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關羽的故事

2022-02-07 03:47:31 字數 3191 閱讀 6340

1樓:匿名使用者

劉邦西漢開國皇帝,字季。秦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公元前202年稱帝,在位七年,諡號太祖高皇帝。死後葬於陝西長陵。

劉備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

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項羽西楚霸王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

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關羽關羽(162?-220),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

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後人有詩稱讚關羽: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2樓:〓敢愛就去追

劉邦與劉備,一個是大漢帝國的開國君主,一個是蜀漢王朝的建立者,一位先祖,一位後世,都開創了非凡的事業,前者開創的大漢帝國雄居東方四百餘年,成為中國歷史上保持強大最久的帝國,後者卻沒能像光武帝那樣做到中興漢朝,只建立了偏安一方的短命王朝。

毫無疑問,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超級hero,除了有先祖後世的血緣關係之外,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二位有太多的共同點:

成就事業前都處於亂世,志向遠大,以統一混亂之華夏為己任,以君臨天下為理想;

都有著善待百姓,愛護百姓的行動和聲名,劉邦入關後「約法三章」,劉備在危難的時候還能攜百姓轉移,因而都受到百姓的支援;

都有著「常敗將軍」的「美名」和屢敗屢戰的可貴精神,意志堅強無比;

都有極強的領導才能,能尊重人才,善用人才;

個人能力的光芒被同時代更偉大或更強悍的人物所掩蓋;

都以蜀地為戰略根據地以圖中原,統一天下;

都「不讀書」

都是「大旅行家」,遍歷中國;

…… 有著這麼多的共同點,卻成就了不一樣的事業,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我們接下來分析兩人的不同點:

劉邦心胸開闊,大方慷慨,從他對手下謀士、將軍和盟友的分封可以看出,在還沒徹底消滅項羽之前就分封天下土地,淮南王、彭越王、齊王(韓信)由是傾力相助,共同打敗了戰神項羽;劉備則比較計較一土一城的得失,如果不是曹操收服張魯,逼近蜀國,他已經和孫權因為荊州的土地幹起來了,這樣他自然不能保持好戰略同盟關係,更不說成為同盟的領導了

劉邦做什麼都是光明地去做,樂觀而自信,哪怕是許多極為**的事;劉備很多時候則是表裡不一,投靠眾多諸候,卻時刻陰謀奪人事業,害人性命,他一生的興奮、激動與壓抑都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只有一次在奪劉璋地盤後在龐統面前表露出來,得意忘形了一回後立即悔過;劉邦是「快樂的流氓」,劉備則是「悲情的偽君子」;

劉邦在必要的時候心狠手辣,全無感情,在失陷彭城後被項羽追殺的途中竟能做到三次把親生兒女推下車去,在重病彌留之,他疑心到樊噲謀反竟然讓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狠毒可見一斑;劉備卻是重情重義,為了報兄弟之仇,奪回荊州,竟然以國相賭,落得慘敗;

劉邦從善如流,機智權變,決策果斷,執行迅速,在封韓信齊王「削印刻印」的過程中表現非凡的權變能力與果斷特質;而劉備不少時候不能接納意見,固執而行,事後又極其悔恨,從強行出兵東吳、斬殺劉封又後悔等例子可以看出;

…… 綜合來看,兩人擁有許多共同的優點和劣勢(不讀書、個人才能不足等),但是劉邦比劉備擁有更開闊的心胸、更機智果斷的品質、無情無義的作風,這或許是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不能的一個核心因素吧。除了他們個人的不同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呢?因為打天下不只是領袖之間的決鬥,更是他們統領的集團跟對手統領的集團博弈的結果。

說關羽,想到他的青龍偃月刀,想到一千幾百年來流傳至今的「武聖」稱謂。

關羽被民間奉為「帝」,他是忠義和勇武的象徵。

關羽為什麼可以廣植民心,他有這麼大的人格魅力嗎?可以形成自己的「關帝文化」。

即使今人一樣的敬仰他,但是,關羽也的確是被美化,被神化了的。

有人說,一個社會,最害怕的不是貧窮,也不是強國的侵略,而是整個社會的「信仰真空」。

在關羽生活的年代,紛爭四起,人們被迫流離失所,無所依從,最基本的生存權都根本沒有保障,自然也就沒有精神上的寄託。

人們渴望治世,渴望平安,需要心裡的一個守護神的形象,關羽是古代的偶像,就和我們現代人崇拜偶像同理。

百姓需要一種英雄情結,社會需要一種平安、正義的寄託。

再說說項羽。

項羽的話題最多的,就是三個:鴻門宴,不肯過江東,和霸王別姬。

對於這個人物,司馬遷很肯定他的人格,也很推崇他,所以把他列在:「本紀」裡。視如帝王。

李清照對他的評價是,生為「人傑」,死亦「鬼雄」。

成王敗賊,項羽最終是個風雲叱吒的悲劇人物。

至於,不肯過江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就曾說過——

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應該既具有堅韌的人格意志又具有崇高的人格境界。

對於挑戰者來說,寧可失敗而被殺,也不自殺。因為自殺對人格的保全有相對價值,而反抗到底即使被殺,卻能使身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張,「則直天下之至剛勇,而悲劇之性質最足以印人腦腑」。這種選擇,在***看來,無疑具有巨大的、催人向上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牧的《題烏江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認為,杜牧的題詩依舊「迂」。項羽作為英雄,而最終不能超越自己心裡侷限,死前,他還是發出「天亡項羽」哀嘆。

所以,***說,不可沽名學霸王。

但是說實話,對於項羽這樣的人,也只能以烏江自刎告終,把他活捉了獻給劉邦,任人宰割,項羽是絕然做不到的。死的壯懷激烈也很好,雖然他已萬念俱灰,但自刎的舉動,不肯見江東父老的決定,還是被歷史慨嘆。

3樓:時光機隨意門

劉邦是西漢的第一個皇帝

劉備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不是一個人

項羽是秦末的人,關羽是三國時候的

劉備和張飛是劉邦和樊噲,那關羽呢

張飛怎麼可能是樊噲。樊噲忠勇,而且是比較細心的那種人,和 裡的張飛比起來倒是有那麼點意思,但是和歷史上的張飛區別很大。關張都是世之虎將,有萬人敵之名。南郡之戰時關羽切斷曹軍增援,張飛在巴西郡大破張郃,打的這些都是別人打不了的硬仗,以一人之力使得戰爭形勢發生逆轉,和普通的攻城略地不一樣。張飛在徐州時因...

有關關羽的小故事左右,有關關羽的小故事20字左右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 公孫瓚 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 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十分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 可惜我的大將顏良 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關羽高聲叫道 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

相羽與劉邦的故事教育後人什麼 項羽的故事告訴後人什麼

有多少的故事令人深思,劉邦與項羽的事蹟告訴我 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在生活中要多結識良師益友,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要豁達大度。如果當年項羽聽從旁人勸告,回到江東,改變小肚雞腸的性格,楚漢相爭 還不知誰勝誰負呢!會叫的狗不咬人,項羽就是太自大,以為劉邦不會構成威脅,而劉邦一直在隱忍,隱忍到後期,一擊必殺。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