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富強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

2022-04-28 09:06:58 字數 4939 閱讀 9632

1樓:哎喲帶你看娛樂

因為這個時期**作為投資主體、國家指令性計劃作為配置資源的手段、封閉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

2023年—2023年為新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這個時期工業化戰略的特徵是**作為投資主體、國家指令性計劃作為配置資源的手段、封閉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2023年—2023年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重建。2023年—202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巨大成功,其中,2023年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明確提出了要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程序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高中時候見過,是個比較普通的歷史主觀題。。

1.工業實力是國家力量的最重要表現,更是國防

建設的重要支撐。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防

力量的進步。新中國,處在以美國為首的

西方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之中;新生政權時刻都有被帝國主義武裝顛

覆的危險。 保衛和鞏固人民政權、防止國民黨反動派和美帝國主義顛覆,迅速

加強人民解放軍的國防實力客觀現實,要求優先發展重工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

化!2.國家獨立與富強要求實現工業化,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我國是落後

農業國、第三世界國家。工業化是提高全社會生產力、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的必然途徑。

3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社會主義工業國家。

這個命題最先由斯大林根據列寧主義原理提出。中國共產黨在2023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把逐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規定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必須實現的首要任務。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要實現的工業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繼續和發展。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採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恢復和重建工作,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得到了根本好轉,實行集中統一的經濟管理制度,使國家能夠有效地集聚資金、人力、物資和技術力量,重點投入重工業的建設。加上當時蘇聯和其他友好國家對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支援和援助,中國較快地建立起了許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大、中型工業骨幹專案,並培養了一批經濟、工程技術人才,使中國具備了首先從重工業開始進行工業化的基本可能。從2023年到2023年間,儘管曾遭受嚴重挫折(2023年「大躍進」所造成的經濟失衡及隨後的國民經濟重大調整),中國的工業化進展仍十分迅速。

這一期間,中國工業總產值共增長了3.5倍,平均每年增長12.3%。

在工業內部,重工業的總產值比重由2023年的34.4%提高到48.4%。

在社會各物質生產部門中,工業產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這是工業化過程中的一種質的變化。從行業門類看,到60年代中期,中國成功地建立起較大規模的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和化學工業;建立起包括冶金、礦山、電力、石油化工裝置、船舶、汽車、飛機、金屬切削機床、通用機械、儀器儀表等門類比較齊全的機械工業體系。同時,還建立了電子工業、原子能、導彈等新興的國防

工業系統。構造起了中國獨立完整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從2023年到2023年,中國進行了3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國家對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

佔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比例均在50%以上,在工業內部,重工業的投資比重則在85—90%之間。工業建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工業各行業新增

固定資產1821億元;建設投產大、中型專案1496個;重要工業產品產量均得到成倍的增長。在國防和科技方面,中國成功地發射和**了人造地

球衛星,**了原子彈、氫彈。70年代初期開始陸續從國外引進的一批技術比較先進的大型成套工業裝置,到80年代初已全部建成投產。這些進

展,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工業化水平。進入80年代以後,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工業化過程出現了一些新特點:以更新改造為重要內容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成為工業建設的主要方式;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成為工業企業管理活動的中心環節;在工業內部,輕工業發展速度加快,輕重工業結構有所改善;鄉鎮工業迅速發展,興起了一股農村工業化潮流;更加註重從國外引進的技術、裝置和管理方法。

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概念是在2023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並不是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隻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誌和落腳點。

(2)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必然選擇。

要把資訊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誌。

(3)新的處理各種關係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4)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綜上所述,工業化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突破傳統工業化模式,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國家獨立富強,人民生活幸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為什麼說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 20

4樓:我心向著佛

2023年下半年,中共**根據***的建議,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到202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這條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充分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第一,中國脫胎於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因而變落後的農業國為先進的工業國、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成為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

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鬥爭。在資本主義企業和國家的各項經濟政策之間,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之間,和本企業職工、全國各族人民之間,利益衝突越來越明顯。打擊投機倒把、調整和改組工商業、進行「五反」運動、工人監督生產、糧棉統購統銷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驟,必然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惟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第三,我國個體農民、特別是在土地改革中新獲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農和下中農,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貸甚至典讓和出賣土地,產生兩極分化,為了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抗禦自然災害,採用農業機械和其他新技術,確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一方面對農產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對農業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強,這也是促進個體農業向合作化方向發展的一個動力。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從醞釀到形成和貫徹,經歷了以下的過程:2023年9月,***在*****一次會上講: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不是10年以後才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

這是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開始。隨後,***、***都較詳細地論述過「從現在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大致設想。2023年6月的**政治局會議對此正式進行了討論,形成比較完整的表述。

9月24日,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宣佈了這條總路線。12月,中共**批發**宣傳部擬定的《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對總路線的內容作了詳細的闡述。2023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准**政治局確認的這條總路線。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一化」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三改」即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兩翼」。主體與兩翼之間互相聯絡、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係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總路線。

同時,考慮到我國原來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總路線規定要逐步過渡,即在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上採取逐步由低階到高階的形式,而在過渡的時間上採取分階段逐步過渡的辦法。在改造方式上,總路線把和平改造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國策,不但對於農業和手工業採取和平改造的方法,而且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也採取和平改造的方法,這是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同的、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方法。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以後,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在黨內迅速統一了認識,也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成為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鬥的新的綱領,2023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把這條總路線的基本思想作為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載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2023年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和2023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和***都分別對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的歷史過程作了說明,闡明瞭這條總路線對指引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性。(《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

為什麼英國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為什麼說英國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 帶動了對商品的需求 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了英國人普遍的認識水準。在各種合力下,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的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並建立起一個地跨五大洲的 日不落帝國 1840年左右英國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 英國的資...

為什麼把「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基本理論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是每一個時代的社會主義者都必須回答的一個首要的基本問題。理論就是在圍繞對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 理論的重要內容,它是 在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

國家為什麼重視對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有怎樣的價值觀念,就會有怎樣的行動。培育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從小抓起 從學校抓起。青少年階段是價值觀形成階段,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來 管住了長遠。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新的認識和要求。富強 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