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2022-04-13 14:52:21 字數 4663 閱讀 8935

1樓:全說商業車乘匯

經濟學裡面有個很有用的概念,叫「機會成本」。很多人說我又不是搞經濟學的,知道他又有什麼用呢?

2樓:匿名使用者

學術研究: 「機會成本」不屬於成本概念

流行的巨集觀經濟學裡講「機會成本」,並且把它歸入成本概念,我認為不妥。

以下我們引一段楊君昌先生的代表性論述,聊作分析:

「什麼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從事某一種業務而損失別的業務的代價。例如一塊土地本來是可以種小麥的,但現在種了大豆,那末大豆的機會成本就是本來可以種小麥而得的收益;再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例子,這個企業擁有500萬元資金,如果用於別的一項投資,企業可以獲利500 000元,但現在只獲利400 000元,可見,獲利400 000元的投資的機會成本是500 000元,淨損失100 000元。

可見,機會成本不是指實際的貨幣開支,而是指本來可以得到,但實際沒有得到的損失。機會成本也可以說是由於經營了某項業務而放棄了除此項業務之外的最好(從收益角度看)的業務的損失。我們從事企業經營決策必須懂得機會成本的概念,這樣才能真正評價企業投資究竟是否最為有利,到底是最大限度地獲得了經濟效益,還是並沒有做到。

這裡,我們要引申出經濟利潤和虧損的概念:

「經濟利潤(虧損)=會計利潤-機會成本

「如果上述結果是正數,說明企業獲得了經濟利潤;如果上述結果是負數,說明企業蒙受了經濟虧損。繼續引用上例,企業的會計利潤為400 000元,機會成本為500 000元,兩者相抵的結果,企業是蒙受了經濟虧損100 000元。」([1],第126頁)

根據以上定義的「機會成本」概念,我們不難知道它有以下特性:(1)機會成本不是指實際的貨幣支出,(2)機會成本是除此項業務之外的最好的業務收益。所以,機會成本實際上是屬於「收益」概念,不屬於「成本」概念範疇。

「成本」是指投入、消耗,「收益」通常指產出與成本的相對關係。把收益取個成本的名稱,當然也未嘗不可,但其經濟意義仍然是收益,就好比某人取名叫「阿狗」,但他還是人,不會變成狗。

事實上,機會成本是技術經濟研究的內容。某一項投資,在決策階段,在進行方案的可行性論證時,往往有幾個備選方案,比如說有a、b、c三個可供選擇的方案,按照方案a,預計可以獲利50萬元,按照方案b,預計可以獲利40萬元,而按照方案c,預計可以獲利20萬元。比較的結果,決策者最後選擇了方案b。

至於這位決策者為什麼選擇方案b而不選擇方案a或者c,可能是出於所謂中庸之道或者別的什麼原因,於我們這裡的討論是沒有多大關係的。然而,實際實施的結果,假設方案b確實獲得了會計利潤40萬元,而實際中,因為社會上有許多投資家,由於盲目投資,許多投資家選擇了方案a,結果生產供過於求,造成會計利潤為負20萬元,即實際虧損20萬元;方案c雖然理論上比較差,大家不選擇,結果產品供不應求,實際會計利潤為60萬元。現在的問題較以前複雜點了,現問:

機會成本究竟選擇哪個資料?是方案a的50萬元還是方案c的60萬元?

俗話講:吹牛不上稅,但也不盡然。上世紀的2023年,有些農民兄弟放高產「衛星」,你擺擂臺畝產糧食5千斤,我就來個畝產1萬斤。

好,既然你畝產糧食1萬斤,那就按畝產1萬斤繳納公糧吧。結果,把口糧、種子都搭上也不夠。有的農民放「近地衛星」,實際畝產800斤,上報畝產400斤,糧食多下來可以餵豬,當時叫「瞞產私分」。

回過頭繼續說我們的「經濟利潤」。大家知道,企業如果有了會計利潤,那就要上繳所得稅,比率還相當高。所以,不管是公企還是私企,都想方設法把利潤做虧。

你別看有些上市公司年年虧損,工資、福利好得很,也就是人們說的「窮廟富方丈」。現在有了「機會成本」,真可以說機會來了,會計師的事情好辦多了。因為機會成本是拿最好的投資盈利值作為資料的,例如,前面的例子中,方案論證中的方案a,獲利為50萬元,實際中的方案c,獲利是60萬元,所以,由所論方案b的會計利潤40萬元,計算得到的經濟利潤或者等於40-50=-10萬元,或者等於40-60=-20萬元,反正是虧損。

如此一來就可以不用繳納所得稅了,而且有過硬的理論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這麼說的。顯然,這完全是脫離實際的如意算盤,純粹屬於一廂情願。稅務局對於「機會成本」另有一番定義。

稅務局對「機會成本」的定義是:拿會計利潤為虧損的資料作為機會成本,按如此得到的經濟利潤作為計徵所得稅的利潤標準。例如,前面的例子中,方案a實際虧損20萬元,所以機會成本等於負20萬元,這樣得到的經濟利潤等於40-(-20)=60萬元,就按60萬元計徵所得稅。

這一下廠家可能急得要雙腳跳了。其實,不管是這樣的「機會成本」,還是那樣的「機會成本」,都不是真實的消耗,都是虛構的。所以,廠家與稅務局雙方協商妥協的平衡點,只能是不考慮「機會成本」,還是按實際的會計利潤計徵所得稅。

「機會成本」完全是故弄玄虛、畫蛇添足,沒有它,事情更清楚明白。

流行的《巨集觀經濟學》中,經濟變數概念模糊不清、似是而非,還可以舉出一些例子,比如國民收入和銷售收入它就分不清,不信我可以引一段歷以寧先生的文字,他是這樣介紹「投資乘數」的:

「乘數(multiplier),又稱倍數。

「在動用**的財政政策來使國民收入恢復均衡時,**投資的變動給國民收入總量所帶來的影響,要比投資變動本身大得多。投資的增加可能引起國民收入成倍增加。這就是乘數的作用。

「比如說,如果增加100萬元投資,這時投資品生產者的收入將增加100萬元。如果他們增加的收入中,有80%用於消費,那麼他們會支出80萬元購買消費品。這80萬元成為第二輪增加的收入。

得到這80萬元收入的人再以80%用於消費,即以64萬元用於消費,這64萬元成為第三輪增加的收入。如此下去:

「100萬元+80萬元+64萬元+51.2萬元+……=500萬元

「這就是說,100萬元的投資,在邊際消費傾向為80%時(即人們增加的收入中,有80%用於消費),可使總收入為5倍。」([2],第36頁)

看了這段文字,您覺得怎麼樣?我有沒有冤枉它?是不是它分不清國民收入和銷售收入這兩個基本經濟概念?

增加投資100萬元,這100萬元通常由利潤或者居民儲蓄形成,這些屬於國民收入部分;拿100萬元去購買投資品,「這時投資品生產者的收入將增加100萬元」,投資品生產者的這個100萬元收入應該叫銷售收入,銷售收入和國民收入完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拿80%的銷售收入進行累加,怎麼就得到了國民收入呢?這樣的算式不倫不類,好比1頭牛+2頭牛=3頭驢,怎麼也說不過去。計量單位都是「頭」,但牛頭不等於驢頭;計量單位都是「元」,但國民收入的元和銷售收入的元不是一碼事。

經濟變數的經濟學意義都沒有搞清楚,就大搞數學計算,難免要出錯。

有的人編的《巨集觀經濟學》竟然榮獲中國國家教委的優秀教材獎,其誤人子弟不可小

3樓:匿名使用者

在財務管理中有詳細的講解。在我的印象中是這樣的:選擇某一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從而喪失的潛在利益。

一個簡單的比喻,某事件你擁有a和b兩個選擇,你選擇了a項而放棄了b項,b就是這事件裡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損失。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

例如被捨棄掉的選項之喜愛程度或價值作出改變時,而得到之價值是不會令機會成本改變的。

對商業公司來說,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時間或資源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就是機會成本。在生活中,有些機會成本可用貨幣來衡量。例如,農民在獲得更多土地時,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

但有些機會成本往往無法用貨幣衡量,例如,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

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而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最**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選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舉例說明如下:

100萬元投資,有三種選擇:投資生產電子計算機,可獲得獲得收益100萬元;投資房地產,可收益300萬元,投資新能源可收益120萬元。那麼選擇投資房地產的機會成本是120萬元。

急求解析過程?

機會成本就是指放棄另一個方案提供收益的機會而實行本方案是,所失去的潛在收益。

例子給了三個選擇,加入你選擇了投資房地產(收益300萬元),就放棄了其他兩個方案(100萬和120萬),選放棄的這兩個方案裡面的最大收益值為其機會成本。

5樓:匿名使用者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是經濟學原理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專案,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而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

6樓:匿名使用者

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指為執行一種方案而放棄另一種可行方案所損失的可能獲取的收益。即為選擇當前已接受的方案所付出的代價。

也稱「擇機代價」。如選擇專案a或b的機會成本各為多少?假設選擇a損失600,選擇b損失500,所以a的機會成本大,如果選擇了 a 而未選擇 b ,則損失了 600-500=100,所以,選擇 a 的機會成本是 100 。

如果選擇b則機會成本是 0 。計算機會成本是為了在若干可行方案中優選方案提供資訊,並對優選方案的經濟效益作出全面正確評價。由於機會成本並沒有實際發生,故在會計記錄中不作任何反映。

機會成本在決策時經常被忽略,決策者在專案方案的決策中由於認識和論證不足以及資訊誤導等原因,經常選擇非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導致損失大量的機會成本。因此,對機會成本的認識也應與成本的換取性相聯絡,用較小的機會成本來換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名詞解釋 機會成本,“機會成本”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我們常拿融資租賃和貸款比較誰的融資成本高?如果不把機會成本加進去的話,可能會得出一個不正確的結論。比如人們通常感覺融資租...

什麼是機會成本,什麼是機會成本?有什麼意義嗎?

經濟學裡面有個很有用的概念,叫 機會成本 很多人說我又不是搞經濟學的,知道他又有什麼用呢?機會成本是指當把一定的經濟資源用於生產某種產品時放棄的另一些產品生產上最大的收益。機會成本是經濟學原理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制定國家經濟計劃中,在新投資專案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產品開發中,乃至工人選擇工作中,都存...

什麼沉沒成本,明顯成本,機會成本,隱藏成本?其定義和區別

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回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答 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 金錢 精力等稱為 沉沒成本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