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古代清朝時期參加科舉考取狀元后給予什麼官職?

2022-01-28 22:40:47 字數 6311 閱讀 8273

1樓:神盾

古代的科舉一旦成為狀元,就是六品官,可以分配工作了,然後到了工作崗位,就從六品做起,通過考核後,再升官。

2樓:對位動物

科舉狀元只是一個身份,並不是**,所以是沒有品級的,狀元會進入翰林院學習,然後慢慢的從小官做起,慢慢升職。

古代清朝時期參加科舉考取狀元后給予什麼官職?

3樓:逗比逗無悔

古代清朝時期參加科舉考取狀元后一般會被安排到翰林院等地去做做編修等活,給個六七品的官。

清朝對於狀元的待遇,並沒有像明朝那樣,在清朝的時候,狀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職,但是卻可以去外面當官,擔任地方上的**,比如說學政、知府、道員、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再進行選拔人才提升。當然,也有一些會被直接委派官職,不過也不高。

擴充套件資料

明代狀元官職:

明代科舉,狀元一般進入翰林院,授修撰(從六品)。名為「儲才」,其實就是成為皇帝龐大祕書班子的一員,距離權力中心比那些成績差你一截的庶吉士(散館後可做科道官,利用封駁權參加政治鬥爭)還要遠,基本上就是旁觀朝政。

然後一路旁觀上去,熬幾十年進入內閣,才開始「幫治國」。然而到了明末,大部分人已經覺得翰林院系統過於封閉,不能培養「幫治國」的人才了。

4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來說殿試的前三名包括狀元在內都首先會和其他成績不錯的進士被選為庶吉士,然後進翰林院中編修(6、7品的小官)之類的清貴官職,然後一段時間要不就留在翰林院做翰林學士或者在六部任個主事什麼的!

一般來說狀元是很少外放到地方上的,都是留在京城熬資歷,然後命好的以後可以混個六部的侍郎、尚書、甚至內閣大學士或者軍機大臣也有可能,命不好的混個言官做做,熬到老退休最差也可以有個2品三品的頂戴!

5樓:國鍾惠恩

清朝情況,會試中舉的貢士,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頭名由皇帝點定,即是狀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這頭三名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進士出身」頭銜。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

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編修」一職,是個修國史、實錄、會要的官稱,

比如 翁同龢 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

6樓:

殿試一甲三名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二三甲進士再經"朝考",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選翰林院為庶吉士,俗稱翰林。餘者分發各部任主事(部員),或分外地任縣官。

7樓:常青藤

科舉狀元一出來一般都是分到翰林院,有機會的是當太子的老師,慢慢地成為各大朝廷命官的幕僚。

8樓:佛系天蠍拒絕網遊

翰林院編修是最好的初始職務,其餘的進祕書省或者分配到地方做縣長(小於萬人,大於萬人才是縣令,縣令6到9品,捕頭10品),後者在六部裡面做郎官小吏,運氣好進太學

9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是入翰林院,給個翰林院編修的職位,相當於正式官職的預備期。

10樓:令羽集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11樓:那些年

應該是看當時所缺的官職吧,但是品階應該不是特別高

12樓:煩麻真度百

文科舉樓上各位說的很清楚了,武科舉的狀元一般授予參將(正三品)或者雍正之後的頭等侍衛,康熙十二年的武狀元直接授予副將(從二品),比文科狀元授官高的多的多

13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

14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官職,供奉翰林院。級別不高。

15樓:

一般是從九品至正八品不等,可自己從吏部挑選,若不要,吏部可再擬

希望對你有幫助

16樓:正康三年

考取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17樓:匿名使用者

分配到翰林院,之後就看自己造化

18樓:

先從基層幹起,不然基層幹部誰當啊

科舉考試的第一名,古代的狀元會當什麼官?

19樓:牙牙的弟弟

翰林院修撰。

古代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是殿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

擴充套件資料:

翰林院修撰,是官名,從六品,主要職責為掌修國史,掌修實錄、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祕書機構,各個皇朝的翰林院的組織機構和作用大同小異。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祕書機構,各個皇朝的翰林院的組織機構和作用大同小異。而翰林本身,也和現代的祕書一樣,他的作用和權力,因領導對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別。

唐代史館有修撰,掌修國史的官臣,宋實錄院有修撰官掌修實錄,遼國史院與元、明、清翰林院皆有修撰官,明、清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進士。

一般於殿試揭曉後,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清文獻通考.職官七》。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以清代而定,會試每三年在京都舉行一次,會試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欽定即「狀元」,

二、三名為「榜眼」、「探花」。

這頭三名合稱為「一甲進士」,可以得到皇帝賜的「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可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可賜「同進士出身」的頭銜。

但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職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地區任職級別。

而「榜眼」、「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縣長之職,是個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編修」一職,是個修國史、實錄、會要的官稱。

20樓:drar_迪麗熱巴

1、狀元的初始官階是從六品。

2、如果非得說是通過可靠取得的名次升為地方官的話,一般是進士,從九品坐起。

3、也有的地方官有的是皇上外放的(其中包括大臣推薦,皇上批覆的),也有的是當地的巡撫或道臺自己物色的,然後上報朝廷後,朝廷委任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2023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援康有為變法主張。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202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202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後於西夏皇建二年(2023年)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21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古代的狀元可以當什麼官:

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武狀元南宋才開始有這個說法,武狀元一般由六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幹起,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營長或副團。明朝武科起先沒有殿試,到崇禎朝財恢復狀元名稱,授予副總兵職位。

清初明確,一甲進士或授副將、參將、遊擊、都司,

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以後武狀元授一等侍衛,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

二、三甲進士授三等及藍翎侍衛,獲得這些官銜後,再到兵部選實職官。

文狀元: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

狀元一般不會馬上去當縣官等實職**。各個朝代都是有制度,有章法的。科考成績再牛,也要慢慢歷練。

一般開始進翰林院,授六品(居多)或七品編修,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祕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凶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

22樓:手機使用者

科舉中式之後,都會授予官職。但是第一個官職非常不同,導致後面的命運也會不一樣。第一等(一甲),賜進士及第,只有三個人,那就是狀元、榜眼、探花,這三個人會直接授予翰林院的官職,榜眼和探花會授職為正七品的翰林編修,而狀元會授職為正六品的翰林修撰,要注意喲,翰林修撰這個職位在明清兩代是隻授給新科狀元的,其他人想都別想。

第二等(一般為二甲名次靠前的),會授予翰林院的庶吉士,也就是點了翰林,作為候選翰林官,要到三年後散館才正式授予官職,這些人未來會成為高階的文官;第三等(一般二甲和三甲),直接授予**或地方的官職,如果做京官就是部員(一般授七品主事),如果地方官就會以七品知縣候補(俗稱老虎班,見缺就補)。

2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也不一定,狀元也不是一定就能當大官的,還是需要磨練的

探花、狀元、秀才、舉人、進士、榜眼。從等級排名是?

24樓:範德化

進士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考試次序從小到大:秀才,舉人,進士。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國最高階別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4、進士: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5、舉人: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為「孝廉」,俗稱「老爺」。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公車」。舉人有時也被稱為鄉進士。

6、秀才:秀才別稱茂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為察舉。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考試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

10、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我國古代被稱為曲狀元的作家是誰,有“曲狀元”之稱的作家是是?

馬致遠 約1250 約1321至1324間 一說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 東籬 被後人譽為 馬神仙 漢族,元代著名戲曲家,元大都 今北京 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期 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

古代的狀元和禮部尚書誰官比較大中國歷史朝代狀元出來當最大的官是誰

狀元不是官職,只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一名,中了狀元以後要封官,一般前三名是由皇帝親封的,所以是幾品官要看皇帝的心情了,一般也最多封為正5品,很少有再高的,而禮部尚書是掌管全國教育和外交的最大官職相當於教育部長 長,是從一品,也就是副一品官,不同的朝代不同,也有的是正二品。他們是沒有可比性的。二者本身...

古代管錢的官叫什麼古代國庫的錢財是怎麼來的,古代管錢的官叫什麼?

管財政的最 員是戶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掌管財政的部門是戶部。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 大司徒 計相 大司農等。其職能大致相當於現代的民政部和財政部。戶部起源於先秦 周莊 記載此職為 地官大司徒 秦為 治粟內使 兩漢稱 大農令 和 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