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船北調工程的東線的走向

2023-02-15 04:05:31 字數 3842 閱讀 9365

1樓:波斯拖鞋

東線南水北調工程:

東線工程是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現狀(抽取長江水400m3/s)基礎上擴大規模和向北延伸。從長江下游揚州附近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為輸水主幹線和分幹線逐級提水北送,並連通作為調蓄水庫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在位山附近通過隧洞穿過黃河後可以自流,需新招位臨運河進入京杭運河的衛運河、南運河到天津(圖)。輸水主幹線長1150km , 其中黃河以南660km;黃河以北490km。

輸水渠道的90%可利用現有河道和湖泊。

從東平湖建山東西水東調工程,送水到山東半島的煙臺、威海。西水東調工程是解決山東半島嚴重缺水的關鍵工程,其西段(240 km)由東平湖經濟南至引黃濟青乾渠,中段(138 km)利用現有引黃濟青工程的乾渠,東段(318 km)從引黃濟青乾渠的家莊建分水閘,需建3~4級泵站揚水至煙臺、威海。

東線工程全線最高處東平湖的蓄水位高於長江水位約40 m;黃河以南需建設13個梯級75座泵站,總揚程約65 m。黃河以北可自流到天津。抽水泵站大部分又可結合當地骨幹排水河道排澇。

東線工程除調水北送任務外,兼有航運、防洪、除澇等綜合效益。

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的規劃規模是" 64321"即抽江600 m3/s、進洪澤湖400 m3/s、出洪澤湖300 m3/s、進駱馬湖200 m3/s、出駱馬湖100m3/s。江蘇省自2023年開始建設江都泵站,經過40年的建設,現已建成9個梯級,20座正規泵站,抽水泵站裝機容量20多萬kw·h,可送水到連雲港、徐州及南四湖的下級湖。抽江規模已有400m3/s(現實際抽引長江水的能力為508 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約 33億m3/s,乾旱年抽江水量可達60多億m3。

目前,可送水到下級湖 50m3/s, 水量5億m3 ~ 7億m3。

由於東線工程輸水河道所處位置地勢較低,受高程限制,主要供水目標為黃淮海平原東部和山東半島,解決蘇北、山東東部和河北東南部農業以及津浦鐵路沿線和山東半島的城市缺水,並可作為天津市的補充水源。

東線工程可以根據華北地區及山東半島的需水要求和國家的經濟承受能力,先通後暢,分期實施,逐步擴大調水規模。

應急(第一期)工程: 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抽江規模400 m3/s)的基礎上,江蘇段改擴建部分泵站和輸水河道,擴挖山東境內河道和興建四級泵站,輸水入東平湖10億 m3左右。續建一條穿黃隧洞,黃河以北利用正在建設的引黃濟津線路輸水。

遇華北連續乾旱時,利用江蘇省泵站的空閒時間; 從10月中旬至次年3月, 向黃河以北或山東半島送水,其中向天津應急供水4億 m3~5億 m3。2001-2023年建設完成。

第二期: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礎上,抽江規模擴大至600m3/s ~7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90億 m3~100億 m3;進上級湖的規模達到350m3/s,進東平湖300 m3/s,向山東半島供水50 m3/s,水量10億 m3 ~15億 m3;過黃河200 m3/s,水量30億 m3~40億 m3,可替換山東引黃灌區和河北、天津的部分引黃水量,補充海河東南部平原的供水不足。在東線應急(第一期)工程完成後開工建設,2023年左右建成。

第三期:在第二期工程的基礎上,抽江規模擴大至800 m3/s~10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130億 m3~170億 m3;向山東半島供水90 m3/s,水量15億 m3~20億 m3;過黃河400 m3/s,水量60億 m3~80億 m3,向城幣供水20億 m3。預計在2023年左右開工建設。

東線的難點是:沿線水質汙染較重;難以解決北京缺水;黃河以南需用電力泵站揚水,執行費用較高;因與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共用輸水河道、泵站和湖泊,遇淮河流域乾旱或江蘇用水高峰期,向北供水的水量和過程難以保證;執行管理複雜。

1993已審查通過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訂報告,並完成東線第一期工程的總體設計。同年水利部審查通過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修訂環境影響報告書》。

2樓:

東線工程:從江蘇省 江都市樞紐一直到經過江蘇、山東、河北、天津

3樓:匿名使用者

東線工程是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現狀(抽取長江水400m3/s)基礎上擴大規模和向北延伸。從長江下游揚州附近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為輸水主幹線和分幹線逐級提水北送,並連通作為調蓄水庫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在位山附近通過隧洞穿過黃河後可以自流,需新招位臨運河進入京杭運河的衛運河、南運河到天津(圖)。輸水主幹線長1150km , 其中黃河以南660km;黃河以北490km。

輸水渠道的90%可利用現有河道和湖泊。

從東平湖建山東西水東調工程,送水到山東半島的煙臺、威海。西水東調工程是解決山東半島嚴重缺水的關鍵工程,其西段(240 km)由東平湖經濟南至引黃濟青乾渠,中段(138 km)利用現有引黃濟青工程的乾渠,東段(318 km)從引黃濟青乾渠的家莊建分水閘,需建3~4級泵站揚水至煙臺、威海。

東線工程全線最高處東平湖的蓄水位高於長江水位約40 m;黃河以南需建設13個梯級75座泵站,總揚程約65 m。黃河以北可自流到天津。抽水泵站大部分又可結合當地骨幹排水河道排澇。

東線工程除調水北送任務外,兼有航運、防洪、除澇等綜合效益。

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的規劃規模是" 64321"即抽江600 m3/s、進洪澤湖400 m3/s、出洪澤湖300 m3/s、進駱馬湖200 m3/s、出駱馬湖100m3/s。江蘇省自2023年開始建設江都泵站,經過40年的建設,現已建成9個梯級,20座正規泵站,抽水泵站裝機容量20多萬kw·h,可送水到連雲港、徐州及南四湖的下級湖。抽江規模已有400m3/s(現實際抽引長江水的能力為508 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約 33億m3/s,乾旱年抽江水量可達60多億m3。

目前,可送水到下級湖 50m3/s, 水量5億m3 ~ 7億m3。

由於東線工程輸水河道所處位置地勢較低,受高程限制,主要供水目標為黃淮海平原東部和山東半島,解決蘇北、山東東部和河北東南部農業以及津浦鐵路沿線和山東半島的城市缺水,並可作為天津市的補充水源。

東線工程可以根據華北地區及山東半島的需水要求和國家的經濟承受能力,先通後暢,分期實施,逐步擴大調水規模。

應急(第一期)工程: 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抽江規模400 m3/s)的基礎上,江蘇段改擴建部分泵站和輸水河道,擴挖山東境內河道和興建四級泵站,輸水入東平湖10億 m3左右。續建一條穿黃隧洞,黃河以北利用正在建設的引黃濟津線路輸水。

遇華北連續乾旱時,利用江蘇省泵站的空閒時間; 從10月中旬至次年3月, 向黃河以北或山東半島送水,其中向天津應急供水4億 m3~5億 m3。2001-2023年建設完成。

第二期: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礎上,抽江規模擴大至600m3/s ~7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90億 m3~100億 m3;進上級湖的規模達到350m3/s,進東平湖300 m3/s,向山東半島供水50 m3/s,水量10億 m3 ~15億 m3;過黃河200 m3/s,水量30億 m3~40億 m3,可替換山東引黃灌區和河北、天津的部分引黃水量,補充海河東南部平原的供水不足。在東線應急(第一期)工程完成後開工建設,2023年左右建成。

第三期:在第二期工程的基礎上,抽江規模擴大至800 m3/s~10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130億 m3~170億 m3;向山東半島供水90 m3/s,水量15億 m3~20億 m3;過黃河400 m3/s,水量60億 m3~80億 m3,向城幣供水20億 m3。預計在2023年左右開工建設。

東線的難點是:沿線水質汙染較重;難以解決北京缺水;黃河以南需用電力泵站揚水,執行費用較高;因與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共用輸水河道、泵站和湖泊,遇淮河流域乾旱或江蘇用水高峰期,向北供水的水量和過程難以保證;執行管理複雜。

1993已審查通過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訂報告,並完成東線第一期工程的總體設計。同年水利部審查通過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修訂環境影響報告書》。

4樓:起風了了了了啊

基本沿京杭大運河的走向

從江蘇省江都市到北京

從江都到黃河段因為地勢北高南地需要逐級抽水穿過黃河後由於北低南高可以自流到北京

5樓:

基本上利用京杭大運河!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是

東線工程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運河逐級提水北送,主要輸向京津唐,輸水量接近300億立方米。由於輸水量大,長江下游徑流量減小,入海的淡水減少後,入海口處的淡水就減少,海水鹽度就升高。另外影響鹽度的因素還有蒸發量 海域流通度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師從長江沿海流域往北送 b答案說長江下...

分析北水南調的原因,並指出該工程建成後的地理意義

原因 北方松花江流域水資源豐富 南方遼河流域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尤其重工業發達,但是水資源不足,制約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理意義 對松花江流域的地理意義 有利於減輕洪澇災害。對遼河流域的地理意義是主要的 帶來較為豐富的水資源,緩解遼河流域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促進沿線農業發展,促進城市工業發...

地理題,求解!謝謝了分析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

有利條件 1 利用京杭大運河,節省投資 2 東線從長江干流取水,水源比較充足。兩個不足 1 東線工程可自流引水,但是北段地勢北高南低,需抽水引水2 水質汙染較為嚴重 主要有利影響 1 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和城市化程序加快,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會日益突出,勢必進一步制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南水北調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