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時間用語有哪些

2022-12-26 17:21:04 字數 4573 閱讀 6508

1樓:兜兜裡有兩顆糖

中國古代的時間用語有哪些回答:

我們現在用小時和分秒來計算時間,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等於六十分鐘,一分鐘等於六十秒,還有一刻鐘(十五分鐘)等提法,都是相當精確的。可是在西方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祖先的計時方法是不一樣的,由此也有了中國自己的計時用語。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一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時辰」是古人記時方法中相對精確的。

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中國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杆,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曰刻」(見《古今韻會舉要》)。漏壺也是利用刻度計時的。

漏壺有不同樣式,但都以壺內箭標的上浮或下沉來顯示時間,箭標上有刻度,所以漏壺也稱為漏刻。

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是有出入的,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鐘。至於古人說的「一時一刻」(或「一時三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時半會兒」一樣,並非精確的時間,只是表示「短時間」的意思。

在明清**中我們常看到有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沒有專門計時用具的情況下,古人用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來作為計時的單位,而這件事又必須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並容易在人們頭腦中形成時間概念的。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無論「一盞茶」還是「一炷香」時間,指的都是大致的時間。喝一盞茶時間可長可短,一般是在茶涼之前喝完;香也有長短,燃盡的時間也無一定,但一般認為是在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左右,應該比「一盞茶」的時間長。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個水閣酒店前」;二十三回中又說武松「半歇兒把大蟲打作一堆」。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這一層意思,如上海話「一歇歇」,意為短時間。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劃分為「五更」,用敲擊梆子來表示「更」時的轉換。每更約兩個小時,稱為一個「更次」,而它也就成為人們夜間計時的用語。例如,《水滸傳》第十回說林沖「投東去了兩個更次,身上單寒,當不過那冷。

」此外,在佛教經典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時間的用語,如「彈指」、「瞬」、「念」、「剎那」等。「彈指」指捻彈手指作聲,比喻時間很短,其餘三者就更短了,有說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念」為「一瞬」。「剎那」最短,一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也有說是六十「剎那」。

這些佛學中的時間概念是無法用作實際計時的,但卻對中國的文化和文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今人們還在使用它們所代表的時間意境,如「一剎那」、「一念之差」、「瞬息萬變」、「彈指一揮間」等。

我們現在用小時和分秒來計算時間,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等於六十分鐘,一分鐘等於六十秒,還有一刻鐘(十五分鐘)等提法,都是相當精確的。可是在西方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祖先的計時方法是不一樣的,由此也有了中國自己的計時用語。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一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時辰」是古人記時方法中相對精確的。

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中國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杆,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曰刻」(見《古今韻會舉要》)。漏壺也是利用刻度計時的。

漏壺有不同樣式,但都以壺內箭標的上浮或下沉來顯示時間,箭標上有刻度,所以漏壺也稱為漏刻。

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是有出入的,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鐘。至於古人說的「一時一刻」(或「一時三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時半會兒」一樣,並非精確的時間,只是表示「短時間」的意思。

在明清**中我們常看到有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沒有專門計時用具的情況下,古人用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來作為計時的單位,而這件事又必須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並容易在人們頭腦中形成時間概念的。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無論「一盞茶」還是「一炷香」時間,指的都是大致的時間。喝一盞茶時間可長可短,一般是在茶涼之前喝完;香也有長短,燃盡的時間也無一定,但一般認為是在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左右,應該比「一盞茶」的時間長。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個水閣酒店前」;二十三回中又說武松「半歇兒把大蟲打作一堆」。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這一層意思,如上海話「一歇歇」,意為短時間。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劃分為「五更」,用敲擊梆子來表示「更」時的轉換。每更約兩個小時,稱為一個「更次」,而它也就成為人們夜間計時的用語。例如,《水滸傳》第十回說林沖「投東去了兩個更次,身上單寒,當不過那冷。

」此外,在佛教經典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時間的用語,如「彈指」、「瞬」、「念」、「剎那」等。「彈指」指捻彈手指作聲,比喻時間很短,其餘三者就更短了,有說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念」為「一瞬」。「剎那」最短,一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也有說是六十「剎那」。

這些佛學中的時間概念是無法用作實際計時的,但卻對中國的文化和文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今人們還在使用它們所代表的時間意境,如「一剎那」、「一念之差」、「瞬息萬變」、「彈指一揮間」等。

認為正確點個讚唄!

2樓:飛雨流星

我們現在用小時和分秒來計算時間,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等於六十分鐘,一分鐘等於六十秒,還有一刻鐘(十五分鐘)等提法,都是相當精確的。可是在西方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祖先的計時方法是不一樣的,由此也有了中國自己的計時用語。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一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時辰」是古人記時方法中相對精確的。

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中國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杆,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曰刻」(見《古今韻會舉要》)。漏壺也是利用刻度計時的。

漏壺有不同樣式,但都以壺內箭標的上浮或下沉來顯示時間,箭標上有刻度,所以漏壺也稱為漏刻。

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是有出入的,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鐘。至於古人說的「一時一刻」(或「一時三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時半會兒」一樣,並非精確的時間,只是表示「短時間」的意思。

在明清**中我們常看到有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沒有專門計時用具的情況下,古人用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來作為計時的單位,而這件事又必須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並容易在人們頭腦中形成時間概念的。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無論「一盞茶」還是「一炷香」時間,指的都是大致的時間。喝一盞茶時間可長可短,一般是在茶涼之前喝完;香也有長短,燃盡的時間也無一定,但一般認為是在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左右,應該比「一盞茶」的時間長。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個水閣酒店前」;二十三回中又說武松「半歇兒把大蟲打作一堆」。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這一層意思,如上海話「一歇歇」,意為短時間。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劃分為「五更」,用敲擊梆子來表示「更」時的轉換。每更約兩個小時,稱為一個「更次」,而它也就成為人們夜間計時的用語。例如,《水滸傳》第十回說林沖「投東去了兩個更次,身上單寒,當不過那冷。

」此外,在佛教經典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時間的用語,如「彈指」、「瞬」、「念」、「剎那」等。「彈指」指捻彈手指作聲,比喻時間很短,其餘三者就更短了,有說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念」為「一瞬」。「剎那」最短,一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也有說是六十「剎那」。

這些佛學中的時間概念是無法用作實際計時的,但卻對中國的文化和文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今人們還在使用它們所代表的時間意境,如「一剎那」、「一念之差」、「瞬息萬變」、「彈指一揮間」等。

中國古代時間有哪些,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時間各是什麼時候?

我們現在用小時和分秒來計算時間,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等於六十分鐘,一分鐘等於六十秒,還有一刻鐘 十五分鐘 等提法,都是相當精確的。可是在西方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祖先的計時方法是不一樣的,由此也有了中國自己的計時用語。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 辰 也稱 時辰 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 時辰 並給每一...

中國古代字型有哪些中國古代字型有哪些?

按出現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的,但是書法史上歸納起來,總分為五種字型,稱五體書,即 篆 包括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 包括簡帛書 真 楷 包括魏碑 行草 包括章草 今草 行草和狂草 宋後,因活字印刷的發明,產生了用於印刷的專用字型 宋體像現在的很多美術字型都是近現代人逐漸發明的。夏商周 象形文 甲骨...

中國古代有哪些東西是的,中國古代有哪些東西是九個的

后羿射的太陽 九州 龍生的9個兒子 古代樂譜中的九個音階 民俗文化遺產中還有 九連環 民間玩具和戲法 九宮格 文化用品 九疊篆 篆刻書法藝術 九轉金丹 道家燒煉的中藥 九國志 書名,紀傳體的五代十國史 九子母 佐佑人類生子的女神 九服 地區級別之分 九廟 古時帝王立廟祭祀祖先的地方 九嘆 楚詞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