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從秦朝開始的吧 春秋戰國時期好像都沒有提到關於應該嫡長子繼位的問題

宗法制與嫡長子繼承

7樓: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互為表裡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通過宗法制,確認了宗族內部的等級關係,明確了政權的繼任者,避免了政權過渡過程中的爭奪,從而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互為表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8樓:冠軍的賬號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

孝、悌和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 有什麼關係

9樓:六月霜飛雁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

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宗法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春秋戰國瓦解之後,歷朝歷代都是什麼繼承製,還是嫡長子繼承製嗎,或是長子繼

10樓:匿名使用者

1、理論上:中國封建王朝實施的一直是「嫡長子繼承製」,一直到清康熙開始實施「祕密立儲制」

2、但這也只是理論上的。實際的情況是:中國封建王朝185個帝王,絕對意義上的「嫡長子繼承」只有59個,比例只有32%。

3、篡位、早夭、無嗣、被廢……等等原因都導致嫡長子不能繼位。所以僅僅指望建立一個制度就能萬世遵循是不可能的。絕對權力之下,要變更繼承人,只需要一個理由、一份詔書。

身份、制度、宗法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為什麼士大夫在春秋時期崛起

11樓:極風荷

因為土地私有不可阻擋的蔓延,士大夫就必然會崛起。

西周時天子威信尚存,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是不以奪取土地人民為目的的,因為各個諸侯的土地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諸侯不能搶佔別人的土地(因為那是周天子封給別人的),也不能把自己的土地送給別人(因為土地是周天子的,諸侯無權送),所以西周的戰爭是討伐戰,就跟遊戲一樣,因為打贏了了也沒有太多實際好處。諸侯國內的土地封給士大夫也是如此,不能私自交易買賣,所以這個社會等級階層是固定的,是一潭死水,靠著禮樂等級制度來維持。

到了春秋時期,土地私有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周天子沒了威信也沒了約束力。打仗可以搶別人的地盤了,戰爭激烈程度立刻不一樣了,各種為取勝的陰謀詭計也都出現了(西周時期不是人傻愚蠢,而是打贏了也沒什麼用,所以西周時期不屑於陰謀詭計。)

那麼看看士大夫階層,土地私有以後,士大夫之間互相吞併,必然會出現一些能力強,土地多,實力強悍的士大夫,國君永遠只有一個,能力和素質是純粹碰運氣(嫡長子繼承製),而士大夫的數量就多了,這樣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能力極強的士大夫崛起甚至控制國君。

古代實力的強弱主要看土地和人口,土地私有化後一定會出現擁有大量土地人民的士大夫,他們的崛起也是必然。

手打的答案,滿意請採納,謝謝。

春秋時期鐵農具為何能較快推廣,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會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 鐵農具與石農具和青銅農具相比具有優越性 生鐵含碳量高,質地堅硬 鋒利,版廣泛 普及 2 當時權 的冶鐵工業已相當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春秋後期,我國已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 1150 1300 是鍊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歐洲直到公元14世紀才煉出了生鐵,比我國晚了1900年。3 當時解決了鍊鐵技術...

春秋時期哪個國家最強大,春秋戰國時期哪個國家最強大和其國家的重要人物?

春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和霸主當屬晉國。同晉爭霸的諸侯國先後有秦 楚 吳 越等,但真正實力還遠不能和晉國相比,直到晉國被三分之後成趙 魏 韓。才奠定中原各諸侯國實力均衡,但三分晉國後,周天子和中原諸侯就失去保護,也無力阻止秦國東進和周天子被滅的結局。最先是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東進爭霸,但崤之戰被晉襄公...

春秋時期到現在有多少年,春秋戰國時期到現在有多少年

從春秋時期開始的770年算起,到現在2018年,有2788年了。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元年 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 周敬王四十四年 戰國前夕,總共295年。還有一說春秋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