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作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出處以及作者是誰

2023-01-02 11:30:33 字數 6287 閱讀 9599

1樓:小山村情懷

3全部獨在異鄉為異客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

作品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朝代】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譯文

我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家鄉兄弟們登高的時候,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一個人。

創作背景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

「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闢熱氣而御初寒。」

作品鑑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

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2樓:在珍珠泉打麻將的木槿花

獨在異鄉為異客作者是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祕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出處以及作者是誰

3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原詩如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創作背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與胞弟王縉離開家鄉蒲州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客遊。

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久負盛名,使他成為王公、駙馬、達官貴人的座上清客,這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對世態炎涼和統治階級的腐敗生活有了深刻認識,並且產生了深深的厭倦。久而久之,思鄉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

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九·九」重陽佳節之日,達官貴人們都以家宴自娛,胞弟王縉也回蒲州去了,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突然在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

4樓:彈奏自己的自由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首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5樓:魔仙堡小仙女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點睛之處是"獨"字,體現異鄉客的孤寂,與倍思親相呼應,表現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6樓:枕邊吹風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出處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朝代】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

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

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7樓:楓葉

答:作者王維,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你好,本題以解答,如果滿意,請點右上角「採納答案」,支援一下。

8樓:木雲

您好,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這首詩的作者是

9樓:奔跑的窩牛的家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

早年通道,後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10樓:止瑛

王維,唐代作者,這句詩出自他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1樓:紅彼得

唐代的王維。這句詩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作者是?

12樓:yqsy一切隨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概述詩意畫**)

作品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⑴

獨在異鄉為異客⑵,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⑶,遍插茱萸少一人⑷。

13樓:永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

獨在異鄉為異客這首詩的作者是

14樓:覃慕蕊速嵐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樓:穀梁婭思司斌

唐代的王維。這句詩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出處及作者

16樓:

【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出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王維來到長安謀取功名時寫下的一首詩,當時,站在繁華的帝都,功名固然重要,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舉目無親的孤獨感油然而生;而且越是繁華熱鬧,越顯得孤獨無親。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是盛唐詩人的代表,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全詩詩句以及作者資料,表達的思想感情]

17樓:匿名使用者

1全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人,出身官僚家庭.二十一歲中進士.出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監察御史、吏部郎中等職。

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後因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仕途不順,思想轉向佛教,其作品也轉為山水詩,並在藝術上極見功力,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成為盛唐山水詩的主要代表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

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

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

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

」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異是幾聲,獨在異鄉為異客 為 幾聲

為的讀音是 w i,是作為,成為的意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意思是獨自離家在外地作為他鄉的客人。此句出自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全詩原文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白話文釋義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

身在異鄉為異客什麼意思,獨在異鄉為異客,異是什麼意思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原詩翻譯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家人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原詩出處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原詩賞析 王維這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詩載於 全唐詩 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形容端午節沒法回家的心情麼

這出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是用來形容重陽節的 形容遊子思鄉懷親。但一般而言 即不嚴格考究的話 也可以用於端午。可以,只是換了個節日,其本質都是思家 不能!這個詩主要是形容中秋節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此祝 各位端午安康 可以這樣發朋友圈嗎?可以,能夠體現自己身在外地思念故鄉的感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