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被盜光過沒有

2021-12-25 10:14:53 字數 3995 閱讀 8108

1樓:匿名使用者

好像沒有深入到內部。。

但外部很多東西都被人盜了。

各朝各代都有。。要起義就往那挖東西。。

茂陵現在被保護起來了。

具體你可以看央視有一檔節目。

土豆搜下“茂陵”。

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漢武帝茂陵,位於西漢11座帝陵的最西端,在今咸陽的西部,是漢諸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漢武帝時期所開闢的“絲綢之路”,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一條世界性商路和中外人民友誼的橋樑。茂陵始建於公元前139年,用了53年的時間才建成。

陵冢成覆鬥形,似一座無頂的金字塔。陵墓封土高達46.5米,底部每邊長240米,陵園近方形,邊長430多米。

史載茂陵隨葬之豐厚,為漢諸陵之冠。

2樓:匿名使用者

據史書記載,赤眉軍掘開茂陵後,成千上萬的士卒搬取陵中寶物。搬了幾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減半”。茂陵附近的帝后陵,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

令人髮指的是,個別人竟然幹起了姦屍的可恥勾當。據《後漢書·劉宣子傳》記載:赤眉起義軍進入關中,攻佔長安後,焚燒了皇宮,又發兵西征,“逢大雪,坑谷皆滿,上多凍死,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

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

26年,赤眉軍再一次“光顧”了茂陵。當時,他們正被劉秀領導的起義軍打敗,走上了窮途末路,兵退咸陽。許多士兵都開了小差,軍心更為不穩,樊崇為此一籌莫展。

此時,起義軍的軍師,名叫徐宣,他給樊崇出主意說:“眼下我們東有劉秀攻打,西有隗囂追擊,兩面受敵,想退是不可能了。只有設法再次打進長安,方有一線生機。

只是現在雪下得這麼大,軍心不穩。我看主要是士兵閒來生事。這一帶陵墓不少,不如叫大家去掘墳盜寶,土兵們有了財物,士氣自然高昂,攻進長安就有希望了。

”樊崇一聽,茅塞頓開,立即下令士兵再次去盜茂陵。

徐宣此次出主意去盜茂陵,除了想要提高士氣外,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想得到茂陵中的道術祕冊。原來徐宣能掐會算,曾當過縣裡的獄吏,在《易經》上造詣匪淺。他知道漢武帝生前信神敬仙,收集了不少方士的道術,所以猜想其墓中必有祕冊。

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徐宣的這個想法只是一種猜測:士兵們找遍了茂陵的所有角落,甚至搗毀了著名的茂陵陪葬墓——西漢大將軍霍去病墓,然而道術祕冊卻不見一點蛛絲馬跡。

東漢末年,中國出現了一個惡霸——董卓。此人是涼州的一個下層豪強,他的部屬都是些地方上的土霸和羌族胡族的豪酋。董卓為首的一群極端凶惡的豺虎盜賊是歷史上最野蠻的破壞者。

當時人口、文化、財物最集中的洛陽、長安,都被這群野獸毀壞殆盡。

唐朝末年,又一支農民起義軍開進了漢武帝的茂陵,其首領是一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黃巢。

黃巢與赤眉起義軍的首領樊崇有所不同。他可以說是個文武全才。既長於騎射,又頗愛讀書;既販過私鹽,又考過進士;既是失意士人,又是一方豪俠。

按說,這樣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應該具有一定的“文物保護意識”,但是歷史卻不無遺憾地記載下了其盜掘陵墓的行為。

880年,黃巢的事業達到了頂點。這一年,他率數十萬起義軍攻入唐都長安,唐朝皇帝唐僖宗帶著少數家眷倉皇出逃。黃巢入城時,數百萬民眾夾道歡迎,所到之處,群眾無不山呼萬歲。

同年,黃巢登上了皇帝寶座,定國號為大齊,年號金統。

當了皇帝的黃巢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別說派兵繼續追擊唐王朝的殘兵敗將,甚至未來得及對民眾頒佈治國詔令,他就開始了極度的享樂。“防禦”二字早已拋之於九霄雲外。

但是,就在黃巢盡情享樂的同時,一支支唐朝地方豪強的武裝已悄然集結。881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鐸為諸道行營都統,率軍打到了長安城下,戰鬥一觸即發。但這是怎樣的戰鬥啊,黃巢率領的起義軍已今非昔比。

戰鬥尚未開始,勝負卻已確定。結果是這支起義軍還未等唐兵攻城,只是聽說唐兵要來,便聞風而逃。

逃到咸陽的起義軍,軍心渙散,已成強弩之末。在一個寒風瑟瑟的秋日,他們盜掘了茂陵

3樓:凌雨菲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距興平縣城東15千米。據史書上記載被盜多次了,最早是赤眉起義軍,後來董卓盜過。

以後歷代都有盜過。在清末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因需要軍費而挖掘過陵墓並盜走陵墓中的所以東西。但是,去年考古部門對茂陵進行勘測,發現茂陵地宮並沒有如史書所載遭到過大規模盜墓,所以茂陵很可能跟秦地宮一樣儲存完整,遭大規模盜墓是正史故意為之.

漢武帝的陵墓是否被盜?

4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漢武帝駕崩,埋葬後也未得安寧,據《後漢書》記載,當年農民起義軍赤林軍攻佔長安後,焚燒了皇宮,又“發掘諸陵,取其寶物”。茂陵中的寶物,搬了幾十天,“陵中物仍不能減半”。後來起義軍沒有錢用時,再一次盜挖了茂陵。

而在東漢末年,董卓也盜挖過茂陵,他叮囑呂布,在進入茂陵時注意尋找一種專治啞巴的祕方,原來他的孫女董白是個啞巴。唐末黃巢起義時沒有錢用,也光顧過茂陵。**時期,軍閥孫連仲在陵上修築戰壕,被懷疑實為盜墓。

但是,這些盜墓說法,並無具體文字記錄,茂陵地宮中的寶物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貢禹傳》雲:“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併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已金箱,一併埋入陵內。

5樓:匿名使用者

漢武大帝的最終結局:屍骨無存陵被盜空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西漢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由於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裡縣之茂鄉,武帝建陵於此,故稱茂陵。

  劉徹(公元前157—前87年),是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勵精圖治,鞏固並加強了我國多民族的統一,形成了西漢一代的鼎盛局面,是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漢書·武帝紀》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初置茂陵邑”,茂陵營建,共歷時五十三年,據史書記載,把全國每年賦稅收入的三分之一,花費在陵墓的修建上,因此,陵體高大巨集偉,形為方錐,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在西漢11座帝陵中,論規模之大,當推武帝茂陵為首。

茂陵位於整個西漢帝陵區的最西邊,在今興平縣南位鄉。史書記載,該陵營建工 程。前後延續53年。

由於漢武帝劉徹在位時間很長,每年不斷增添新的陪葬品,以致於到武帝駕崩前,墓內各種奇珍異寶等隨葬器物之多,已無法容納。也許是出於對漢武帝劉徹生前豐功偉績的推崇,茂陵封土冢高達46. 5米, 遠較其它西漢帝陵都高。

歷年來,在茂陵陵園內先後發現並出土重要文物數百餘件。其中鎏金銅馬、青玉鋪首、銅犀尊。鎏金銀竹節薰爐等舉世罕見,價值連城。

茂陵周圍有衛青,霍去病,霍光等陪葬墓2o餘座。現今在霍去病墓前建有茂陵博物館。該館因收藏陳列有原霍去病墓前一批大型漢代石雕而遐邇聞名。

這批石雕作品共發現16件,其創作年代具今已有2000餘年。有石人、石馬、臥牛、伏虎、馬踏 匈奴、怪獸食羊等到,多借助天然巨石,隨形就勢,稍加雕鑿而成。不僅題材多樣式,形象生動,而且手法簡練,造型渾厚遒勁,粗獷古拙,集中體現漢代深沉雄大的時代風格,堪稱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中的優秀代表。

令人遺憾的是,這座巨大的藏珍聚寶之地宮,卻多次被盜。  第一次被盜是在漢昭帝始元三年(前84年)。《漢武帝內傳》說:

“帝冢榟宮內有玉箱、玉仗,是西域康居國王所獻,帝甚愛之。其後四年,有人於扶風剎中買得此二物。帝時左右侍人,有時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  第二次發生在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

《漢武帝內傳》說:“武帝生前地宮素藏之雜經三十卷,被河東功曹李友,入上黨抱犢山採藥,於崖石中得之,盛以金箱。書卷後題東觀臣姓名,記書日月是武帝時。

宣帝問武帝侍臣典書郎冉登,登說這是孝武皇帝殯殮時之物。”  《中國史簡編》載:“第三次被盜是公元25年9月,赤眉軍分為十三營,共三十萬人,擊敗更始軍,入長安後,因糧草、經費匱乏而大肆擄掠,他們出城整整用了兩三個月時間,開啟了茂陵羨門,成千上萬起義軍,搬去陵內陪葬品,幾乎搬了幾十天,但陵中之物仍未減半。

”  據《中國帝王陵寢》載:“第四次被盜是唐僖宗三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進入長安,再次盜掘茂陵,使大量金銀玉器散落於各地。”

歷史人物,有誰的墓被盜過?

茂陵地宮是否還未開始挖掘,茂陵漢武帝陵墓發掘了嗎

茂陵地宮沒有開挖。從明代至今,十三陵一直得到較好的保護,除了自然損壞和戰爭等原因損毀外,茂陵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茂陵地宮中的祕密也一直儲存至今。關於地宮中的具體情形,隨葬物品,史籍中都沒有記載。從茂陵建完,到嘉靖皇帝將邵氏葬入茂陵,歷經幾十年,這期間屬於明中期,國力還比較強大,珍貴的隨葬品自然少不了...

有誰有關於昭陵 乾陵 茂陵最詳細的介紹?不管是傳說 正史還是

乾陵。埋葬著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則天。建於公元684年。昭陵,唐朝皇帝李世民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九嵕山。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墓。位於西安市興平市茂陵村。公元前139年 前87年間建成。乾陵 昭陵 茂陵 西安的 乾陵 昭陵 茂陵 漢陽陵 哪個最值得去?請按照值得去的順序排列 並說明理由 最值得去的順...

漢武帝陵在哪,漢武帝的陵墓是否被盜

漢武帝陵 茂陵,位於陝西省興平市東9公里的渭北原上。整個陵園園區佔地合60萬平方米以上,有霍去病 衛青 霍光 李夫人 平陽公主等近30座陪葬墓。漢武帝茂陵位於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茂陵也是西漢帝陵中修建時間最長 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考古勘探表明,茂陵陵園有內 外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