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當時也是反武則天的嗎,他為什麼會幫助太子復唐呢

2022-01-22 01:12:57 字數 5872 閱讀 6712

1樓:匿名使用者

狄仁傑並不是反武則天,他只是希望天下能重新歸於李唐。

狄仁傑對於唐王朝的最大功勞,還在於他興復唐皇室的活動。武則天當上皇帝后,把國號改為周,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李家的天下變為武家的天下。在立太子問題上,武則天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儲。

對此,當時已升任宰相的狄仁傑當廷回答武則天說:我看天底下的老百姓並沒有忘記唐皇室的恩德。比如匈奴進犯邊境,皇上您下令叫樑王武三思到市面上去招募勇士,樑王招了一個多月也沒招滿一千人。

您又令廬陵王李顯代替樑王武三思,廬陵王不到十天就招到了五萬之眾。如今要立太子,非李顯不可。武則天聽後十分氣憤,只得罷議。

一次,狄仁傑向武則天進言:你若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李顯是你的兒子,那麼你百年之後,仍可在太廟裡享受李氏後人的祭祀,這個榮耀是無窮無盡的。反過來,你若立侄兒樑王武三思為太子,可從來就沒有聽說過侄兒當上皇帝后,會把姑媽供奉在太廟裡的,您也就沒有資格再在太廟裡享受後人的祭祀了。

狄仁傑的這番話說中了武則天的痛處,然而到手的李家天下又要還回去,武則天心有不甘。她嘴硬地斥責狄仁傑道:立誰不立誰這是我家裡的事,你就不要來摻和了!

狄仁傑沉著地應答道:皇上就像是人的腦袋,而臣子們就像是人的手腳一樣,本來就是不可分的,何況我還身居宰相之位,像立太子這樣的大事,我敢不聞不問嗎?武則天終於感悟,派徐彥伯到房州將廬陵王李顯迎回,並立他為太子。

詳細看這

2樓:南陽友

怎麼會反她呢。是她的忠臣呀。你錯了吧!

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是什麼樣子

3樓:拾遺輯

古代的斷案高手,在民間名頭最響的有兩個人,一是包拯,另外一個就是狄仁傑。

4樓:黑暗的第一歷史

1、狄仁傑在歷史當中確有其人,真實的狄仁傑和電視劇裡一樣被武則天貶過,但武周後期被重新啟用,擔任內閣宰輔,相當於宰相了。狄仁傑並不是神探,也根本不會驗屍,對於刑事類的案件沒有太大的亮點,之所以說他是神斷,是因為在其上任地方官時,曾經在三個月內審理判決案件1萬多宗,這個故事後來被歐洲人看到並在近**成神探狄仁傑的故事,其實當時只是當堂判決案件,並非查證,歐洲當時流行偵探懸疑**,所以歐洲人才會這麼寫。但是狄仁傑的行政能力確實是非常高的。

2、狄仁傑確實也是李唐王朝的保衛者,力保李顯為太子,並推薦了唐朝中期著名的大臣張諫之,後來的張諫之整合了狄仁傑的復唐意願,在玄武門發動第三次玄武門兵變,逼迫武則天退了位。

3、狄仁傑一生官場起伏,但後期官居高位,體恤愛民,清正廉明,在武則天時期剛正不阿,正面表達要恢復李唐的政治意願,雖然遭到貶職,但沒有更改意志,無愧為中華的明相。

5樓:金果

歷史上有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

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樑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擴充套件資料:

狄仁傑的「神探」之名,也並非空穴來風。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儀鳳元年(公元676年),狄仁傑擔任大理寺丞,掌管國家刑法之權。

到任僅一年,便親躬審案,處理前任積案無數,牽涉人命17000多件。他明察善斷,循律準確,拆訴冤獄,頗得時人稱讚,一時名聲鵲起。

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探案細節,但高度肯定了狄仁傑的秉公執法、「斷案如神」。為後世留下了好素材,為「神探狄仁傑」的出現,提供了基礎。

狄仁傑諍臣,敢犯言直諫。有兩人(權善才、範懷義)誤砍昭陵前的柏樹,唐高宗下詔誅之。狄仁傑上書反對,高宗大怒說:這種(砍伐我父親墳前柏樹的)行為是要使我成不教之子。

必須要殺。狄仁傑以漢時一人盜高廟玉環當族誅,而得張釋之一句諍言,卒殺其一人之事諫之。於是兩人免死。皇帝要從長安去山西汾陽宮,幷州長史徵發士卒數萬修路改道。

狄仁傑不以為然,說「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於是勞役之事遂罷。皇帝聽說了頗壯其行,說,「真丈夫哉!」武則天欲立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

惟獨狄仁傑直言當以廬陵王李顯承繼大統。武則天大怒,罷是議。又,武則天召狄仁傑與王方慶問之:

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兩人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

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啊!

並且太子是天下之本,本若搖則天下危。太宗皇帝親冒鋒矢,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高宗皇帝重病,才下詔令陛下監國。陛下臨朝稱尊十幾年了,又想以武三思為後。

試問姑侄與母子誰親呢?陛下立廬陵王,千秋萬代常享祭於宗廟,立三思,(可則可矣),但宗廟裡有祭姑姑的道理嗎?」武則天有感於斯言,便令朝臣迎回廬陵王。

在迎回李顯這件事上,起初吉頊、李昭德等都曾數次言及,但武則天不置可否。只有狄仁傑常常以母子天性來啟發,武后雖不愛聽,而終究不能完全無動於衷。

武則天將造浮屠大像(《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那佛像高可通天,靈感該是**於此),所需花費連官府都拿不出來,下詔讓天下僧人每天化緣一錢襄助其事。

狄仁傑又上書,以損百姓、邊陲未寧、有損農時等理由諫止。武后問他,你在汝南為官時,雖有善政,然而依然有說你壞話,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謝曰:陛下以為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譖者(說壞話之人)乃不願知。

6樓:匿名使用者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生肖為虎。唐代幷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區)人。生於隋大業三年,即607年(一說生於唐貞觀四年,即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

(《狄公案》中有註解證明)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

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7樓:

公元692年,酷吏頭子來俊臣誣陷狄仁傑謀反,將他逮捕入獄。當時,武則天重用酷吏來打擊異己,因此,被酷吏陷害的大臣都難逃一死。

按一般人的做法,要麼是認罪等死,這樣可以避免酷刑,要麼是熬刑不招,這樣最後還是一死,但是可以留下清名。狄仁傑久經宦海,對這兩種做法自然是心知肚明,而且,他也知道,這兩種做法,最終都難逃一死。那麼,就沒有不用死的辦法嗎?

狄仁傑很冷靜,他仔細思考著,終於,他想出了一條妙計。

不久,酷吏把狄仁傑帶了過來,還沒開口問,狄仁傑就直接承認了謀反罪行,連酷吏都嚇了一跳。按當時的潛規則,犯人主動承認罪名,就沒必要在拷打了,等其他犯人也招供了,直接行刑就是了。從現在來看,狄仁傑也沒什麼了不起嘛,不就是怕捱打才招供嗎,真是一塊十足的軟骨頭。

但是,狄仁傑畢竟是狄仁傑,跟其他人不一樣,他考慮過了,熬刑不認一點好處都沒有,最終酷吏還會給你捏造一個罪名,而且他當時已經年過花甲了,根本承受不住。那主動承認行嗎,也不行,這就相當於送人頭。狄仁傑思考之後決定。

承認但不送死,先主動承認,讓對手放鬆警惕,再在暗處做工作。

狄仁傑的故事有什麼?

8樓:風鈴漫晚

1.大氣的狄仁

傑大家都知道,狄仁傑是武則天非常器重的人。有一天,武則天跟他講:「你雖然是盡心盡力在為朝廷效力,不過朝中還是有很多人向我講你的壞話,你要不要知道他們都是誰呢?

」狄仁傑說:「臣不想,臣既然做的都是正義之事,就不會怕別人議論,而且臣要是真的做得不對,陛下也會親自告訴臣,那臣何必要和別的**有私人之怨呢?」

武則天聽到了狄仁傑的說法,立刻變得更加欽佩起狄仁傑來,作為君王的她都沒有他這種度量,有些自慚形穢,在未來的歲月中,武則天確實是對狄仁傑愈加的重用,一般不會聽信別人的流言蜚語去不相信狄仁傑。

2.收貼身衛士

狄仁傑在前期當官的階段中,身邊是一直有兩個江湖人跟隨的,他們盡心盡力的保護著狄仁傑,而且這兩個人在狄仁傑辦案的時候也是沒少幫助狄仁傑,這兩個人是馬榮和喬泰。他們兩個人是拜過把子的兄弟,在之前也是一直都仗劍闖天涯的俠士,劫富濟貧的事沒少做的。

有一次喬泰生了重病,可馬榮沒錢給他治病了,就想到去劫一個富人救急,沒想到劫的人就是狄仁傑。而狄仁傑瞭解到情況後,用自己的醫術不計前嫌的救好了喬泰,就這樣兩個單純的熱心腸就決定以後都跟著狄仁傑了,而事實也是他們兩個一直都伴隨著狄仁傑,做了狄仁傑的貼身衛士。

3.羞辱武則天的寵臣

在武則天執政的一年,南海進貢了一件用上百隻鳥的羽毛做的服飾,真的是華貴非常,見過的人無不稱讚這件衣服巧奪天工,而武則天就將這件衣服給了自己非常寵愛的人,也就是張昌宗。有一天,武則天叫來了他們兩個一起遊戲,這個遊戲是個下賭注的遊戲。

在武則天問張昌宗要拿什麼做賭注的時候,他說他賭那件最華貴的衣服;武則天又問了狄仁傑賭什麼,狄仁傑說自己要賭自己身上的朝服。武則天聽後笑了,說:「這根本不能比啊,你的朝服可沒有這個衣服值錢啊。

」狄仁傑聽後就說:「那可不對,臣身上的朝服可是見陛下與陛下商量國家大事的時候穿的,而那件華貴異常的衣服是為奪得陛下寵幸才穿的,用臣的朝服來跟這件衣服賭,臣還很不願意呢。」武則天聽完就只能同意了。

後來狄仁傑就一直贏,把張昌宗輸的不行,然後狄仁傑就帶著從內寵身上拿下的衣服瀟灑的走了。這件事後來傳的沸沸揚揚,人們紛紛稱讚狄仁傑打擊了內寵的威風。

4.硬要管女皇的家務事

狄仁傑以他的宰相之才,在地方上當縣長,自然做得有聲有色,百姓感恩戴德。後來契丹騷擾河北地區,武則天趕緊又召狄仁傑出來,他兵不血刃,打退了契丹。因此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個文韜武略的全才,是塊在哪兒都能閃閃發光的真金,不僅是野史**裡的神探而已。

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勳,親賜紫袍、龜帶,親筆在紫袍上題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傑被召回**,很快恢復了宰相之職。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好幾次派人遊說武則天,要求當太子。大臣李昭德等勸武則天說,姑侄沒有母子那麼親,應該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狄仁傑長期跟武則天相處,對這位女皇帝瞭解得很透徹,也乘機加了把料說:

「陛下要是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千秋萬歲,一直可以享受兒子在太廟給您的配食;要是立了侄兒,那可從來沒聽說過侄子當了皇帝在太廟祭祀姑姑的。」

武則天有點煩惱,說:「這是朕的家事,你別摻和。」狄仁傑是塊硬骨頭,不屈不撓地說:

「當皇帝的人,家及四海,什麼事情不是陛下的家事!我是宰相,怎麼能不管?」武則天最後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召回廬陵王立為皇嗣,延續了唐祚,沒落到武家子侄手裡。

後代史學家都盛讚狄仁傑恢復唐室的功勞。

5.狄仁傑的當官技巧

後來,狄仁傑被提升為度支郎中(財政部司長),唐高宗偕武后出遊,派狄仁傑做知頓使(負責皇帝旅遊事宜的特派員),先去佈置途中食宿。皇帝的旅遊路線必須經過「妒女祠」,當地傳說,若是衣著華麗的人經過妒女祠,定會導致風波,當地的長官幷州長史李衝玄就下令幾萬民夫重新修築御道,以此取悅皇帝和皇后。

狄仁傑不以為然,說:「天子巡遊,風伯會來吹去塵土,雨師會來灑溼道路,何得要避開妒女?」於是使幾萬人免去了沉重的勞役,避免了勞民傷財。

唐高宗聽說後,稱讚說:「狄仁傑是真正的大丈夫!」狄仁傑既巧妙地稱讚了皇帝,又造福了百姓,上下兩邊的心都俘獲了,實在是非常高的技巧。

武則天稱帝建立周朝後,任命狄仁傑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平章事,也就是入閣成為宰相之一,不過,為時很是短暫。一次女皇故意試探狄仁傑說:「你政績很不錯,不過有人在我面前說你壞話,你想不想知道是誰說的?

」狄仁傑說:「陛下要是認為臣子什麼地方做錯了,臣當然會改;陛下要是明白臣子沒什麼過錯,那是做臣子的幸運。誰說過我的壞話,我不想知道。

」連武則天都認為狄仁傑實在是個忠厚長者,胸懷坦蕩。

武則天為什麼對狄仁傑那麼好

互惠互利,武則天需要狄仁傑鞏固自己地位,狄仁傑需要武則天穩定職位。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 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昭陵 唐太宗的陵墓 柏樹,論罪應當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 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直言道 漢朝時有人盜取高...

狄仁傑勸諫女皇戒色,武則天說了什麼

對狄仁傑說。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是牙齒還健在,說明我的身體還健康。狄仁傑聽到這一番話,狄仁傑安靜了,再沒有多說什麼,轉身就離開了武則天的宮殿,並且從此再也不向武則天提起此事。武則天當時已經快70歲了。她對狄仁傑說你看,因為我身邊有這幾個人,讓我每天身心愉快,心情愉悅,我的牙齒脫落了,現在居然又長出新的牙...

武則天的出身,武則天的出身

武則天生於唐武德七年 623年 正月二十三日,卒子唐神龍元年 705年 正月二十三日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該日婦女遊河灣,也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武則天,名曌,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武德七年 623年 卒子唐神龍元年 705年 享年82歲。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