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提到的解脫是什麼,莊子提到的解脫是什麼

2022-09-24 11:51:20 字數 5021 閱讀 9032

1樓:率性

解脫,在精神方面更為重要,所以人們常常把擺脫掉一些煩惱、憂傷、苦悶稱作解脫。 在佛法上講,你去掉五蘊煩惱,淡掉物慾,保持心的平靜,這就是從紅塵中解脫了。進一步看破紅塵表象,去掉一些無明(錯誤的認識),就會在人生的問題上解脫了。

如果再進一步,看破一切假相,就會在色空中解脫了。再進一步不住一切相,你就徹底解脫了。一步一步的解脫,一步一步的自在。

解脫就是自在、歡樂。

2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的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遊」並不是指形體之遊,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遊,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

理解真正的逍遙遊,需要理解逍遙遊所描述的是一個經過深刻批判而進入與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動態過程。

3樓:

首先,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這是逍遙遊的第一個層次,可以叫做萬類霜天競自由。

4樓:

《逍遙遊》告訴我們:解脫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自然會起越會升華,人身就解脫了

5樓:

我們看了這個題目要特別注意,逍遙是逍遙,遊是遊,因為逍遙了才可以遊,不逍遙不能遊。借用佛家的觀念,人生解脫了,才能夠得遊戲三昧,在人生的境界裡面遊戲。所以拿這個觀念講,什麼叫人生?

我們可以作一個答案:痛苦的累積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脫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遙自在。

6樓:一顆紅山楂

解脫,顧名思義,解開、脫掉。凡是裹在身上讓你不自在的東西你都想解開脫掉。 解脫,在精神方面更為重要,所以人們常常把擺脫掉一些煩惱、憂傷、苦悶稱作解脫。

在佛法上講,你去掉五蘊煩惱,淡掉物慾,保持心的平靜,這就是從紅塵中解脫了。進一步看破紅塵表象,去掉一些無明(錯誤的認識),就會在人生的問題上解脫了。如果再進一步,看破一切假相,就會在色空中解脫了。

再進一步不住一切相,你就徹底解脫了。一步一步的解脫,一步一步的自在。 解脫就是自在、歡樂。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7樓:阿沾

1、哲學思想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祕的詭辯主義。

2、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遊於羿之彀(gòu)中,**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

3、政治思想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

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之帝為渾沌。

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這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

4、文學思想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5、遊世思想

遊世思想是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部分。《莊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數篇章都涉及這個以遊戲態度解脫人生痛苦的主題,尤其以內七篇談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談論莊子比較重視遊世思想。

有人甚至說,「遊」這個字就是一部《莊子》的中心。 現代莊子研究,比較重視道論而輕視遊世思想。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莊子的妻子死了他為什麼高興

8樓:翟盛中

在他看來生死只是順應天地氣機的變化,並無所謂什麼憂傷,鼓盆而歌是為自己能看到這種變化而產生的愉悅。

9樓:釋然悟空

他的妻子死了,他就高興的"鼓盆而歌".

《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鼓盆而歌是因為他可以隨心所欲的思想,不必顧慮他的妻子了,也為他的妻子逃離苦海而高興.

10樓:筱筱書生

聖人的思想不要去琢磨

11樓:

哎 聖人們的思想行為 我們雜能理解呢 就算理解又雜能作到呢

莊子為什麼會遠離仕途

什麼是莊子的齊物論思想

12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一、對概念的存在以表現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對的兩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莊子齊物思想涉及是非,壽夭,成毀,美醜,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無等對待概念,莊子認為這些對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對性,表面性和不真實性,而相對性是相對於比較的方面,角度,標準,時間和地點等等。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莫不大莫不小,從與道同體的至人的觀點看,根本不存在所謂此物與彼物的區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謂的貴賤之別。但是,作為萬物中之一物的人總是以己為貴,以人為賤。正是因為凡事凡物都有「偶」,都以」兩行」的形式存在,所以人們觀點不一,面對生活與現實,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情態,「然疲役而不之其所歸」「其行盡如馳而莫知能止」。

但事實無論怎樣爭執,「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所以莫不如以道觀之,萬物齊一。而事實上萬物內含的彼此對待因素是客觀存在的。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指出凡事凡物都有「彼我」,沒有「彼」就沒有「我」,反過來,如果沒有「我」,「彼」也無法得到呈現,「彼我」相輔相成,無法分離,說明對待概念相互依存。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這裡提到了是非的對立存在。有了是非以後,人們自以為「是」,否定他人觀點,「是其所非」,「非其所是」。這一句式已經不僅僅反應相對概念互相依存的狀態,而是說相對概念開始交叉開始互相起作用。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更加深刻的說明「彼是」相因,「彼是」構成「物」,「彼是」無法分開,相互依存,面對這種情況,再做「孰是孰非」的定論,就沒有意義了。人們在這多樣化的世界裡「與接為構……與物相刃相靡」,與其這樣,還不如「遊心於物之初」,與道為一,與道同體,逍遙自在。

二、主張超越對待概念,實現「道通為一」,達於「齊物」

面對對待概念的存在,主張「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以「同是非」「同然否」的態度去對待人們所作出的是非,然否的區分,這樣便可以休心於天(作為整體的世界或道)這個巨大無比的轉輪之上(即安命)。面對是非彼此的區分,莊子給出這個道的層面上的方法,需要以心體道。面對是非紛擾的世事,與其沉浸在「此是彼非」之中,不若派遣施肥,超越彼我,泯滅「對待」,而實現「道通為一」。

把天地間的萬物齊一觀之,沒有是非,彼此,對待,這樣就少了世事的紛擾,少了「大知閒閒,小知間間」,也少了「與接為構,日以心鬥。」「道通為一」和」齊物論」的本質是超越是非,生死等對待的概念,允許不同方面的差異性的存在。

肯定,允許幷包容這些差異性的存在,以「不齊」為「齊」,亦是「吹萬不同,鹹其自取也。」「齊」是一種超越的精神,是同於大通的境界。只有超越世俗施肥彼此的辨爭,才能隨化適境而無待逍遙。

三、「以明」是「齊萬物」的方法和境界

齊物論主張超越是非彼此,實現道通為一,達於「齊物」。那麼,「以明」是達於「齊物」的方法。「以明」概念是在反面論證中提出來的,作者首先指出世人執著於是是非非的爭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而不能達到齊物逍遙境界。

於是作者提出「以明」做為達到「齊物」的方法。從事物自性來看,天理是齊同的,「以明」就是要物各任其分,在其本性範圍內盡興發揮,呈現本然天理,從這個角度看,萬物是一齊的。「以明」就是要求人們作到「以道觀物」,看到事物本源,因為從本原來看,萬物都是一樣的,無所謂施肥,這樣就能泯滅是非,齊同萬物,達到齊物逍遙的境界。

四、以「道」觀物,以「心」觀」道」

「以明」是達到「齊物」的方法,那麼要使人們在心靈上作到「以明」,進而去發現萬物的本然之理就是要以「道」觀物,以「心」觀道。「道」與「道樞」,「環中」等概念相關。《齊物論》篇雲: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從「道樞」和「環中」兩個概念可以看出來「道」是超越是非彼此,立於樞要和環中位置的,不陷入是非無明的爭論之中。那麼,用這樣的「道」來觀照萬物,則萬物無是無非,無彼無此,萬物一齊。

莊子提出「齊物論」思想,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認為「道」超越是非界限,泯滅一切差別。同時,莊子以心觀道並體道。

莊子的文章,莊子有哪些文章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駢拇 馬蹄 膾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七篇內篇 天地,天道,天運等十五篇外篇 則陽,外物,寓言等十七篇雜篇。你選一下吧 莊子 最著名的文章是哪篇?莊子與惠子游bai於濠梁之 du上。莊子曰 儵...

莊子這本書大概是什麼意思解讀《莊子》的什麼書好?

莊來子 共三十三篇,自分 內篇 外篇bai 雜篇 三個du部分zhi,一般認為 內篇 的dao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 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 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 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 雜篇 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

《莊子》一則代表了莊子的什麼思想

莊子 一則中的 逍遙遊 為莊子哲學總綱,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真正的 逍遙遊 的境界,是要達到無己 無功 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忘卻物我才能領會的到。全文展現莊子思想的境界與理想,其中 逍遙 原是聯綿詞,但也有學者將 逍遙 解釋為 消 搖 也就是消解 消融的意涵。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