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20字

2022-10-20 10:07:28 字數 5760 閱讀 5996

1樓:小小小白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多少年前,杜牧名作《清明》描摹清明節春雨中所見,餘韻邈然,流傳至今。

世人熟知,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有折柳、掃墓等。

而由於曆法演算法的關係,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與「小寒食」的日期重合率非常高。在節氣基礎上,清明節逐漸形成。最初,清明節主要習俗是踏青郊遊,節日內涵比較歡快。

也就是說,清明節並不是個傷感的節日,而被稱作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因為戶外娛樂活動非常多,且男女共同參與。

宋元時期,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著其必不可少的大節地位。

2樓:步履之行

清明節吸收了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三月初三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fuxi)(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後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陸機有詩:

「遲遲木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就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在哀悼祖先之餘,順道騁足於青青原野,也算節哀自動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也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為踏青節。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4樓:yg新手

祭拜先主,表達思念之情,送點好東西,尋求思想寄託。

清明節的來歷20字

5樓:夢之傷淚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6樓:樂觀小山

來歷20字:

清明是一種節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清明時節介紹:

清明時節,大地呈春,陰陽轉化,吐故納新,生氣始盛,萬物皆潔齊,正是春祭好時段。同時郊外踏青也是古人們的節氣主題。古時代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並且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擴充套件資料清明祭祀的方式或專案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

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清明節的來歷20字

7樓:我不會玩魚人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8樓:拾之大大

晉公子重耳為祭奠介子推而設立。

晉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後,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9樓:武旎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係。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

10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11樓:蒙利黎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係清明節祭祖的習俗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比較靠譜的一種始於漢高祖劉邦。相傳秦朝末年,劉邦

終於打敗霸王贏得天下。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12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叫踏青節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化,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13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又叫踏青節,在鍾春雨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繼母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14樓:馬賽林霍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15樓:日天日地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清明節掃墓祭祖禮俗的源流與信仰、祭祀、曆法以及劃分出的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時節,大地呈春,陰陽轉化,吐故納新,生氣始盛,萬物皆潔齊,正是春祭好時段。同時郊外踏青也是古人們的節氣主題。古時代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並且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清明節的來歷20字左右

16樓:魚鯤鯤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蠶花會、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

17樓:陳志超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18樓:枝朝旭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19樓:額額阿啊啊啊啊

朱元璋得勝回鄉找父母的屍首,恰好是清明

清明節的來歷50字

20樓: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擴充套件資料:

清明節習俗:

1、掃墓祭祖

清明節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2、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

4、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5、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6、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7、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8、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

9、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10、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40字

在出去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後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 清明覆清明 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清明...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300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行清節 三月節 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 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 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80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的來歷50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