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圍為何說項羽是悲劇英雄,垓下之圍作者如何塑造項羽這悲劇英雄的形象

2022-01-30 17:41:10 字數 5128 閱讀 4197

1樓:匿名使用者

回顧他的生平事業歷程,悲劇主義的確濃厚。

1、楚國大將軍項燕的後代,流淌著貴族的鮮血,在重振家族的道路上,是衝鋒陷陣的霸王。鉅鹿之戰,率領2萬人馬對敵軍20萬,一戰成名。天下無人不識。

可惜,「垓下戰敗自刎」是他末路的終點。年少時有敢於代秦的巨集大志向,作戰時有破釜沉舟的戰鬥勇氣,即便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有如此亡秦壯舉,卻也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

2、文章寫了四件事。—是項羽已窮途末落,已被漢軍重重圍住;兵少食盡,戰士厭戰,四面楚歌。二是項羽把戰敗歸咎於「時不利」、「天之亡我」、「騅不逝」,卻沒看到自己致命的敗因——狂妄、輕敵。

三是作者重點寫項羽突圍,盡顯英雄本色。

渡河之後楚軍一百餘人,最後僅二十八人,與當時重圍的五千漢軍相比可說是九牛一毛。四是項王不肯回江東重旌旗鼓。他對亭長之言,反映了項羽的自愧,無顏回江東。

到底回江東是成是敗,作者未加評定。但杜牧太樂觀了,他有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擴充套件資料

故事背景

本篇在塑造項羽這個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法,最主要的是選擇最能影響項羽命運發展的關鍵事件,同時也是最能體現他個性特徵的事件來具體的描述,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來展示人物的命運與人物的性格特徵。

《垓下之圍》主要寫了三個事件:垓下絕唱、東城快戰、烏江自刎。當項羽大軍被圍垓下,軍情何等急迫!

作者卻以舒緩的筆調去寫項羽夜起帳飲,慷慨悲歌,傾訴對虞姬與駿馬的難捨之情,唯有如此描寫,才能表現出項羽一腔怒憤與英雄失路託身無所的悲情。

東城突圍,項羽兵剩無幾,面對失敗,他認輸但不服氣,為了證實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過失,他賭注似地為部下表演「快戰」,斬將搴旗,再現當年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的英姿,然而描寫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無良謀的特徵了。

兵退烏江,本可渡江以期東山再起,但項羽因愧見江東父老而寧死不辱,體現了他知恥不苟活卻又自暴自棄的性格特徵。至於以自己的坐騎贈亭長,將自己的首級送故人,則進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義氣的風度。

2樓:變胖點

其實就是那麼回事,就是說他本來可以贏,可以殺了劉邦,結果婦人之仁沒有動手。幾乎全勝戰績,就這一敗就全盤都葬送了。又不肯逃走以圖東山再起,對此表示一下同情理解。

垓下之圍作者如何塑造項羽這悲劇英雄的形象

3樓:匿名使用者

《垓下之圍》記敘的是項羽這位悲劇英雄的最後生涯,主要表現他失敗時的英雄風版採。作者通過垓權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的描寫,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別姬的兒女情長,又有東城潰圍的勇猛善戰;既有陰陵迷道、歸敗於天的寡謀、自負,又有烏江拒渡、贈馬亭長、賜頭故人的知恥重義、純樸仁愛。作者還善於在歷史事實進行藝術加工,寫出了許多生動傳神的細節,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紿曰」的生宕機緣、愧對父老的知恥良心、贈馬賜頭的臨終義舉等,使這篇文字達到雄奇悲壯的美學境界,讀之令人蕩氣迴腸。

學習司馬遷的《垓下之圍》後,如何解釋理解楚霸王項羽的英雄品格和悲劇?

如果項羽過了江東,那麼他能打敗劉邦嗎?

4樓:梵天甘雨

即使項羽過了江東,按照當時的情況,他也不可能會打敗劉邦了。項軍兵敗了,士兵一個個都是喪氣的,希望和平,十分想念家鄉,而且項羽有很多手下都離開他,或著在與劉邦的對戰中犧牲了。

劉邦的兵力足馬兒強壯,手下將領十分多,還有韓信的幫助,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劉邦都是處於優勢。項羽不懂得關心百姓,也不體察民情,很自然百姓也認為他是一個暴君,甚至認為他是一隻惡虎,不敢靠近他,也不敢接近他,希望他永遠不要出現在眼前。

5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大勢已去,就算當時項羽過了江東,也很難在打敗劉邦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

項羽的用人缺失,第一不善於用小人,鴻門宴前劉邦左司馬曹無傷通風報信給項羽,以求封賞,可項羽卻不屑一顧。第二,個人能力太強,發揮不了下面將領的獨立性,第三不能用一切手段拉攏人才,韓信投奔劉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

劉邦是小混混出身,在未起義前就老謀深算,知人善用了。用人優勢如下,第一,大量任用,只要有才能的人放手使用,第二,時刻警惕,防止牆頭草,第三,在各大同盟勢力安排自己的親信加以均衡,第四,建立豐沛故人集團的**政權。所以專案和劉邦的楚漢之爭就是人才的爭奪戰,專案個人雖然厲害,但是始終敵不過劉邦的權術之計。

悲哉,楚霸王!

6樓:

公元前202年,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誕生了。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這個王朝留下的遺蹟。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也是在秦王朝初具規模的。

由於秦朝統治者好大喜功,特別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豪華的皇宮和陵墓,宮廷的花銷巨大,因此對百姓的剝削十分殘酷,不斷激起人民起義。結果,在15年後,秦朝就被推翻了。秦王朝滅亡後,有兩支勢力爭奪新的國家統治權,一支由項羽率領,一支是由劉邦率領。

項羽是來自楚地的一名將軍,性格剛烈、高傲,英勇善戰。劉邦在秦朝被消滅前是一名低階官僚,性格有些狡詐,但是很會用人。在反對秦王朝的戰爭中,兩人曾結為兄弟,互相聲援。

秦朝一滅亡,兩人就反目了。

最初項羽佔絕對優勢。他自封為「西楚霸王」,相當於皇帝,封劉邦為「漢王」,只相當於諸侯王。劉邦為了儲存自己的力量,表面上承認項羽的統治地位,暗裡地招攬人才,發展軍隊。

漸漸地,劉邦與項羽勢均力敵了。

項羽與劉邦的戰爭打了好幾年,歷史上稱為「楚漢之爭」。有一次項羽把劉邦打得大敗,並且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項羽以劉父作人質,要求劉邦投降,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把他的父親殺了燒湯喝。

不料劉邦竟對項羽說:「我們在抗秦時是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拿『我們的父親』做湯喝,一定不要忘了分一杯給我。」項羽無奈,只好把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送回去。

劉邦和項羽的生死決戰發生在一個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內)。在經過激烈的交戰後,劉邦的軍隊包圍了項羽和他的軍隊。項羽雖已處於劣勢,但也還有十萬軍隊,劉邦並不能一下把項羽消滅。

7樓:僕暄文

如果以祖籍來看,朱元璋應該算江東出過的統一全國的人。根據他自己寫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

江東割據一方的人物也有不少:

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孫武、伍子胥率領吳軍,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

越王勾踐,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位霸主。

錢鏐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建立者。

孫權所建東吳也是三國之一。

陳霸先是南北朝時陳朝的開國君主。

但是項羽不能算是江東人,項羽是江蘇宿遷人。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也就是說項羽的功績是從江東開始。

項羽以樑、楚地九郡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於西楚重鎮彭城,國號「西楚」,彭城就是徐州。

劉邦生於沛豐邑中陽裡,為徐州下屬縣城,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宿遷和徐州相隔一百多公里。劉邦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老鄉。

北宋徐州太守蘇軾在《上皇帝書》一文中說到:「漢高祖,沛人也;項羽,宿遷人也;劉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碭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數百里間耳。其人以此自負,凶桀之氣,積以成俗。」

而徐州是著名的帝王將相之鄉,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稱為「千古龍飛地」。

8樓:猥瑣de星星豬

首先我們客觀的分析下當時楚漢雙方的戰爭潛力,劉邦在垓下之圍時,基本上已經平定了北方。在這之前劉邦確實是被項羽揍得不要不要的,但是這些事兒能證明劉邦實力不行嗎?我想不是的,因為當時劉邦最厲害的手下韓信,正在攻打北方的敵對勢力,劉邦跟項羽剛正面的原因就是為了牽制項羽,從而讓韓信能夠順利擴張自己的勢力。

等到北方平定之後,劉邦則是一鼓作氣的南下滅楚,所以在垓下之戰前,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劉邦了。當時整個北方都是劉邦的勢力,即使不能給劉邦後勤保障,也不會掣肘。反觀項羽,北方的盟友基本上都倒戈了,沒倒戈的也地下都見秦始皇了,後方也被彭越攪和的千瘡百孔,戰爭潛力基本上已經枯竭。

項羽是位非常優秀的騎兵統帥,他的運動戰在當時是無人能敵,可是失去了北方盟友,就意味著失去了戰馬的**,而後方的留守部隊不太可能有大量的戰馬。於是在垓下之戰後,項羽已經無法再進行他最擅長的戰鬥方式。所以即便是項羽能夠回到江東,也沒有多少可以翻盤的資本了。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公元前206年秦滅亡後,項羽手下聚集著當時最精英的人才隊伍,但是短短的四年時間,項羽手下就變得人才凋敝了。項羽的老謀臣范增,被陳平的離間計搞得是備受冷落,最後是給活活氣死了。驍勇善戰的大將龍且被韓信殺得全軍覆沒,自己也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最犀利的韓信被劉邦挖去之後,項羽的人才隊伍也就徹底的凋零了。此時項羽能拿得出手的將領只剩下這麼幾位了,鍾麗味(最後被陳平反間計所傷),季布(自始至終也沒被項羽信任)等。反觀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除了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蕭何、樊噲這些老鐵,後來又吸收了張良、彭越等新鮮血液。

所以到垓下之圍時,劉邦的手下是猛將如雲,到了不知道該派誰去的程度了。

9樓:溜到被人舔

只能說可能性有,但項羽的宿命最終還是會輸給劉邦是因為有其他根本原因,和過江東關係不大,這些原因有:

1、戰略方面

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其人絕對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戰術家,其軍隊的戰鬥力遠非其他軍隊相比.但他不是戰略家和政治家。

他的失敗是戰略上的失敗,更深一步是政治的失敗。

2、性格方面

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

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而項羽完全看不上劉邦,驕傲自滿、自以為是。

3、百姓民生方面

當時項羽在攻城成功後,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4、明辨人才方面

項羽不會識別人才,有才能的人(如韓信)轉而投向劉邦。他僅有的忠於他的範曾最後也離他而去。而劉邦則重用人才,他手下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興三傑」。

5、順應潮流方面

項羽滅秦後沒有順應歷史潮流,採取措施繼續加強國家的統一,而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恢復分封制,這就使得他分封諸王后不久就到處發生叛亂。正在他窮於應付時,劉邦的勢力很快強大起來。

《垓下之圍》的翻譯

司馬遷 史記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

為何說皇帝是九五之尊

為什麼皇帝叫九五之尊?北京故宮作為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宮廷建築,處處體現著帝王的至高無上。民間大都知道 九五之尊 的說法,故宮的建築的確與 九 和 五 兩個數字有關聯,如天下聞名的天安門城樓其城臺設五個門洞,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故宮中許多建築物的開間多為九間或五間,惟獨太和殿的面寬是十一開間,在整...

兒童生長髮育特點之頭圍

頭圍 頭圍是指自眉弓上方最突出處,經枕外隆凸 頭顱枕部的骨結節 繞頭的周長。出生時頭圍平均約34 釐米,男嬰約大於女嬰0.5 釐米,頭圍平均大於胸圍1 2 釐米。頭圍在生後前3 個月增長最多,第一年增長最快,1歲時頭圍增至46.5 釐米,1 歲以內每月平均增長1 釐米。1歲以後每年增加約1 釐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