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簡單由來,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簡單)

2022-01-04 01:00:48 字數 5110 閱讀 4747

1樓:小陽同學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節名涵義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紀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執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歷來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亦謂端午。

2樓:青春格林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

「龍」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先民在端午這天舉辦一些喜慶的活動,特別是與龍相應的活動元素,如龍圖騰祭、扒龍舟這類活動,或是藉此吉日做一些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的活動等。

傳統民俗: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

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闢陰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裡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闢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3樓:風劉才子腎寶儒

歷史淵源: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

4樓:愛看劇的小鴿子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紀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執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歷來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亦謂端午。

傳統習俗

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5樓:芒果學姐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意義

文化意蘊:關於端午祝福是該說「快樂」還是「安康」的討論,背後其實是民眾對節日精髓、傳統面目的探尋,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端午節的文化意蘊。

愛國之情:人們紀念屈原,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沉的愛國之情。

家國情懷:端午節裡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

儀式感:每到端午節,各地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節日活動——誦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划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築起節日的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親近。

赤忱的愛:端午節所承載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拼搏和奮鬥的磅礴力量。

傳承責任: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傳承好發揚好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歷史交予我們的責任。

6樓:假面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天,處於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

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的習俗: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

仲夏端午,飛龍在天,龍氣旺盛,百邪皆避。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

端午節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

7樓:生活玲玲

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文化意蘊:關於端午祝福是該說「快樂」還是「安康」的討論,背後其實是民眾對節日精髓、傳統面目的探尋,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端午節的文化意蘊。

愛國之情:人們紀念屈原,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沉的愛國之情。

家國情懷:端午節裡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於很多人來說,端午節是個小長假,但對於醫務工作者、社群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衛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在一線崗位的人來說,依然是「戰鬥」的節奏,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節。

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

儀式感:每到端午節,各地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節日活動——誦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划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築起節日的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親近。

赤忱的愛:端午節所承載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拼搏和奮鬥的磅礴力量。

傳承責任: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傳承好發揚好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歷史交予我們的責任。

8樓:l限量版好孩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統民俗活動:

1、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2023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

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現於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2、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

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簡單)

9樓:勇素芹代雨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據說,屈原投

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

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關於端午節的 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 五種說法,諸如 紀念屈原說 吳越民族圖騰祭說 起於三代夏至節說 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由來50字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 防疫祛病 避瘟驅毒 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 重...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 懷沙 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 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