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河西走廊回成為古代 絲綢之路 的交通要道

2022-03-31 02:13:45 字數 4900 閱讀 9573

1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1.他直接連線中原和新疆西域,在走廊兩側都是大山

2.他那裡地理條件好,比如:水源豐富,每200公里就有一個大河,而大城市大多沿河而建,比如:武威建在昌馬河,張掖、山丹、高臺、臨澤建在黑河,敦煌靠近疏勒河,酒泉、玉門也靠近河流

3.從西安到新疆走甘肅比走其他地方好:南面是青海,海拔高,北面是沙漠,而當時更是匈奴經常出沒的區域,因此,絲綢之路只能走河西走廊

2樓:匿名使用者

範圍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和北山之間,又叫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100~200千米,因為位置在黃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

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和「河西四郡」:

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瓜州)

地位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地質地貌與水系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

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佈,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于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佈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佈地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於走廊東段,南面祁連山前山地區為黃土樑峁地貌及山麓洪積沖積扇,北部以沙礫荒漠為主,並有剝蝕石質山地和殘丘。東部為騰格裡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東西介於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佈。

唯張掖、臨澤、高臺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③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馬鬃山。

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游則為鹽鹼灘。綠洲外圍有面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佈。

氣候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氣。夏季降水的主要**是侵入本區的夏季風。氣候乾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

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乾燥度漸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

8毫米;酒泉以東干燥度為4~8,以西為8~24。降水年際變化大。夏季降水佔全年總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

雲量少,日照時數增加,多數地區為3000小時,西部的敦煌高達3336小時。年均溫5.8~9.

3℃,但絕對最高溫可達42.8℃,絕對最低溫為-29.3℃,二者較差超過72.

1℃。晝夜溫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級以上大風的風日一年有80天,有「風庫」之稱。

走廊風向多變。武威、民勤一帶以西北風為主;嘉峪關以西的玉門、安西、敦煌等地,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

氣候 河西走廊的氣候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儘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發展農業的其它氣候條件仍非常優越。

當地雲量稀少,日照時間較長,全年日照可達2550小時~3500小時,光照資源豐富,對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十分有利。因地處中緯度地帶,且海拔較高,熱量不足、但作物生長季節氣溫偏高,加之氣溫日變化大,有利於農作物的物質積累,特別適於瓜果糖份的積累。

土壤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佈在山前平原上。沖積扇上部組成物質以礫石為主,夾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沖積扇中部和下部組成物質以沙土為主,多闢為耕地。沖積平原土質較細,組成物質以亞砂土、亞粘土為主,也是開耕的主要區域。

在長期耕作灌溉條件下形成厚達1米、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層,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走廊西部分佈棕色荒漠土,中部為灰棕荒漠土,走廊東部則為灰漠土、淡棕鈣土和灰鈣土,淡棕鈣土分佈在接近荒漠南緣的草原化荒漠地帶;灰鈣土分佈在祁連山山前黃土丘陵、洪積沖積扇階地與平原綠洲。灰棕荒漠土帶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東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鬆沙質原始灰棕荒漠土為主,東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鬆沙土佔顯著地位。鹽漬土類廣泛分佈於低窪地區,自東向西,面積逐漸擴大。

草甸土分佈面積則自東向西縮小。

地帶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喬木荒漠組成。東部荒漠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化特徵,形成較獨特的草原化荒漠型別,如珍珠豬毛菜群系、貓頭刺群系,除常見的荒漠種紅砂、合頭草、尖葉鹽爪爪等,還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針茅、短花針茅、戈壁針茅、無芒隱子草、中亞細柄茅、多根蔥、蒙古蔥等。西部廣佈礫質戈壁和乾燥剝蝕石質殘丘,生態環境更加嚴酷。

礫質戈壁分佈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紅砂、膜果麻黃、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型別。流動沙丘常見有沙拐棗、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見有多枝檉柳、齒葉白刺、白刺等。

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楊和尖果沙棗林。湖盆低地,鹽化潛水補給的隱域生境,分佈有細葉鹽爪爪、有鹽爪爪、鹽角草鹽漠。河流沖積平原上分佈有蘆葦、芨芨草、甘草、駱駝刺、花花柴、苦豆子、馬藺、拂子茅等組成的鹽生草甸。

為防止風沙和乾熱風侵襲,綠洲地區,採用鑽天楊、青楊、新疆楊、沙棗等,營造防風林帶,效果顯著。

農業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甘肅省重要農業區之一。它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糧、幾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

平地綠洲區主要種植春小麥、糜子、穀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馬鈴薯。油料作物主要為胡麻。瓜類有西瓜和白蘭瓜,果樹以棗、梨、蘋果為主。

山前地區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河西畜牧業發達,如山丹馬營灘自古即為著名軍馬場。

民族民族有漢、 蒙古、藏、 裕固、哈薩克、回、滿等。以漢族為主,主要在綠洲區從事農業。藏族、裕固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則從事牧業。

礦產礦產資源有玉門石油、山丹煤、金昌鎳及其他多種金屬。

河西走廊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原因是什麼?

3樓:瀟灑把酒人生

河西走廊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原因之一是因為漢武帝為了擴大疆土,派遣了張騫通西域;原因之二是因為河西走廊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原因之三是因為河西走廊適宜人類居住,大城市居多。

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擴大領土,特地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這個西域國家。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名為「鑿空」,意思就是空前的探險。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朝廷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中國的使團。

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當朝者招募了大量商人,這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的交流,漢朝從中也取得了巨大的金錢收益。後來,漢宣帝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管理機構為標誌,絲綢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河西走廊走廊地理條件好。從古至今一直是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最主要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爭之地。

河西走廊的水源資源特別豐富。在河西走廊每200公里就有一條大河貫穿,大城市大多沿河而建。西部其他地區十分乾旱,草木不生,沙漠廣佈,只有河西走廊位於綠洲處,農業發達。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商品。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稱這條陸路運輸路線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的史學家都贊成這個說法,並且沿用至今。

4樓: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之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中國東部通向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成為古代中國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

河西走廊成為古代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的原因是: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山麓地帶,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綠洲處處,農業發達,利於商隊通過,所以成為東西方交通要道,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他直接連線中原和新疆西域,在走廊兩側都是大山。

他那裡地理條件好,比如:水源豐富,每200公里就有一個大河,而大城市大多沿河而建。

比如:武威建在昌馬河,張掖、山丹、高臺、臨澤建在黑河,敦煌靠近疏勒河,酒泉、玉門也靠近河流。

從西安到新疆走甘肅比走其他地方好:南面是青海,海拔高,北面是沙漠,而當時更是匈奴經常出沒的區域,因此,絲綢之路只能走河西走廊。

5樓:譙麗甫昊焱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崑崙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併),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裡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心句是什麼,《古代絲綢之路》短文的中心句是什麼

古代絲綢之路 的中心句是 古代絲綢之路連線著世界的東方與西方,孕育了回光輝燦答爛的古代文明。全文圍繞著絲綢之路而的敘述,因此這句話更能準確的表現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不喜勿噴 僅供參考 您的採納對我幫助很大 謝謝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絲綢之路 的中心句?公元前115年,伊朗高原北部,...

為什麼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絲綢之路為什麼是一條偉大的路

因為絲復 綢之路加強了東制西方經濟 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各國人民的友誼,所以說是一條偉大的路。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養蠶 繅絲 冶鐵 造紙 鑿井 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 西亞和歐洲,將那裡的葡萄 核桃 石榴 蠶豆 黃瓜 芝麻 無花果等食品帶到我國,還有獅子 犀牛...

絲綢之路是什麼之路因為什麼如友誼之路

絲綢之路是友誼之路,因為它促進了東西方的連聯。絲綢之路作為當時中國與西方地域的商業道路,絲綢之路毫無疑問地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瞭解和交流。當時中國的絲織品在西方是十分受歡迎的,羅馬帝國甚至稱中國為 絲國 其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都知道,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可以進步和發展,也正是因為中西文化通過商業交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