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則心淨?還是心淨則心靜,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淨則國土淨 橫掃心界不遺塵 則淨土現 ?

2022-11-01 17:47:30 字數 6728 閱讀 7416

1樓:

心淨才能心靜啊。你心裡沒魔障了你才能平靜下來

2樓:匿名使用者

心靜則心境,也是最高境界

3樓:南方酒米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心靜,心則淨;心淨,心亦靜

就是一種灑脫不羈,喜愛自由的人生態度,他告訴人們不要被那些功名利祿所纏身,哪怕自己懂得再多,最終內心還是渴望尋一片歡樂。

所謂「大度看世界,從容過生活。」不外乎「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和「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淡泊和豁達。

人,時刻都要保持心靈的清淨,心若不清淨,即使外界的景緻再美,也無法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平靜。

王陽明告誡說: 把渾濁、動盪的心澄清,不要刻意地去歡喜、悲傷。

就好像看一池生長於汙泥中的荷花,池邊的觀賞者有人喜歡有人憂。可是一池的荷花依然在那裡,不動,不痴,也不染,荷花只是荷花。

如果我們人也能像荷花,不被外物牽絆,活出真我,活出淡然,活出快樂,心自然也會歸於平靜和清淨。

境由心造,物由心轉。當你信心滿滿時,別人看見的就是陽光燦爛的你;當你沮喪失落時,別人看見的就是垂頭喪氣的你;

更多6條

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淨則國土淨 橫掃心界不遺塵 則淨土現 ?

4樓:我的金雕

試解一下;心外無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法為用,為船【如伐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淨土為淨心所現,心界本無塵【本來無一物】,成佛淨土現。

5樓:匿名使用者

惠能大師開示大眾說:「這個法門中所說的坐禪,本是不執著於心,也不執著於淨,也不是不動。如果說執著於心,心念原本是虛妄的;知道心念是虛幻的,所 以也就無所執著。

如果說執著於淨的話,人的自性本來清淨,因為有了無明妄念,所以覆蓋了真如本性。只要沒有妄想,本性自然清淨;如果起心執著於淨,就會產生淨的虛妄;虛妄沒有一定的處所,有了執著,就是虛妄。淨原本也沒有形相,現在卻立出了淨的形相,還說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這樣錯誤的見解,就會障蔽自己 的真如自性,反而被淨相所纏縛。

摘自《六祖壇經》白話版第五坐禪品。

個人見解:於一切內外境不起執,就能自然呈現清淨的真如本性。所以,關鍵在於「無所執」。無執則無「掃」、無「塵」。

6樓:保衛南瓜

好有哲理的話。受教了

7樓:隋希

若你心是純潔的你看的世界也是純潔的

維摩詰經說心淨則佛土淨是什麼意思

8樓:周平江江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眾生心水淨

菩提影現中

「欲淨其土,先淨其心,心淨則土淨」是什麼意思?

9樓:輕靈觸動

意思是:當我們修行的時候,如果想到到達淨土,就應該先讓自己的心靈澄淨,滅除煩惱妄想。當我們的心靈清澈之後,我們所見到的環境自然也沒有汙穢,處處皆是淨土。

出自:《維摩經·佛國品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白話譯文:想得到淨土,當淨化自己的心;隨著他的心淨,那麼清淨的佛土。

心淨則國土淨的故事:

無德禪師善昭(947~1024),是首山省念禪師的法嗣,他曾住于山西省汾州太子院,舉揚臨濟宗風。天聖二年示寂,諡號「無德禪師」。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從家裡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

有一次,當他剛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禪師。禪師說:「你每天虔誠地香花供佛,依經典記載,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高興地說,「這是應該的,我每天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是一回家中心就煩亂了。請問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生活中保持清淨純潔的心呢?」

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你是怎樣保持花朵的新鮮呢?」信徒答道:「每天換水,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裡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道理也是一樣的啊。我們生活環境像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的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養分。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感謝:「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禪師說:

「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博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10樓:匿名使用者

世上讓人最難做到的大概要數得上是淨心了吧,特別是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一個人如若能夠做到清心寡慾,無欲則剛的那一步,確實不是那麼地容易。

佛家認為淨心就是淨化心靈,那是佛門中人修身的根本。淨化心靈,去其雜念,達一個達到一個純潔的心靈,對於常人來說,是根本做不到的,更不用說拋卻世上的恩恩怨怨和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了.

佛家之淨心,多少含有唯心主義的觀點,禪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和他的「非幡動,亦非風動,實為心動」的名句,其實這些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然而這些唯心主義的觀點,對於淨化人們的心靈,勸人棄惡從善,對於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弘揚社會正氣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佛家認為,宇宙的本質就是空,虛幻不實。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眾生自身,都只不過是心的幻相。此心起時,宇宙萬物與心俱起;此心寂時,宇宙萬物與心同寂,心為萬物之本。

把握了心,就把握了萬物的本質。佛家之所以把淨心看做是道德修養之本,正是因為心正其身必正,因此,要修身正心,首先要修心正心。

在這個有著生命的星球上,讓人難以捉摸,讓人難以揣測的就是人心了,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好惡暴虐,他的善良悲憫,很多時候並不是通過人的表情來顯現出來的,更多的時候都是隱藏在人的內心。

在這個內心世界裡,有著善念,也有著惡意,人們就是在那一剎那間,由心而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決定,其後果自然是不盡相同。

故爾,佛家的一切修持都可以歸結為心靈的去塵轉淨,若心靈純潔,其道德行為也自然會與之共同淨化。

《維摩詰所說經》中說道:「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一個人要想達到淨心的境界,其實是很難做到的,但只要心中存有真善美,有著一顆包容的心,寬容的心,即使達不到佛家的那種修行,在芸芸眾生中來說,也可以稱得上為君子,甚至是聖人了。

縱觀佛家眾多的得道高僧,無不是在那青燈黃卷下,苦苦地修行,參禪打坐,淨心悟道,當其心靈達到一個無我無物的境界時,此亦可謂大徹大悟。

佛家之淨心,不僅僅是在於淨化自己的心靈,而是要用自己那顆純潔的心去感化世上的萬事萬物,特別是感化那些身有業障的人,勸導世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1樓:無言

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世間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異曲同工之妙,意為只要心境到了一定的修為,便不會被世間的小事掛懷而心煩意亂了。

12樓:快餐真人

要生即生,稍有疑惑即落塵埃。

13樓:嫿屏

心中有佛,看誰都是佛,心中是牛糞看誰都是牛糞!心是本質!

14樓:

境由心生

欲改變嘈雜的環境,不如先使自己的心淨,心淨,環境也會跟著改變

15樓:雲澄天翔

這個是唯心主義

境由心生 當心淨的時候 看什麼都是淨的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要想使泥土乾淨,必須先讓自己的心乾淨,自己的心乾淨了泥土也就乾淨了.

一切由心生,如果自己的心不夠淨看什麼不會乾淨

17樓:算盤

一切唯心造 原來是空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心若輕浮安心向下, 須知心淨則國土靜 到底是什麼意思?

18樓:清溪看世界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這句話出自《佛說八大人覺經》,意思是:不要作無謂的事,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自然會清靜自在,把成敗得失皆歸結於緣分,心思就不會起伏不定。思想浮躁的時候就要安下心來靜想,要知道心思清淨了身體也就平靜安泰了,修心就是修身。

「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這句話出自《續高僧傳》卷一六《菩提達摩傳》,意思是:不要過多在乎得與失,一切隨緣心情自然就不會有大起大落。這和佛經另一個格言「生有何喜,死又何憂」基本是一個道理。

「心若輕浮要安心向下,須知心淨則國土靜」,意思是:思想浮躁的時候就要安下心來靜想,要知道心思清淨了身體也就平靜安泰了。

「息心就是息災」,意思是:當人情緒浮躁的時候,就應該剋制,因為它是起禍事的根源。

19樓:

不要隨順自己的慾望,要隨緣而不攀緣。得失心不要太重,讓心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淨則國土淨。阿彌陀佛

失之我命 心亡則忘是什麼意思,心亡則忘的意思

失之我命失去時我命中註定 心亡則忘真正的死心是忘記 失去 它 是我的命運 認命 對其死心了也就會忘記了。心亡則忘的意思 表現的是兩層含義 其一,心亡,即心死,心中不再有眷戀或留戀,看破紅塵 其二,則忘,即,就會忘記,則,是一個連線詞,表示就。二者聯合起來,表達的含義如下 心中不再有眷戀或留戀,不再有...

求翻譯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don t ask amiss,reassuring,not false,is ann.don t ask amiss,reassuring,not false,is ann 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什麼意思 慧律法師 說 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另摘 無慾則無求,無求則無失,無失則 這句...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什麼意思

意思是 看蓮花出汙泥卻依然潔淨,才知義公一塵不染的心境。蓮花 為佛家語,佛教以蓮花為最潔,其梵語音譯為 優缽羅 亦指 蓮花經 不染心 心地不為塵念所染。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一 釋義 是說看到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來告訴自己,在自己處世之時,要把持住自身,不要被名利所困擾,要守住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