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漢武帝各是怎樣的人,秦始皇和漢武帝各是怎樣的一個人

2022-01-12 13:33:01 字數 6043 閱讀 7857

1樓:蘑菇同學

秦始皇主要成就 首次統一華夏,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里長城,打通西南。

儘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因為秦始皇推行「嚴刑峻法」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秦始皇被很多文學家修飾成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焚書坑儒,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漢武帝主要成就 開創漢王朝軍事最鼎盛時期 改革政治,設定刺史,加強統一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首開絲路 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併朝鮮

漢武帝晚年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冷,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下《輪臺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36-37]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但兩人都想長生不老。

2樓:西山梧桐

共同點:都有魄力有手段,崇尚武力

不同點:一個創業,一個守業;一個法家,一個儒家;一個焚書坑儒,一個獨尊儒術;

秦始皇創郡縣制,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影響後世幾千年漢武帝的影響更多的體現在本朝。

3樓:東方正派哦耶

秦始皇,個人認為是中國歷史最出色的帝王。他13歲時就能背出幾萬字的商君書和說出當時秦國的300個縣。他任用賢良且不嫉賢,任用王翦父子獨滅六國後還一直手握大權,王翦死後還給王翦守墓。

而且他還是最勤政的帝王,滅國大戰開始後大多時間都在巡視,連死都死在巡視的路上。個人覺得他做的最錯的事就是最後一次巡視時半路讓蒙毅回咸陽,如果蒙毅沒回咸陽趙高就不可能又改遺詔的機會,就算改了李斯也不可能同意跟趙高一起。秦朝以前華夏民族只有陝西,河南,四川等北方省份,湖北往南都是不受華夏管的自治部落,是嬴政滅了楚國後才開始接管江西、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並派五十萬大軍、六國王宮嬪妃、宮女和大量老秦人南遷定居,才有瞭如今的大量國土,他發現老秦人都遷光了的時候依然對南海將軍說不管秦國發生什麼都不能回來,南海(南方當時稱南海)不能離開華夏。

南海將軍也一直遵從嬴政的命令,在劉邦項羽做亂是封鎖南方,最後漢統一北方後邀請南海將軍做南皇帝,南海將軍拒絕了,帶著南方迴歸華夏。秦國滅亡很大原因是因為老秦人都遷徙南方了。順便說下 朕、陛下(古代叫君上)、奏摺(古代是詔書)等都是秦始皇發明的,一直沿用到清朝。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敗家子。

5樓:我家有隻小美貓

一個很色 不想死。。一個很好

秦始皇和漢武帝各是怎樣的一個人

6樓:井家的露寶

1.秦始皇: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2.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劉徹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定中朝,在地方設定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

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另外開闢絲路、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等亦影響深遠。

秦始皇和漢武帝是個是怎樣的一個人

秦始皇和漢武帝各是怎樣的人?

7樓:匡項明

一個暴君被推翻,一個比較愛民,他們都有一定的功績

8樓:古月

一個是統一六國的人一個是劉邦

秦始皇和漢武帝各是一個怎樣的人? 5

9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既是一個千古一帝,又是一個暴君。具體的初一歷史課本上有:

千古一帝:就是他創辦了什麼...(度量衡等等)暴君:焚書坑儒等等

漢武帝是一個千古一帝:初一歷史課本上有

10樓:一口財經

各是一個男人,合拍過斷背山

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

全面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

11樓:匿名使用者

始皇沒有想做什麼豐功偉績,做的事只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統治,統一貨幣,統一計量,統一文字,這些都是統治所必需的,一個國家的文字計量貨幣自然要統一,不管誰做皇帝都是會這麼幹,這要算「功績」,有點勉強,最多不過是歷史責任。而長城是為了自己的領土不被異族人侵略,郡縣制很科學但是不過是比王侯制更加的**集權而已。相比之下令人欽佩的倒是滅六國的雄心壯志。

說到底,秦始皇這些維護統治的做法只不過在後代人眼裡成了豐功偉績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朝代,不知道你會不會有豐功偉績的想法,下面兩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徵發曾經犯過逃亡罪的人、入贅其他家庭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奪取「陸梁地」,設定了桂林、象郡、南海三個郡,安置強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將辦案子不公的獄吏發配去築長城,或遷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築朝宮,又徵發受宮刑處罰的罪犯和刑徒七十餘萬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的陵墓。

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實際是此前出動五十萬大軍徵南越的繼續,因為一直沒有取勝,才又補充了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鄉的,而且徵南越的行動到三十四年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顯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還是強制性移民。

可見常年的徵發是造阿房宮、驪山陵墓與築長城這三項,前兩項徵發了七十萬,後一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三十萬,即以此作為經常保持的一個數額,三項合計共一百萬。

至於其他經常性的專案,如修長城、戍邊、從軍(包括護衛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徵發,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擔的,而據專家研究,漢朝的日常徭役與秦朝並沒有什麼差別(如見黃今言著《秦漢賦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因此,秦始皇額外徵調的人力是100萬,按正常制度徵發的不計。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研究的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少於四千萬,所以徵發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應低得多,只佔2.5%左右。

退一步說,即使秦始皇徵發的人力高達總人口的15%,也還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因為在當時,十幾歲的孩子就能從事農業生產,超過六十歲的男子照樣在服役或勞動,在平均壽命不高的情況下,這樣年紀的人本來就不多。到西漢惠帝時還徵發婦女參加長安城牆的修建,可見必要時婦女也能徵發,而且當時的婦女一般都從事生產勞動。

西漢初的晁錯就有這樣的說法:「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見秦朝與西漢時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徵發15%的人口,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這樣說來,難道秦始皇徵發的徭役不重嗎?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兩個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強制性移民,一是為了維持這類強制移民和額外徵發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實際上秦始皇徵發的勞動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發性的移民不可能獲得官府的資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濟,他們一般都事先有所準備,或者在定居後立即自己生產維持生存的糧食。但強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們在遷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產用糧必須由官府解決,一部分強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產糧食,或者這些移民不會自己生產糧食。

同樣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進行的強制性遷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至咸陽,以每戶五口計,應有六十萬人。三十五年,又將咸陽居民中的三萬戶遷至麗邑(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五萬戶遷至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不過這八萬戶中的大部分應該屬於此前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遷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驅逐匈奴後,在從榆中及黃河以東,直到陰山一帶,新設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個縣,強制遷入的人被安置在這些新縣。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遷去了三萬戶,給每戶的戶主拜爵一級的獎勵。以每縣五百至一千戶的規模計算,第一批移民應有十至十五萬。

第二批移民應有十二至十五萬,合計估計為三十萬。

第三,強制遷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國移民史》中估計為十至十五萬。

第四,二十八年遷往琅邪臺的有三萬戶,此外還有遷往巴蜀、越地等。

由於遷移物件和遷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須依靠官方**糧食,而另一部分則能夠就地**或自己生產。第一項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從事生產,咸陽地區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糧食或土地。第二項遷入北方邊疆北河和榆中的約三十萬人,也不可能馬上做到糧食自給,特別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產,都必須由官府從外地輸入糧食。

而遷入琅邪臺、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產糧食,不會增加官府的**和運輸負擔。

同樣,被額外徵發的100萬人並不是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而是修宮殿,建陵墓,築長城,守邊防。他們服役的地點是咸陽一帶和北部邊疆,當地無法**他們的食糧,必須由外地輸入。所以在這些年間,秦朝**要為在咸陽地區的六十萬移民、七十萬刑徒和北部邊疆的三十萬將士**糧食,在三十四年開始的若干年間還得為北部邊疆的三十萬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糧食。

秦朝主要的糧食產區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大致即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地區),只有關東才有富餘的糧食可供輸出。其他地區不是沒有富餘糧食,就是限於交通條件,輸出相當困難。但從關東向關中的咸陽和北方邊疆運送糧食大多隻能通過陸路,無論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運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糧食。

漢武帝時的主父偃曾說:「秦始皇北擊匈奴,又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見《漢書·主父偃傳》)一鐘相當六斛(石)四鬥,三十鍾等於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說,從今山東半島中東北部將糧食運到河套,有效輸送量只有0.

52%。即使考慮到從關東其他地區輸出的距離較短,估計實際輸送量也只有1-2%。

這樣的結果是否有誇大呢?我們可以找到其他例證。據北宋沈括的計算,平均每個民夫只能背六鬥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

民夫返程也得有糧食吃,實際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話,可能多運一些,但趕牲口的人要消耗糧食,牲口也要耗費飼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損失就更大。

(見《夢溪筆談》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達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將自己背的糧食全部耗盡;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糧食,只能**一個人吃二天,有效率為6.7%。

要維持一個人全年的糧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來保證。假定由專人負責,至少需要十五個人。要**北部邊疆六十萬人的生存,至少要動員九百萬人專門運輸。

從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到河套的距離遠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採取接力的辦法,由更多的勞力分段運輸,那麼以上的估計是最低限度。即使考慮到關中離糧食產區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標準很低,要**在咸陽地區的一百三十萬人,也是一項極其沉重的負擔。

所以秦始皇時徵發的勞力絕不是人口的15%。以4000萬人口計,額外徵發與專門運送糧食的人一度高達二千萬左右,即總人口的50%。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日常農業生產,連老弱和未成年男子與婦女都必須動員了。

秦朝之所以還能維持一段時間,那是由於:此前多少有些糧食積蓄;咸陽的一百三十萬人與北部邊疆六十萬並非足額,並不斷有人逃亡;最高**量只維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陸續開始從事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壓力。但無論如何,秦始皇對人口的徵集已經達到極限。

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惡果,但人民蒙受的損失更大,在秦漢之際,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漢武帝時還沒有恢復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無獨有偶,常常被後人與秦始皇並稱的漢武帝,又重演了竭盡民力的暴行。漢朝當時的總人口還不足四千萬,但漢武帝徵發徭役的程度並不低於秦始皇,強制性的移民則規模更大,《史記》、《漢書》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

秦始皇和漢武帝誰的功勞大,秦始皇與漢武帝誰的功勞大 漢武帝的最大歷史貢獻是什麼

肯定是漢武帝啊,中國歷史拐點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後幾千年不絕。至於大一統,統一標準,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有其他野心家的,但誰能保證其他野心家走儒家這條路?漢武帝,漢武帝的見識和胸襟是其他皇帝沒法比的,第一,他打敗了匈奴第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直到現在。第三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絲綢之路,讓中...

漢武帝是個怎麼樣的人?漢武帝是怎樣的人

在位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他在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 軍事 民族關係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和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功績有 1 政治上,重用人才,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 集權 2 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 統一鑄造五銖錢 治理黃河,免除水害 3 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把儒家學說作為封...

漢武帝是怎樣的人,漢武帝是個怎麼樣的人?

漢武帝不是昏君。漢武帝任人唯賢,政局穩定,百姓因戰爭而困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開創漢代的良好社會風氣和學術氛圍,到東漢滅亡時,天下人還都崇尚文化,崇尚修養的。漢武帝逐匈奴,是重大的歷史意義的,農耕民族戰勝遊牧民族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漢武帝是個怎麼樣的人?在位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他在政治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