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何不喜仁,老子所說的「仁」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2-09-05 12:51:39 字數 4613 閱讀 2000

1樓:帝都小女子

老子為何說「聖人不仁」

詳情如下:

請採納~

老子所說的「仁」到底是什麼意思?

2樓:股俠封輕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裡的仁不是「仁慈」什麼的表明意思

這裡的「仁」指主觀的,自見的思想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也不是**所表達的是貶義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下一句詩,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解釋就是: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仁在這裡的意思是仁愛,仁慈,對百姓的仁義。

芻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的狗作為祭品,祭祀完如同廢物,隨丟棄。整句話意思是,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正如元代吳澄據說 :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乙酉夏秋,颱風和颶風輪番襲擊亞洲和北美,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多少家破人亡,回溯到甲申末的東南亞海嘯。如果上天真有神靈存在,那麼真不夠仁慈。人類經營的家園、度假村甚至整個城市,在大自然的擺弄下,如同脆弱的積木,不堪一擊。

天地化生萬物。人類誕生於天地的交感,合適的環境創造出了天和地的思想——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不斷從天地間攫取,供繁殖生息。

反觀人類,仁義也只存在各自的群體中。為了更舒適的生存,人類總是互相排擠地在向天地萬物索取,留給天地是汙染,包括大地的和水源的,留給物種的是滅絕。從現代科學上可能很難具體地分析出究竟是哪些人類的具體活動與颱風,颶風以及海嘯地直接聯絡。

不過我想如果天地有靈,他一定會報復地對我們說「只許你不仁,難道我就不能不義?!」

老子在這是表述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後一句話老子又談到「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是這對前四章內容的進一步發揮。

他認為,作為聖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採取無為之治,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會採取干預的態度和措施。

人不仁,以天地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蒼天和大地不仁不義,把世間萬物當作草編的狗一樣,

管你是生是滅,任其自生自滅——

你說,哪來的情,何來的仁義啊!!

日月無情,轉千世屠梟雄。

太陽與月亮沒有情義 繞著地球轉 時光不停地流逝……

無論多麼強悍無敵,所向披靡都將被其毀滅吞噬,

不管如何英雄了得都必定在時間面前俯首膜拜!

這才是這句話的意思

3樓:吉巨集小朋友

雜談老子的「道、德、仁、義、禮」

筆者理解實際上這五個字說明的是人們對於自然、社會、人生的所有現象分不同層次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和理解,如果用現代語言來描述的話,老子的《道經》是指自然哲學或自然辯證法,而《德經》則是指歷史哲學或稱政治哲學、社會哲學,仁是指社會管理科學,義是指道德行為準則,最後的禮則是道德行為規範的具體語言、行為表示,從最高層次的抽象思維到最具體的言行約束。

老子《道德經》中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其實就是自古以來多少次被許多思想家、哲學家或政治家、社會學家等等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範圍、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過的各種哲學觀點、歷史觀點、政治觀點到法律制度、社會契約、行為準則的一種最古老的人們認識自然、社會,然後如何根據某種意識形態指導從大到國家、民族的社會活動小到社會成員日常生活行為的一種描述,可能也是最完整的描述。

恐怕沒有人準確地令人信服地敘述過老子這個人的生平履歷,究竟老子是如何能做出這種完整描述的確實是一個難解的迷,。在老子所處社會發展水平的古代,極為有限的資訊交流手段,估計也是很有限的人生閱歷,僅僅憑藉這些有限的經驗能做出對自然、社會這樣巨集大、複雜系統的雖然是「大寫意」但相當完整的認識和描述,確實應該說非常難得,或者也可以說老子稱得上是個天才。但這也說明人類認識自然、社會可以從一個區域性很有限的小天地而大至上描繪出整體的境況,所以有「窺一斑而見全豹」之說。

這裡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一般的解釋都是「失去」前者而後「才有」後者的意思,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雖然從字面上來看是能自圓其說,但是整句整體的的含義卻變得相當費解甚至可能是大相徑庭。筆者認為這裡的「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喪失、丟失或失去的意思,而是變換為、轉化為或具體化的意思。實際上就是說,最高層次抽象的「道」是「看不見」「摸不到」只能靠直覺來把握,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都在演變進化之中。

但是「道」又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體現在「可道」「可名」的所有世間萬物運動形式中。而「道」也只有具體化或轉化為「德」才能「可道」、「可名」,也才有較為具體的實際意義。「失道而後德」用現代語言來描述的話就是自然哲學或自然辯證法只有明確地表述為或稱指導歷史哲學和社會哲學的,才開始有較為具體的意義,才能使更多一些的人們得以掌握和理解,也才可能進一步具體化為「仁」--現代語言表述的社會管理學,即「失德而後仁」,從而進一步使得社會組織管理具備實際的可能性。

再進一步由「仁」(顯而易見這裡的「仁」與儒學中的「仁」是完全不同的含義)即社會管理學的一般原則指導並具體化為「義」--即道德行為準則,用現代語言來描述即開始具備了實際的可操作性。而「準則」仍然具有某些抽象性或一般性,要使準則能夠使現實社會中的人們充分理解並遵守還需要再進一步具體化為「禮」--即體現道德行為準則的具體語言和行為表示,這是到了最實際最具體的層次。在這個從最高抽象層次到最低具體層次的轉換過程中,每下一個層次都是上一個層次的具體化,而具體化的結果是上一個層次看上去是「消失」了,但其實質性的內涵體現在了進一步具體化了的下一個層次的形式中,因此是《道德經》中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筆者以為上面的敘述只是一種總結性概括性的描述,是一種相當理想化、形式上頗為嚴謹「精緻」的描述,像所有概念一樣只是用文字形式顯像化了的思維活動。而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從抽象到具體的變換或轉化必然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就是說只能是由具體的、不同的人在具體的、不同的時間和具體的、不同的實際生存環境中來實現的。

空間上,具體地說有人擅長直覺把握和抽象思維可能就是通常指稱的思想家、哲學家如老子、孔子、馬克思等等,有人擅長總結、概括、歸納和文字表達可能就是制定綱領、策略、規劃的理論家、法學家、管理學家,有人擅長調解、斡旋、語言表達、組織指揮可能就是社會活動家、政治家等等等等。當然也可能有幾百年一見的天才可以既是思想、理論、哲學家又是政治領袖、軍事統帥、社會活動家,像***這樣的傑出人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國家的人們又分別具有不同思維特點和傾向及不同語言文字表達的理論、策略、法律或社會契約。

時間上,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任何人一生可能活動的空間範圍也是有限的,都是生活在具體的歷史和社會環境中,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一生的時間裡從思想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囊括或者完成全部的工作。因此這種從抽象到具體各個層次上的轉換一定會經歷幾代、十幾代人甚至更長時間的傳承和實踐過程,而時間只有一個方向,每一代人都實際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這樣長的歷史過程其中必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傳承、理解和實踐上的「失真」、「遺忘」、反覆和曲折、甚至可能以訛傳訛、「誤入歧途」。

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不過是永遠處於變化中的物質運動的各種形式,任何顯像的固定的表現形式都只能是各種具體特定的時間空間中、各種尺度的具體層次和領域中物質運動形式相對穩定的表達。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任何可以言說的道理都不是永恆的道理,任何可以命名的名稱都不是永恆的名稱。任何人類的思維活動、意識形態及其語言文字表達(所謂理論)都只具有相對意義,都是具體性和一般性的矛盾統一,越是具體的越不具備一般性,最高層次的抽象最具備一般性但一定是以喪失具體性為代價的。

因此《道德經》這裡所說的「禮」即某種道德規範具體的語言、行為表示不可能是永恆不變的,僅僅是某種道德規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表現形式,如果這種約束人們舉止言行的道德規範不隨歷史的演進而變化則一定會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強行維持某種「禮」則一定是以社會的動亂為代價而遭到拋棄,即「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雖然紙張和文字的發明和廣泛運用使得前人的思想成果得以積累、傳播,後世的人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但是前人的任何思想和理論都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不可能傳之百世而皆準,前人的理論可以指示出方向但絕不可能預見一切。即老子所言「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正如恩格斯晚年所說「我們是不斷髮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

關於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裡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文化的復興一定是對傳統文化批判的繼承和「揚棄」,而絕不能是引經據典、穿鑿附會的「忠實復古」。

【細說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4樓:

一個巨大的錯誤,「天地不仁」中的「仁」是偏愛的意思,即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為天地無所偏愛,將世間萬物等同地對待。「芻狗」是祭祀時有的一種物品,這裡是將人一般看待的意思。所以老子從未反對過「仁」。

5樓:

道家不反對「仁」,但不認同儒家把「仁」看作人生的高境界。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並不是反對仁,而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而《老子》中的「絕仁棄義」一語現經考證,是後世竄改過的,在上博楚簡中這句作「絕偽棄慮」。

6樓:尊迷歪歪

本人認為"仁"約等於博愛;

即使都是道家學術代表,也不見得有完全相同的見解~

就像我覺得"仁"約等於博愛,而你可能不這樣認為.

《老子說天地不仁與善仁A這兩個仁有何不

第一個仁,做動詞,仁義,第二個仁,做形容詞,厚道 老子的仁,有無為的,追求自然,和諧 孔子的仁,是有所為,追求仁政,民為貴.第一個仁應做名詞解釋吧.天地不仁的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 第二個是形容詞 意思是交友像水那樣親切 孔子把 仁 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 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

分母為何不能為,分母為何不能為

分數當中,分母不能為0是因為分數可以寫成除法的形式,例如五分之二可以寫成二除以五的形式。然而被除數可以為零,除數不能為零,所以分母不能為零。分子和分母,分母在下面,分子在上邊,例如1 3,3就是分母,1是分子,其含義是3裡面的1個,對吧,你分母是0,0是沒有,做分母?啥也沒有,怎麼表示?還寫作1 0...

男友為何不高興,男友為何不高興

男人被很嚴重地傷到了自尊,那還能繼續吃下去嗎?說他窮可以,但是這也太傷人了,錢並不是唯一,難道你們女人都是那麼勢利嗎?麻煩您跟你姐妹說下跟你男朋友道歉,你姐妹過份了。男人要面子,你不知道嗎?而且你也沒有護著你男友!我懷疑你姐妹需要這麼刻薄的語言說他嗎?現在窮,不代表將來窮!當你姐妹說他的時候,你就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