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亡後,為何明朝沒有接管元朝所有的疆域呢

2022-02-04 10:06:58 字數 5614 閱讀 5128

1樓:筆隨風

元朝滅亡後,明朝沒有接管元朝所有的疆域,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遊牧民族元朝和農耕民族明朝的統治思想不同,第二是因為我國幾千年以來都是農耕型社會,骨子裡沒有太多的侵略性,明朝接管元朝所有的疆域後,統治成本將大大增加。

2樓:孤獨的yu呀

因為儘管元朝滅亡了,但是那些汗國還存在,明朝剛剛經歷了諸多戰事,需要進行修養生息,所以再也沒有去擴充疆土

明朝滅了元朝後,為什麼沒有繼承元朝的疆域?

3樓:

名義上,元朝皇帝是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元朝對四大汗國擁有最高的宗主權,但是實際上各個汗國都各自為政,甚至有時互相交戰,因此元朝的疆域實際上只包括中國和蒙古本土,而並不包括各汗國領土

統治全國的元朝被推翻之後,蒙古貴族企圖收復中原,於是不斷組織力量反擊。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蒙古採取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明在二十多年間,對北元進行了一系列軍事征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然而他們知道,這離徹底消滅撤離中原的**王朝元朝所謂殘餘勢力還差得很遠。蒙古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元朝後期一度衰敗,但迴歸到了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復了昔日剽悍勇武的素質再次表現出吃苦耐勞、能征慣戰的特點。

同時,明軍儘管三五次深入北方作戰,可是由於後勤、生活習慣諸方面原因,並未能佔據草原地區多久。北元一蒙古終始是明王朝的巨大威脅。《明史·兵志》說:

"終明之世,邊防甚重",主要就是指對北方蒙古防禦而言的。為了保障北方邊境的安全,明朝在一系列軍事勝之後,在能夠控制的蒙古地區和蒙明邊境建立了許多設定。這些設定,有的旋設旋滅,有的長期存在並有所變化。

(一)設立羈縻衛所

這類衛所以降附明朝的首領為都督、都指揮使、指揮使、千戶、百戶、鎮撫等官職,自己管理內部事務定期嚮明廷朝貢。蒙古地區最著名的是泰寧衛(今吉林洮安一帶),初以遼王阿札失裡為指揮使;福餘衛(今齊齊哈爾一帶),以海撒男答奚為指揮同知;朵顏三衛(今綽爾河流域),初以脫魯察兒為指揮同知。泰寧、福餘、朵顏三衛統稱兀良哈三衛或朵三衛,一直存在至明朝末年。

在三衛的的西北面還曾設立斡難衛(今鄂嫩河流域)、堅河衛(今額爾古納左旗根河一帶)、海剌千戶所(今海拉爾一帶)、哈剌孩衛(今哈刺哈河流域)等,這些衛所在設立後不久都消亡了。在今包頭、呼和浩特、集寧地區一度設立官山、失寶赤、五花城、斡魯忽奴、燕只、甕吉剌等千戶所,隨著蒙古勢力的逐漸南下,這些千戶所也很快消亡了。 在明朝的西北地區,即今甘肅、青海西部,以及東察合臺汗國地區先後設立安定、阿端、曲先、罕東、罕東左、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八衛,以蒙古族首領為指揮使等官,有的還封以王號。

(二)修築長城壕垣

從鴨綠江起,沿著今撫順;昌圖,遼河下游、黑山、義縣、山海關一線,修築了壕垣。東從山海關起,西至嘉峪關,經過十八次大興土石,修築了長城,稱為邊牆,其中宣化、大同之南還修築了內長城,稱為次邊,這就是今日見到的萬里長城。這些化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而修築的長城和壕垣,基本上都是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南下。

(三)沿長城壕垣設定重鎮,派駐重兵

自明初至中葉,明朝先後設定了九個重鎮統領前線軍士,這九個重鎮統稱九邊鎮,即:遼東鎮(治廣寧,今遼寧北鎮)、薊州鎮(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西北)、宣府鎮(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山西鎮(治所在今山西寧武)、延綏鎮(治所在今陝西榆林)、寧夏鎮(治所在今銀川)、固原鎮(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甘肅鎮(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各鎮都有總兵官、巡撫,數鎮之上還有總督。

這些封疆大吏統領的兵力,多時達百萬,少時也有幾十萬,約佔全國兵力的三分之二。如此眾多的兵力,當然基本上也是為了阻止剽悍的蒙古騎兵。

4樓:獨聆ァ細雨

因為 當時朱元璋正在加強 **集權 但是元朝已經搖搖欲墜了 疆域太打不好 統治

5樓:中華王國公爵

主要是國情,領導人很重要

元朝有那麼大的疆域 為什麼明朝不繼承?

6樓:鳳尾攝影

不是不想繼承,而是沒有那個能力繼承。

第一:因為元朝是遊牧民族的朝廷,他們的軍隊大多都是牧民,他們打仗不依賴後方補給,他們打仗都是一人幾馬,然後隨身帶著乾糧,還趕著牛羊的。這樣他們走多遠都不怕, 蒙古就是這樣征服西方的。

而明朝是農耕民族的朝廷,嚴重依賴後方的補給,馬也少,戰線拉得越長,補給越困難,古代可沒用現代的交通水平。而且戰線拉長了就會十分危險,敵人只要襲擊他們的補給線就可以導致他們全軍崩潰了。

第二:元朝其實是四個汗國的合稱,明朝只是打敗了其中一個而已,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是全面決戰,明朝也很難說一定贏的。

第三:那時候的古代都認為中原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地方都是不毛之地,佔了也沒什麼用……

綜上,明朝是無法繼承元朝所有疆域的。

7樓:二零某年

朱元璋也不想打,只是將他們趕到漠北,長城以北的地區還是在蒙古人手裡。

8樓:

元朝的是遊牧民族型別的征服,所謂的征服也就是我把你全滅了你的地盤就是我的,或者是臣服,類似於夏商周時期的分封,相對鬆散而且叛亂什麼的很容易出現。

9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到中後期實際上已經分為各個汗國了,並不是只有元朝統一的統治的,他們只是披著元朝的名字的其他國家罷了,元朝實際上統治的只有和唐朝差不多大罷了

10樓:機械人

因為朱元璋不是成吉思汗的兒子(滑稽),算實力,朱元璋到死也沒能滅掉元國,到朱棣才滅了。殘餘勢力直到明末才被清國吞併了。

11樓:為學網王老師

元朝那麼大的疆域,明朝不繼承是有原因的:

1,元朝敗落後,原來的貴族依然有一定的實力,他們退到北方繼續堅守2,明朝也想追擊這些貴族勢力,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敗了,但是實力還是有的

3,連年戰亂,舉國上下都需要休養生息,不能一味的打仗

12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的疆域其實也是差不多,沒有什麼很大的差別。

明朝為什麼沒有繼承元朝時期的領土? 20

13樓:foggy金牛

名義上,元

朝皇帝是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元朝對四大汗國擁有最高的宗主權,但是實際上各個汗國都各自為政,甚至有時互相交戰,因此元朝的疆域實際上只包括中國和蒙古本土,而並不包括各汗國領土

統治全國的元朝被推翻之後,蒙古貴族企圖收復中原,於是不斷組織力量反擊。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蒙古採取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明在二十多年間,對北元進行了一系列軍事征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然而他們知道,這離徹底消滅撤離中原的**王朝元朝所謂殘餘勢力還差得很遠。蒙古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元朝後期一度衰敗,但迴歸到了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復了昔日剽悍勇武的素質再次表現出吃苦耐勞、能征慣戰的特點。

同時,明軍儘管三五次深入北方作戰,可是由於後勤、生活習慣諸方面原因,並未能佔據草原地區多久。北元一蒙古終始是明王朝的巨大威脅。《明史·兵志》說:

"終明之世,邊防甚重",主要就是指對北方蒙古防禦而言的。為了保障北方邊境的安全,明朝在一系列軍事勝之後,在能夠控制的蒙古地區和蒙明邊境建立了許多設定。這些設定,有的旋設旋滅,有的長期存在並有所變化。

(一)設立羈縻衛所

這類衛所以降附明朝的首領為都督、都指揮使、指揮使、千戶、百戶、鎮撫等官職,自己管理內部事務定期嚮明廷朝貢。蒙古地區最著名的是泰寧衛(今吉林洮安一帶),初以遼王阿札失裡為指揮使;福餘衛(今齊齊哈爾一帶),以海撒男答奚為指揮同知;朵顏三衛(今綽爾河流域),初以脫魯察兒為指揮同知。泰寧、福餘、朵顏三衛統稱兀良哈三衛或朵三衛,一直存在至明朝末年。

在三衛的的西北面還曾設立斡難衛(今鄂嫩河流域)、堅河衛(今額爾古納左旗根河一帶)、海剌千戶所(今海拉爾一帶)、哈剌孩衛(今哈刺哈河流域)等,這些衛所在設立後不久都消亡了。在今包頭、呼和浩特、集寧地區一度設立官山、失寶赤、五花城、斡魯忽奴、燕只、甕吉剌等千戶所,隨著蒙古勢力的逐漸南下,這些千戶所也很快消亡了。 在明朝的西北地區,即今甘肅、青海西部,以及東察合臺汗國地區先後設立安定、阿端、曲先、罕東、罕東左、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八衛,以蒙古族首領為指揮使等官,有的還封以王號。

(二)修築長城壕垣

從鴨綠江起,沿著今撫順;昌圖,遼河下游、黑山、義縣、山海關一線,修築了壕垣。東從山海關起,西至嘉峪關,經過十八次大興土石,修築了長城,稱為邊牆,其中宣化、大同之南還修築了內長城,稱為次邊,這就是今日見到的萬里長城。這些化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而修築的長城和壕垣,基本上都是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南下。

(三)沿長城壕垣設定重鎮,派駐重兵

自明初至中葉,明朝先後設定了九個重鎮統領前線軍士,這九個重鎮統稱九邊鎮,即:遼東鎮(治廣寧,今遼寧北鎮)、薊州鎮(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西北)、宣府鎮(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山西鎮(治所在今山西寧武)、延綏鎮(治所在今陝西榆林)、寧夏鎮(治所在今銀川)、固原鎮(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甘肅鎮(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各鎮都有總兵官、巡撫,數鎮之上還有總督。

這些封疆大吏統領的兵力,多時達百萬,少時也有幾十萬,約佔全國兵力的三分之二。如此眾多的兵力,當然基本上也是為了阻止剽悍的蒙古騎兵。

14樓:量子高巨集亮

明朝只是把元順帝趕出長城就不打了,朱元璋主張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沒有繼續再發動戰爭,元朝並沒有徹底被消滅。

15樓:絮010煩

你的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應該說中國歷史上恐怕沒有哪個朝代可以完整的「繼承」前朝的領土,要麼多了,要麼少了。即使是以「禪讓」進行朝代交替的也不行。

分原因來說,有的是朝代交替的時候天下大亂,亂的不止中原,還有邊境,許多少數民族政權會趁機崛起並且向中原用兵,比如清朝就是典型的因此成功了的少數民族政權。

還有的是分封導致的,比如我們這裡說到的明朝,我們看《鹿鼎記》裡有一支雲南的勢力叫沐王府,其實就是元末的時候在雲貴一帶起兵的地方勢力,等到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分天下的時候,就跟沐家說,要不然你歸順我,我讓你以後世鎮雲南。所以雲南名義上是明朝的,事實上有一個獨立的體系在執行。

再比如,有些前朝的領土在新政權無力到達的地方,至少是暫時無力到達的地方。比如明清交替,皇太極就拿臺灣鄭氏沒辦法,要等康熙來處理這個爛攤子。而你問到的明朝很大程度也是這個原因。

元除了中原政權之外還封了五大汗國,什麼窩闊臺啦,欽察啦之類的,成吉思汗一直打到黑海邊嘛。這麼大的領土,明朝剛剛立國無力為繼是最大的原因。

在這之外還有三個主要原因:

1)漢人政權向來缺少騎兵,元的敗亡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的蒙古貴族倒行逆施導致的,如果他們能夠像清初的那些皇帝那般勵精圖治,那麼也就沒有朱元璋那個小混混什麼事兒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元朝的皇權受到貴族的限制太多,只有好皇帝是不夠的。

漢人缺騎兵,能夠在中原「自己的地盤」組織軍隊上去對砍,砍贏了還好說。要逐塞外漠北西伯利亞乃至歐洲,靠雙腳走嗎?不現實。整個人類歷史上這件事也就成吉思汗辦到過。

2)名不正言不順,雖然五大汗國都奉元為宗主國,但是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好像愛爾蘭人起義把英國佔領了,然後順便說要進攻澳大利亞,雖然你拳頭大可以任性,但是畢竟名不正言不順。

3)是不重視。漢民族向來是自高自大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老祖宗留下來的地寶貝得跟什麼似的,但是稍微遠一點的地方,不重視。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清末(清後期主政的其實是漢人官僚,同時滿足皇族也受到嚴重的漢文化融合)那麼輕易的的就把香港、臺灣等地割讓或者租借出去的原因,因為不在乎。

對於皇家來說,香港?那是哪兒?聽都沒聽說過的犄角旮旯,願意要就給你唄。

更大的尷尬可能**於丟面子而不是國土淪喪。

明朝為何滅亡?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滅亡,東林黨魏忠賢,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明朝到了最後,一位皇帝的時候基本上國力已經空虛,再加上內憂外患,還有就是宦官橫行,導致國家特別的累若,皇帝也沒有說話的權利,最終多方面原因造成...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會不會存活

沒有李自成,明朝可能形勢能好一些,其實李自成部的戰鬥力並不強,只是李自成這個人和他手下那幾個,比如劉宗敏等等都比較堅韌,李自成一度被打得只剩核心幾個人了,然後明朝軍隊忙著去對付滿清,李自成死灰復燃,然後明朝軍隊在遼東又打不過滿清,薩爾滸一戰,明朝根基動搖,袁崇煥,祖大壽都是能戰之將,然而崇禎不能善用...

北宋滅亡之後,為何不見楊家將的身影?楊家將 楊門女將去哪了

由於愛屋及烏嘛,我很快就對楊家將感興趣了,於是想方設法搞來楊家將的演義 話本,結果發現那更是一場場愛國史詩悲劇 什麼楊大郎槍挑十八員遼將,換得橫死馬下馬革裹屍 什麼二郎為護楊老令公,以命換命 什麼三郎為遼人所弄,踐踏成泥 什麼四郎娶了遼公主,一曲四郎探母讓許多人涕泗橫流 五郎遁入空門 六郎勇猛無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