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設三司,三司指的是什麼,明清時期設的三司指的是什麼?

2022-02-16 21:45:56 字數 3190 閱讀 1982

1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各省設都司(都指揮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

明清時期設的三司指的是什麼?

明清時期設三司,「三司」指的是什麼?

古代的三司指哪三司?

2樓:羽寒

不同時期的三司所代表的部門是不一樣的。兩漢到魏晉時期,三司是指,司馬、司徒、司空。唐朝的三司是指尚書(刑部)、大理寺、御史臺。

宋朝的三司是指鹽鐵、度支和戶部。明朝的三司是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

3樓:血盟孑孑

都司(都指揮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

明朝三司指哪三司?

4樓:

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

所以是各省都有

明代的三司會審是在唐代的三司推事基礎上形成的。

在唐代時,每逢大案,常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臺的首腦(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叫做「三司推事」。 唐以大理寺為**最高審判機關,審理**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稽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

到了明代時會審制度進一步規範化,除在三司推事基礎上完善的三司會審(由都察院替代御史臺,和刑部、大理寺三個**司法機關會同審理)外,還有九卿圓審,亦稱「九卿會審」,即由九個部門的長官(刑部尚書、大理寺卿、左都御使,吏、戶、禮、工、兵五部尚書)參加的會審制度,還有熱審(暑天來臨前為疏通監獄而實行的審判制度)、大審(即由皇帝委派司禮太監一人會同三法司長官於大理寺審錄囚犯的制度)等會審制度。

5樓:撒夏侯旋

明朝設布政使司,管民政和財政;按察使司和都指揮司分別掌管司法和軍政,合稱三司.而監察機構是由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組成的,合稱"三法司".都直接聽命於皇帝.

分別為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

布政使司全稱為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事。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最高行政長官。布政使之下,設左、右參政和左、右參議,除駐守各道外,還要管理糧儲、屯田、水利、驛站等事宜。

除布政司外,明朝還有一部分國土屬實土的都指揮司或行都指揮司管轄,都司為管理一省軍隊所在,屬**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管轄,類似後來的軍分割槽建制,一般來說,都司管轄區域和布政司轄區重合,有明一代,共設16個都司、5個行都司和2個留守司,16個行都司有13個同布政司名稱、治所完全相同,另外三個為萬全都司(治所河北宣化)、大寧都司(治所先內蒙古寧城,後河北保定)、遼東都司(治所遼寧遼陽),5個行都司均與布政司不同治所,分別為:陝西行都司(治所甘肅張掖)、四川行都司(治所四川西昌)、湖廣行都司(治所湖北勳縣)、福建行都司(治所福建建甌)、山西行都司(治所山西大同),所謂留守司指洪武朝於鳳陽府置的中都留守司和嘉靖年(嘉靖帝即位前封地,今湖北鍾祥)承天府的興都留守司,留守司職能略同都司。

由上我們可見,都司之所以多餘布政司,主要在於邊境的防禦,兩直隸區中南直隸位處**,並無邊患問題,而北直隸則靠近蒙古和滿洲,承受著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塞外民族的侵襲壓力,因此明**在河北、山西和遼東一帶設定了三個都司和一個行都司;其他如陝西(管理今陝西及甘肅)、四川、湖廣(管理今湖南湖北)等地,皆因地域廣闊,又靠近或境內多少數民族,故設行都司以拱衛其安全。明朝行都司分實土及非實土兩種。所謂實土,指所轄區域內有軍戶多而民戶少的衛所(這類衛所似並不歸當地布政司管轄),16個都司中,陝西、四川、湖廣、雲南和貴州有少量實土衛所,萬全都司絕大多數為實土衛所,大寧都司內遷前為實土衛所,內遷後不含實土衛所,遼寧都司全部為實土衛所;5個行都司中,陝西、四川及山西皆為實土衛所。

實土衛所的分佈,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明朝對邊防控制。

都指揮司設指揮使一人,都指揮同知兩人,籤事四人,幕僚若干。

除布政使和都指揮使外,明朝同為一省大員的還有按察使,主管一省刑獄和監察。其轄區和前兩司又有不同,如山東按察司管轄今山東和遼寧;陝西按察司管轄範圍除陝西布政司範圍,還包括陝西都司的少數實土衛所以及全部實土衛所的陝西行都司。按察司設按察使一人,以下設副按察使和僉事,駐守各道。

6樓:唐城部落格

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三司六道

廢除行省制度之後的明朝省一級的行政機構及其派出機構。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六道指以布政使司的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按察使司的副使,薟事分掌各自的派出機構,分守道與分巡道。分守道與分巡道主要負責協調與監察職能,是為加強布按兩司對龐大省區的控制而設立的,密切了三司與地方州府縣的聯絡。元代是通過在行省與州府縣之間設立「路」來實現的。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專務道,如糧儲,兵備等等,這種程度較高的地方專業化分工是前代沒有的。

7樓:水岸菖蒲

明朝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司分別掌管行政,司法和軍政,合稱三司.而監察機構是由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組成的,合稱"三法司".都直接聽命於皇帝.

8樓:

. 明代各省設都指揮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

《明史·職官志一》:「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穀,其考核則聽於府部。」

9樓:雨後傷心的彩虹

即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掌民政(包括財政);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掌軍政

10樓:匿名使用者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11樓:匿名使用者

i don' know.

明朝建立後,為加強**集權,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三司」指的是

12樓:化學天才

提刑按察使司,執掌司法

都指揮使司,執掌地方軍權

還有一個應該就是執掌行政權的機構,現在想起來了,叫做承宣布政使司

13樓:彈來談去

明代各省設:1.都司(都指揮司)

2.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

3.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

分主1.軍事2.民政3.司法,合稱三司。

14樓:匿名使用者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什麼,明清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發生怎樣的變化?原因?

以大國自居,對外國視蠻夷國家,對外宣揚大國國威,使中國開始慢慢落後於世界潮流,西方國家開始工業革命,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徹底落後了 明清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發生怎樣的變化?原因?由積極主動的對外友好交往變為閉關鎖國政策 一度更是 不準片帆下海 戚繼光抗倭 鄭成功收臺灣 康熙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元明清時期社會政治表現是什麼,明清時期的歷史特徵是什麼

元明bai清時期,隨著 對南方du民族在政治上強zhi有力的統dao治,導致南方民 族社會控制內體制發生了質容 的轉變.南方民族基層社會控制體系的變遷,主要是 把外來制度移植到南方民族中,同時南方民族固有的制度對此也產生了本土化的作用.這個時期南方民族基層社會控制體系的變遷表現出三個特點 積極推進國...

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直接原因 明朝主要是防範倭寇,清朝主要是防範東南沿海特別是臺灣的抗清勢力 主要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 根本原因 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 防止沿海居然和倭寇海盜勾結消極的自衛行為 實質是維護封建統治 重農抑商在明清時期的體現 1.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2.遏制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自以為是,認為中國地大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