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資訊科技課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課題實驗方案怎樣寫

2022-10-29 17:08:08 字數 5252 閱讀 3787

1樓:匿名使用者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資訊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

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資訊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資訊科技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單調,與現代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遊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

如何利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資訊**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資訊化之路。

職業教育資訊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資訊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資訊化,教師掌握資訊科技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資訊科技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

而現代資訊科技環境為資訊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的課題。

二、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準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資訊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資訊傳遞,它不是指資訊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資訊的組織,即學習資訊資源的組織結構,資訊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準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物件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

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係要素。

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援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援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傳遞的設計。**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資訊。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

**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援。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網際網路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臺。如何實現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資訊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

多**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援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裡指的**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

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資訊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傳遞的教學資訊,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儘管教學內容的呈現**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互動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

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資訊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因特網上獲取各種資訊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諮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

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援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援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物,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資訊資源貧乏,多**系統的超文字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作用,實施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和研究。

四、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資訊科技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資訊科技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觀。教學**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資訊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資訊資源的利用和資訊科技,特別是多**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援平臺,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臺,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援平臺上進行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資訊科技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充套件。資訊科技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充套件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資訊素質」(包括:

資訊獲取能力、資訊分析能力、資訊加工能力、資訊創新能力、資訊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資訊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資訊科技利用資訊科技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如何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評價中的作用

不管用什麼技術來評價教學,最關鍵的還是選什麼樣的人來操作。幾個爛人來評價,再好的評價工具也沒用,幾個真有水平有見識的人來評價教學才能起到指導作用。如何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評價中的作用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 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容量豐富,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中,儲存著大量...

如何將資訊科技運用到思品教學中

一.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進入多 教室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興致也很高,這時教師要將這種興趣及時引到教學內容上來,效果就會很明顯。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新的教學情景的設定,新課的巧妙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 我在進行 正態分佈 這節的教學時...

誰有小學資訊科技(泰山版)的課件和上課用的資源啊,本人今年剛

第一部分 計算機的好夥伴 一 與滑鼠交朋友 一 教學要求 1 瞭解滑鼠的外形和滑鼠的指標 25分鐘 教後感 任務驅動是當前資訊科技教學的一個較新的模式,這節課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自定義動畫的操作及給不同的物件用不同的動畫方式 三 小學資訊科技第一冊教案 泰山版 懸賞分 0 離問題結束還有 9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