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陶淵明《讀山海經》的問題,陶淵明《讀山海經》

2023-01-23 20:40:31 字數 4920 閱讀 8228

1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意。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在讀完山海經以後有感而發的詩,他敬佩刑天和精衛的精神。還可以在古典詩詞五百首上找,那裡有初中生的所有古典詩詞!

2樓:王太太百科全書

◇賞析本詩原為《讀〈山海經〉》詩的第十首,詩中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的堅強鬥爭精神,寄託著詩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願。詩中所寫的“精衛”和“刑天”是《山海經》中的兩個動人的故事。

陶淵明對工業東晉的滅亡十分惋惜,對恭帝被弒痛心疾首。他不僅引用歷史故事,抨擊劉裕代晉,而且利用古代神話傳說,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緒。

詩的前半部分,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精衛是炎帝少女死後化為的精靈,雖然身小力薄,卻常西山之木以填於東海。

“微木”與“滄海”是一組多麼強烈懸殊的對比,以微木填海何時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擔一石之移山。但詩人歌頌的是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與矢志靡它的決心,只要有這種精神與決心終有成功勝利的一天!

“刑天舞干鏚”講的是刑天操斧執盾不甘失敗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斷首,仍然揮舞牌,剛毅的精神長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這個“固”字點明刑天的“猛志”本為其生來所固有而永不衰竭,無論失敗還是死亡終不能使其消減。

詩人在“精衛”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這種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從而加以讚頌謳歌,就隱含著詩人自身也時時以這種精神自策自勵。

這首詩的後半部分詩人進一步讚揚這兩個英雄頑強的鬥志。儘管良機已失,徒懷雄心,但他們也不存憂慮,毫無悔意。通過精衛和刑天的行動,寄託了自己的悲憤。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前二句寫“精衛”與“刑天”如此剛毅的緣由。

“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變化而言。生與死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

女媧變成精衛,刑天變成乳目臍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無論銜微木填海,或舞干鏚向敵,都能無慮而不悔。詩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學觀點激勵自己無慮不悔的鬥爭意志。最後二句是詩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

表面上是感嘆精衛與刑天徒然存在著昔日猛志,但如願以償的時機豈能等到?實際上是詩人慨嘆理想的無法實現。前人認為此二句是詩人的自白之語。

由於家庭出身的影響,陶淵明和已死去的晉朝,感情上有割不斷的萬縷千絲。劉裕上臺後誅殺異己,的行為更使他不滿於劉宋政權。因此,不能正確認識劉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歷史上起的積極作用。

這正是詩人的侷限。但他反對劉裕代晉和憎惡時代黑暗、政治殘酷是緊緊相聯絡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批判劉宋政權,也是批判腐朽的東晉社會的繼續。

這首詩寫法曲折,意義較為隱晦,風格和情調與以上所選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詩人託物寄興、精練含蓄,說理議論自然妥帖的特點。

陶淵明《讀山海經》

3樓:曉龍修理

《讀山海經》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白話釋義:

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

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

同樣是生靈不存餘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

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寫作背景:

詩中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的堅強鬥爭精神,寄託著詩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願。詩中所寫的“精衛”和“刑天”是《山海經》中的兩個動人的故事。

精衛、刑天是神話傳說中的兩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詩人借對這兩個形象的詠歎來表達他對於時事的憤激之情。有人說,陶淵明“渾身靜穆”,對時事毫不關心;有人說,陶淵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頌與帝鬥爭之神,這是個誤會。

陶淵明不僅歌頌精衛、刑天不屈不撓的復仇思想,而且還稱讚伯夷、叔齊,頌揚過荊軻。他們有的反對使用“暴力”,有的宣揚懲治“暴君”。所以,魯迅先生說陶淵明的這類詩篇是“金剛怒目”式的。

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銜木石填海的精衛和敢與天帝爭神的刑天,讚揚它們寧死不屈、抗爭不息的精神,惋惜它們空有過去的壯志雄心,卻等不到實現理想的“良辰”。全詩體現了對反抗精神和勇敢堅韌品格的讚頌,並藉此抒發了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精衛微禽,而有填海之志。一“微”一“銜”,就將小小精衛鳥兒的堅報]不拔的抗爭精神刻_出來。精衛體形既小,每曰所口銜之木條之益發微小,當可想見。

以此更為微小之木條,終日不斷地口銜遠渡,竟想去填平茫茫大海,其準度恐怕連移山的愚公都無法望其項背了。另外還有刑天斷首,擾反抗不止,這都表現出不為命運屈服的鬥爭精神詩人抒寫至此,感情也同筆下的不屈神物一樣昂揚激備,達到頂峰。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十)的具體賞析

《讀山海經》 陶淵明 賞析

4樓:假面

逯欽立認為這組詩大約作於義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淵明處於歸園田居前期,耕種之餘便以琴書自娛。這期間他讀了《山海經》及另一些神話、歷史書如《穆天子傳》之類,有感而作這十三首詩。

緊接詩人就寫“吾”在“吾廬”的耕讀之樂及人事關係。“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時還”等鉤勒字反映的陶潛如何擺放耕種與讀書之關係。

耕種在前,讀書其次。這表現了詩人淳真樸質而富於人民性的人生觀:“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5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這首詩的亮點不是在用字上面。而是要從他的達意方面入手。

詩人讀書有感於精衛,刑天的執著和無畏,又回想了自己過去種種,表達自已也要像精衛、刑天一樣敢做敢為、感想。手法有:類比和直抒胸臆。類比是將精衛刑天和自己類比。

6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字要注意動詞與形容詞,像銜、舞等動詞生動傳神,突顯人物性格的堅韌、堅持、頑強等,猛為形容詞,形象深刻,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崇拜敬仰等

7樓:匿名使用者

讀山海經

【陶淵明】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讀山海經》是陶淵明隱居時所寫13首組詩的第一首。

詩的前6句向人們描述:初夏之際,草木茂盛,鳥託身叢林而自有其樂,詩人寓居在綠樹環繞的草廬,也自尋其趣,耕作之餘悠閒地讀起書來。情調顯得是那樣的安雅清閒,自然平和,體現出世間萬物、包括詩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來描寫讀書處所的環境。詩人居住在幽深僻遠的村巷,與外界不相往來,即使是前來探訪的老朋友,也只好駕車掉轉而去。他獨自高興地酌酒而飲,採摘園中的蔬菜而食。

沒有了人世間的喧鬧和干擾,是多麼的自在與自得啊!初夏的陣陣和風伴著一場小雨從東而至,更使詩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與愜意。   詩的最後4句概述讀書活動,抒發讀書所感。

詩人在如此清幽絕俗的草廬之中,一邊泛讀“周王傳”,一邊流覽《山海經圖》。“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敘周穆王駕八駿遊四海的神話故事;《山海經圖》是依據《山海經》中的傳說繪製的圖。從這裡的“泛覽”、“流觀”的讀書方式可以看出,陶淵明並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只是把讀書作為隱居的一種樂趣,一種精神寄託。

所以詩人最後說,在低首抬頭讀書的頃刻之間,就能憑藉著兩本書縱覽宇宙的種種奧妙,這難道還不快樂嗎?難道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嗎?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 解釋

8樓:佳人醉月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精衛銜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餘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9樓:汐汐微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有很多篇。。。是要全部還是其中第幾篇的?

《讀山海經》——陶淵明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是寄感情於現實(歸田園居),一個是及感情於幻想(讀山海經)

讀山海經(其一) 陶淵明 練習及答案

11樓:古典之概型

讀山海經bai·其一

孟夏草du木長,繞屋樹扶疏。zhi

眾鳥欣有託,吾亦dao愛吾廬。

內既耕亦已種,時容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評] 這組詩有起有結,末首明顯涉及晉、宋易代之事,當是入宋後的作品。《山海經》共18卷,多述古代海內外山川異物和神物傳說。劉秀《上《山海經》表》說:

《山海經》"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

全詩不見任何修飾,從"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的自然環境寫起,以"眾鳥欣有託"起興,感發出"吾亦愛吾廬"的情懷,再引發出"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的自得的讀書生活。

順筆轉向"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的室外場景描寫,收束回到"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的讀書主題。最後以"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作結。一氣呵成,令人擊節神往。

不知道能不能解決。。。

譯陶淵明 《讀山海經》其十 20

12樓:匿名使用者

精衛鳥銜著小木石,將要用它去填塞東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揮舞著盾牌和大斧,頭被砍掉,猛志卻依然常在。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活著已經毫不畏懼,死去也決不反悔。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只留著昔日的壯志,復生哪又可期待。

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山海經》的作者是誰,《山海經》作者是誰?

山海經 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禹 伯益所作,大約出於周秦人的記載,不可信。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 山海經 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山海經 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 劉...

山海經關於燭龍的故事的特點山海經之燭龍

1 山海經中記載 鐘山之神 名日燭陰 視為晝 瞑為夜 吹為冬 呼為夏。不飲 不食 不息 息為風。身長千里 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 居鐘山下。西北海外 赤水之北 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 直目正乘。其瞑乃晦 其視乃明。不食 不寢 不息 風雨是謁。是燭九陰 是謂燭龍。2 燭龍的形象特點 燭龍...

山海經之作者是誰,《山海經》的作者是誰?

山海經 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 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 山經 5卷,海經 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