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明知道仙丹是騙人的,還多次寫詩文控訴,為何他自己還服仙藥致死

2022-04-12 01:27:59 字數 6662 閱讀 8760

1樓:橘瓜

人終有老年的那一天,即使年輕時思維清晰,老年也難免犯糊塗,他老了之後也會貪生怕死,所以就迷戀上仙藥,渴望能夠長生不老,這都是老人家常犯的錯誤了。

2樓:丸子閒談文化

謊話說多了他自己都信了,也是因為年紀越來越大,就對死亡開始有了恐懼,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3樓:luu陽光的

主要是晚年的時候,他自己糊塗了,自己想要更長的壽命,所以才會向自己所不屑的丹藥妥協了。

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他年老的時候又娶了小妾,想要繼續享受生活,所以才會要想辦法來延長壽命,服從仙藥致死。

5樓:小児丶點

古代科技醫學不發達,很多人都向往長生不老的生活,求仙問藥是很多達官貴人的追求,韓愈明雖然嘴上說仙丹是騙人的,但是內心對此還是有追求的。

6樓:小林是吧

晚年的時候就更希望自己能夠活得長一點久一點了,再加上當時韓愈有兩個美貌的妾,因此他開始嘗試丹藥。

7樓:阿錦想出走

韓愈是不是真的因服用硫磺丹過量而死還是有待商榷的,所以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看待。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個人才華而流傳於世,但他的死因到今天為止還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

所謂仙丹,一開始是由道教而來。在古代,道教影響範圍較廣,流傳時間也久遠,道教所信奉的「長生不老術」也備受人們的推崇。到了現代,我們都知道所謂的長生不老術不過是古人的自我欺騙,但古人卻不這麼認為。

道教在唐朝比較興盛,唐朝好幾個君王都是因為服用所謂的「仙丹」而死的,韓愈的好幾個好友和家人都因為服用仙丹而死,所以韓愈對仙丹可以說是深惡痛絕。

關於韓愈的死因,現如今流傳比較廣的說法就是他因為服用了過量的硫磺丹才死的。話說在韓愈四五十歲的時候,納了一個小妾,這個小妾貌美如花,琴棋書畫也略懂一二,深得韓愈的喜愛。但是大家都懂的,人老了,身體肯定不比年壯時,身邊有這麼一個美人,但是自己的身體又不太行,所以韓愈就想到了被鼓吹得神乎其神的仙丹。

也正是因為這樣,韓愈才去服用硫磺丹,也因為服用太多,所以韓愈才會翹辮子。

還有的說法是,韓愈服用硫磺丹是誤服。我們都知道,適量的硫磺是可以入藥的,當時韓愈也只是把硫磺當作一味藥物來食用,但一不小心就把劑量給搞錯了,所以才死的。韓愈服用硫磺丹的初衷我們不得而知,到底是不是死於他痛恨反感的仙丹我們也不好下結論,他的死只有當時的人能知道了。

8樓:

因為韓愈老了之後跟大多數老人一樣會怕死,加上身邊有兩個年輕美貌的侍妾他就更加不想死了,於是改變了想法開始服用仙藥。

成為歷史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變成過去,已不復存在的

10樓:你姐姐幹活近

就是成為過去,已不復存在的意思

11樓:哆嘜惦

就是變成過去,已經不復存在

12樓:朱殿虎

就是事情己經過去了己經不要重複的存在的了!可以給愛心嗎?

13樓:微冷月色

已經成為過去的意思、過去式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事情已經過去或人死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0過去了"的意思```

考試的歷史

16樓:田蟆星空

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即:「非開卷考試,除了題目,任何東西都不能看地做功課」。

要求考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選定的題目或按主辦方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實際操作的任務,並由主辦方評定其結果,從而為主辦方提供考生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狀況的資訊。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製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2023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

「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的制度據公元前2023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023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

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於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於測度優劣的含義。

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後,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的方法有筆試、口試、面試和操作考試等,可根據不同的測試目標和測試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

考前應明確考試的大綱,不同時期的教材不同,所以考前應公示給考生。

考試主要有兩種目的:一是檢測考試者對某方面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檢驗考試者是否已經具備獲得某種資格的基本能力。從這兩種目的看,考試可以分為效果考試和資格考試。

無論從主考者的角度看,還是從學習者的角度看,效果考試都僅僅是檢驗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隨後的教學或學習方略。

在效果考試中,學習者一定要坦誠地展示自己的知識水平。靠一些小技巧可能會提高自己的測試成績,但這種提高無疑會掩蓋自己的真實水平,從而阻礙了教學者對學習者以及學習者對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的清楚認識。

典型的效果考試有課堂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

資格考試的核心目的是,給予考試者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以獲得某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或工作臺的資格。嚴格地講,資格考試也是效果考試的一種,因為資格考試的設計假設就是,只有擁有更高學習效果的學習者才能獲得這一資格。但在某種程度上,會學習不會考試的學習者往往要敗給不會學習會考試的學習者,因為前者就是不能在考場上淋漓盡致地發揮出自己的學習水平。

資格考試常常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命運,這就決定學習者在資格考試時會轉化為考試者——在資格考試這一高度濃縮的時間段,一個人會不會學習已經不再是關鍵,會不會考試才是核心。

1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採用考試方法來甄別選拔人才的國家。

18樓:匿名使用者

開始答題前,要先數試卷的頁數,看清試卷前面的說明及要求,隨後冷靜、迅速地認真通讀一遍試卷,並注意檢查背面有無試題。這樣可以對試題的型別、每題所佔的比例和分佈有所瞭解,一做到心中有數,為正式答題打下基礎。通讀試卷不是浪費時間,而是預防錯漏,少走彎路,合理利用時間,提高答卷效率的有效方法。

關於中國的歷史資料

19樓:匿名使用者

夏公元前2023年—前2023年

商 公元前2023年—前2023年

西周 公元前2023年—前771年

東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周 戰國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漢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東漢 公元25年

三國(魏、蜀、吳) 公元220年—265年西晉 公元265年—316年

東晉 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隋 公元581年—618年

唐 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 公元960年—2023年

南宋 公元2023年—2023年

元 公元2023年—2023年

明 公元2023年—2023年

清 公元2023年—2023年

20樓:

中國歷史簡介

偉大的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2023年的文明歷程。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幅員遼闊的國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國史,就是一部中國各民族誕生、發展、交融並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

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國各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之上。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2023年來特別是秦漢以來的2000多年裡,在各民族長期交往融合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秦漢時期,不僅基本奠定了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規模,而且開創了將中華大地上漁獵文明區、遊牧文明區和農耕文明區「混而為一」的大一統先河。

秦漢陸續在今廣西、雲南、貴州、海南等地設定郡縣,在今新疆地區設定西域都護府,在西北的羌地設護羌校尉,在東北烏桓地區設護烏桓校尉,歷史上第一次把這些邊疆民族地區納入****的有效治理版圖之內。從此,開創了我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過去和歷史的區別,什麼叫有過去沒歷史

21樓:路路

過去和歷史的區別:

一、時間上的區別

1、過去是指的是一個時間段。

2、歷史是指一個發展的過程。

二、內容區別:

1、過去是片面短暫的,只是一段時間的記錄。

2、歷史是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

有過去沒歷史是說一個人沒有內涵只傾向於表面,暗指此人膚淺。

擴充套件資料:歷史的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過去的含義:

是指現在我們所處時刻前的任意一個時刻或者時間段,可以是一個時刻,但大多指的是一個時間段。 我們日常所說的那些代表過去時間的名詞,如:昨天、前天、以前等,都是過去的一個分支。

22樓:巴黎圍牆巍峨

過去即是歷史。

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如果非要說過去和歷史有什麼區別,那就是過去是不值得書寫的,歷史是要去記載的。

所謂有過去沒歷史,是我們通俗的說法,也就是說,有很平淡的過往,沒有發生值得書寫的歷史。

23樓:俗人思想家

過去比歷史客觀,歷史是你所學的歷史知識在你意識中形成的歷史,由於歷史的記錄者並不客觀,所以唯物史觀認為客觀的過去並沒有派生出客觀的與之相符的歷史意識。

24樓:匿名使用者

過去是事實。而所謂歷史,則是人對過去的認識。這種認識,總是夾雜著謬誤、歪曲。

至於有過去沒有歷史——隨著什麼時間的流逝,什麼人什麼東西都是有「過去」的。但是,不過所有過去的東西都能被人所認識,並記錄整理成為「歷史」。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25樓:熱心網友

有唐詩、宋詞、元曲、儒家思想、中醫理論等。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它始於樑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5、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即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叄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繫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資訊-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

體質學說,**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資訊-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我想要的是明明知道沒結果卻還是,明明知道沒有結果,卻還要堅持

如果真copy的想有什麼結 果的話,那首先倆個人要在一起吧,一年才能見到一次,這樣的愛情是不會長久的,即使她沒那麼多的人追時間長了她也會覺得寂寞的。倆個人的距離太遠了 時間長了就會成為距離的,要不你就帶她一起出去,要不你就在她身邊,不然就早點分手吧,明知道的結局託下去只會最後讓自己更傷心 明明知道沒...

如果明知道是別人偷來的車子,還要購買,請問是什麼罪 如何判罰

1 這種行為已構成妨害司法罪。2 根據 刑法 第三百一十二條 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贓物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或者代為銷售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這個分為事前明知 和事後明知 事前明知是共犯 事後明知是銷贓 根據刑法規定和我的辦案經驗,你說的情況,一般來說,屬於非法購買贓物罪...

知道男友是愛自己的,但是他明明知道我看他對異性朋友說的 我想你 之類的話會不開心,他還是沒有改

你們應該還年輕吧 剛開始就這樣輕浮,以後更不用說了 就算你現在不放棄,以後只會更傷心 要麼就開誠佈公的跟他說,你不希望他發這樣的話給別人。你問他,如果你也發這樣的資訊給別人,他心裡會舒服嗎?如果他不介意的話,說明他不是真的愛你。如果介意的話,要他改掉這個習慣。你提分手,他哭,哭並不代表是傷心。以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