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樣認識富貴與仁德的關係的

2023-01-07 00:35:42 字數 4401 閱讀 7367

1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富貴觀念是孔子仁學的組成部分,是以人為本位的人本主義富貴觀。它既肯定富貴是基於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謀求富貴時堅持遵「道」、循「義」、守「信」的原則。富貴具體可以分為君子富貴和小人富貴。

富貴不是終極的人生目標,「富貴,然後學」,這為通達完善的人格和充實的精神提供了條件。

有關論語的大學生知識競答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

2樓:手機使用者

1、(1)貧困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通過正當的方法拋棄它,君子不擺脫

(2)緊急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2、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須提高正當的方法和途徑,這樣才符合仁德。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

3樓:諮喂

(1)d

(2)富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這樣才符合仁德;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試題分析:「吃飯的時候要遵循仁的準則,時間緊迫的時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頹廢、沮喪」錯。孔子是說,君子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泰然處之;在失意時,也不頹喪、怨嘆。

順利時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時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為環境所左右。

點評:這類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對文化經典閱讀材料內容的理解,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內涵。它一般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出一定的資訊。

因而誦讀語段,掃除文字障礙,弄懂文字意思,是做題的關鍵。

參考譯文

孫叔敖,是楚國的處士。相國虞丘向楚莊王推薦他來取代自己的職位。孫叔敖做了三個月的楚相,教化引導百姓,上下祥和,民俗美善,政令寬鬆,令行禁止,官吏中沒有奸邪之人,盜賊不起。

秋冬季節他勸說百姓進山採礦,春夏興修水利,大家都得到了好處,百姓都為這樣的生活感到快樂。

楚莊王認為錢幣太輕,就把小錢改成大錢,百姓使用不方便,都不做生意了。管理集市的**對孫叔敖說:「集市混亂,百姓不知道到**安身,社會秩序無法安定。

」孫叔敖問:「這樣的情況有多少時間了?」管理集市的**回答:

「有三個月的時間了。」孫叔敖說:「停止使用大錢,我下令從今天開始恢復使用小錢。

」五天後,到了上朝的日子,孫叔敖上奏莊王:「以前以為小錢太輕,換成了大錢。如今管理集市的**來說『集市混亂,百姓不知道到**安身,社會秩序無法安定。

』我請求下令恢復使用小錢。」莊王答應了,下令三天,集市恢復得像原來一樣繁榮了。

楚國百姓習慣喜歡矮小的車子,楚王認為矮小的車子不便於馬拉,想下令讓百姓把車改造成高大的。孫叔敖說:「政令下達多次,百姓無所適從,不宜強制下令改車。

大王如果一定要百姓把車改造成高大的,我請求大王下令把街巷兩頭的門限加高。乘車的都是有身份的人,有身份的人不肯頻繁上下車。」楚王同意了,過了半年,百姓都自願地把車改造成高大的了。

這種做法就是不用教育的手段而百姓卻能順從君王的心意改變自己的行為,其他國家,不論遠近,看在眼裡,都跟著效仿這種做法。所以,孫叔敖三次為相,但不為之欣喜,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才幹並且欣賞自己的才幹;三次被罷免相國,也不後悔自己的行為,因為他知道那不是自己的過錯。

孔子是怎麼看待富貴和貧賤的?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這裡有問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五章)(孔子說:

富和貴,是人人所追求的,不合道義而得到它,我決不據有;貧和賤,是人人所厭棄的,不合道義而去掉它,我甘於貧賤。君子離開了仁德,怎麼能有好名聲呢?(這裡有問號)君子不會在片刻之間違背仁德,情況緊急時一定這樣,變亂動亂時也一定這樣。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我所好。

(《述而》第十二章)(孔子說:富貴如果可以求得來,即使做市場的守門卒,我也去做;如果求不來,還是做我喜歡做的事吧。)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第十六章)(孔子說:

吃粗糧、喝涼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做不義的事而得來富和貴,在我看就如同浮雲。)孔子不反對富貴,但反對用不合道義的手段去取得富貴。

據楊伯峻統計,「道」這個字,《論語》中用了60次,除了用作道路、路途(4次)、技藝(1次)、說道(2次)、實行(2次)、引導(2次)、治理(3次)等等之外,大多是孔子言論中所用的術語(44次),指道德、學術、事物的規律以及合理的行為和方法可作「道義」解。如果用不合道義的方法而得到富貴,孔子是堅決反對的,寧可安於貧賤。孔子的這個觀點,後世簡化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安貧樂道」,成為長期廣泛流傳的格言和成語。

讀了論語的仁德篇,認識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孔子仁學的含義與現實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絡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絡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

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

中國與英國的關係是怎樣的

面和心不和吧,相對於法,德等老牌帝國主義來說,中國跟英國的關係,應該更差一些,因為英國是美國的鐵桿弟兄,只要有美軍的戰場上,一定有英軍的身影。中國與英國目前是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所謂 全面戰略 是指 國家對戰爭全域性的統籌規劃與全面指導。是依據國際 國內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 經濟 軍事 科學技術 地理等...

法律與哲學的關係,法律和哲學是怎樣的關係

你這個問題很大,要知道法律的一切理念都是基於哲學的思考。而且,在法律部門中還有專門的法哲學部門,專門研究法律的哲學。總的來說,你買本法理學的書可以慢慢了解。理論法copy學也叫法理學 法哲學,不細區分的話基本是一回事 應用法學可就太龐大了,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訴訟法 商法 財稅法 甚至軍事法,基本上...

如何與認識時間不長的女生加深關係

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的另一半特徵或者特點。涉及因素眾多,不一一贅述。單方有意進一步加深關係之前,需要明確女生的選擇與立場。兩情相悅還是單方面的愛戀。明確女生內心的訴求後,如果對方明確有意向繼續發展,可根據雙方交往的階段,注意加強溝通。有空閒時間,兩人多見面溝通相處。多溝通,有利於雙方的情感與認知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