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是什麼呢,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三大戰役是什麼

2022-01-07 17:05:36 字數 5483 閱讀 6206

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三大戰役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

2樓:幻想遊戲達人

一,官渡之戰,(評價同上)

二,赤壁之戰,(奠定了鼎足三國的基礎)

三,彝林之戰,(蜀,吳兩國的戰爭後才真正確立了三過鼎足的局面)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二是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面

4樓:匿名使用者

1.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是 ①官渡之戰②赤壁之戰③彝陵之戰2.第一大戰役的簡略內容:袁紹vs曹操,以曹操獲勝告終,曹操統一了北方。

第二大戰役的簡略內容:孫劉聯盟vs曹操,以曹操大敗告終,揭開了三國鼎立的序幕。

第三大戰役的簡略內容:劉備vs孫權,以劉備失敗告終,劉備病死白帝城,三足鼎立局面確定。

3.這些戰役中人物的特點,性格:

袁紹:憂尤寡斷,志大才疏

曹操: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奸臣

劉備:宅心仁厚,但感情用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好吧,幫幫你吧!

1.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是 ①官渡之戰②赤壁之戰③彝陵之戰2.第一大戰役的簡略內容:袁紹vs曹操,以曹操獲勝告終,曹操統一了北方。

第二大戰役的簡略內容:孫劉聯盟vs曹操,以曹操大敗告終,揭開了三國鼎立的序幕。

第三大戰役的簡略內容:劉備vs孫權,以劉備失敗告終,劉備病死白帝城,三足鼎立局面確定。

3.這些戰役中人物的特點,性格:

袁紹:憂尤寡斷,志大才疏

曹操: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奸臣

劉備:宅心仁厚,但感情用事

ps:現在的小學生真厲害啊~

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三大戰役是什麼

6樓:甘寧

不是三個,而是四個:

1.官渡之戰:曹操7萬打敗袁紹70萬,統一北方2.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30萬火燒曹船83萬,三足鼎立3.逍遙津之戰:

張遼8000打敗孫權大軍10萬,一戰成名4. 夷陵之戰:陸遜20萬火燒聯營75萬,擊敗劉備大軍

7樓:酒釀櫻桃子

1.官渡之戰

2.赤壁之戰

3.兗(yan 三聲)州之戰

8樓:敏古龍鑲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合肥之戰 定軍山之戰

9樓:乙劍天外飛仙

①官渡之戰②赤壁之戰③彝陵之戰

這三戰相同的地方在於:一.三戰都使用了火攻這一戰術.

並且都是最終由火攻戰結束戰爭,二.一般認為.這三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

當然.夷陵之戰是否以少勝多是有爭議的.例如《資治通鑑》就認為它是以多勝少.

不過.這三戰的確打得相當精彩.卻是不爭的事實,三.

三戰在進行過程中都使用了[相持"這一戰術.戰爭拖延的時間都比較長.尤其夷陵之戰.

戰爭的雙方在山川綜谷間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謂曠日持久.四.

這三戰都是三國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之戰.因而其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官渡之戰使曹操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

使他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強的軍閥.赤壁之戰確立天下三分

10樓:冰山雪蓮

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擊敗。

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

夷陵之戰,劉備被東吳陸遜擊敗。

11樓:匿名使用者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12樓:匿名使用者

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淝水之戰

13樓:匿名使用者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漢中之戰

14樓:我也要去異界

長阪坡之戰 趙雲1住從50萬人中救出幼主劉禪 應該也算吧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分別是什麼?

15樓:0o小手冰冰涼

「三國」時期的戰爭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稱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袁紹 公元199年,袁紹挑精兵十萬,以烏巢為糧倉,進駐黎陽,與曹軍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戰,曹軍疲憊不堪。然而,得於從袁軍叛逃的許攸(曹操同鄉)的幫助,曹軍轉敗為勝,獲得勝利。

後攻陷冀州,直搗黃龍,殲滅了袁紹勢力,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這是三國時代的第一場大戰,也是一場幾萬人戰勝幾十萬人的驚人戰役。

赤壁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孫權(孫權軍 劉備軍)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隨即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奪取荊州。休息三個月後,又揮師南下,這次號稱百萬,妄圖殲滅江東孫氏政權。

而孫權與劉備在諸葛亮、魯肅及周瑜等人努力下組成聯軍,史稱「孫劉聯軍」。而後,龐統獻連環計,黃蓋獻苦肉計,曹操接連中計,孫劉聯軍在以東南風大作的夜晚發動急襲,點燃了連在一起的曹軍戰船,曹操大敗而逃,狼狽逃回許昌。從此,曹操的勢力,就再也沒能擴充套件到江東,並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這是三國時代的第二場大戰,「孫劉聯軍」漂亮地贏得了赤壁大戰的勝利。

夷陵大戰

作戰雙方:劉備 孫權 夷陵大戰又稱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221年七月,劉備稱帝3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勸諫,毅然率大軍伐吳。

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猛烈地使用火攻,將劉備駐紮在山林之中的八百里聯營付之一炬,劉備大敗而逃,最終在白帝城悲愴地死去。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分別是?

16樓:利利淺侃

「三國」時期的戰爭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稱三大戰役。三大戰役是指三國時期發生的三個大規模著名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就三國三大戰役來說,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擊敗了強大的袁紹。

到了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聯合擊敗了強大的曹操。而在夷陵之戰中,則是蜀漢和東吳的對決,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和東吳的兵力都在5萬人左右,結果陸遜重創了劉備,幫助東吳笑到了最後。由此,在三國三大戰役中,東吳參與了其中的兩場,並且是兩戰全勝。

那麼,問題來了,東吳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呢?

一首先,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建立的國家,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或者東吳。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三國時代的徹底結束。由此,對於東吳來說,儘管在三國三大戰役中兩戰兩勝,但是,之後的結果依然是魏蜀吳三分天下,在蜀漢滅亡後,東吳最終被西晉消滅。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一方面,雖然東吳取得了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勝利,但是,在這兩場戰役之後,東吳並沒有在實力上實現質變。換而言之,東吳在這兩場戰役之後獲得的戰果,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二具體來說,在赤壁之戰後,曹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其畢竟牢牢佔據了北方中原地區,在經過一番休養生息後,曹魏依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勢力。更為關鍵的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之前攻佔的荊州成為孫權和劉備爭奪的焦點。結果,在爭奪荊州地盤上,反而是劉備一開始收穫頗豐。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

三對於劉備來說,本來奪取了荊州四郡,後來又向孫權借了南郡。在此基礎上,荊州的大部分疆域,都被劉備奪取了。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劉備才是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而孫權和江東,主要是實現了自保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憑藉著荊州五郡,劉備得以攻佔益州,再奪漢中,建立了蜀漢。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孫權早一點佔據了荊州,很可能就沒有劉備什麼事情了。也即等到孫權偷襲關羽,奪取荊州後,已經無法通過荊州作為跳板來繼續擴張疆域了。

反而因為佔據了荊州,以此受到了曹魏的重點進攻,比如曹丕就派遣大軍征討東吳而不是蜀漢。

四最後,等到夷陵之戰時,孫權和東吳又一次取得了勝利,結果這只是防禦了蜀漢的進攻,並沒有藉此機會消滅蜀漢。換而言之,通過夷陵之戰,東吳並沒有能明顯擴大疆域。如果孫權可以消滅蜀漢,完全可以和曹魏分庭抗禮了。

另一方面,就東吳自身來說,也存在很多問題,這是東吳沒能改變三國格局的重要原因。舉例來說,蜀漢和曹魏的兵權,基本上集中在皇帝或者大將軍手中,但是,對於東吳來說,實行的是部曲制,也即各個將軍都擁有一定的兵力,而這,無疑影響了東吳大軍的戰鬥力。比如在合肥之戰時,部曲制的存在,就是孫權十多萬大軍輸給張遼等人的原因之一。

綜上,儘管在三國三大戰役中兩戰全勝,東吳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17樓:匿名使用者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主要故事:「火燒烏巢」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建議與曹操持久戰,利用自己兵多糧足的優勢拖垮曹操。袁紹不聽,許攸背袁投曹,並告訴曹操袁紹軍的糧草囤積於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曹操便帶精騎五千人前去攻打烏巢,一舉燒掉那裡的糧草,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劉備、孫權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開始南征準備,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九月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親率大軍東下,反而促使劉備與孫權聯合利用火攻之計在赤壁擊敗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主要故事:「火燒赤壁」

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因魏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魏軍船隻用鐵索連在一起抵禦風浪;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魏;孔明推測出東風將至。

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裡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

魏軍敗逃。

3、彝陵之戰(夷陵)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削,此後,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主要故事:「火燒連營」

劉備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

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

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三大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以火攻為取勝手段的戰役。

三國時期人名,三國時期人物名字

曹操 劉備 諸葛亮 孫權 孫策 曹丕 劉禪 張遼 周瑜 關羽 張飛 姜維 曹真 曹爽 趙雲 黃忠 黃蓋等。1 曹操 曹操 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 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文學家 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

三國時期有什麼軍船,三國時期的戰船

三國 220年 280年 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 蜀漢 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 魏 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

三大戰役簡介有關三大戰役的簡介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 淮海 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遼瀋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瀋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 東進兵團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