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勸古人學習的故事,古人學習的故事

2021-12-19 06:52:00 字數 5075 閱讀 8125

1樓:於入水

《孫權勸學》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條。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

」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

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鑽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

「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麼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2樓:非你不揍

孟母三遷、炳燭夜讀、孫權勸學

3樓:沙沙生活

解釋晉平公問於師曠曰①:「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

「何不炳燭乎②?」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③!臣聞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④;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

行乎⑤?」公曰:「善哉!」

翻譯 晉國的國君平公有一天對一個名叫師曠的著名樂師說:「我已經是七十歲的人了,想學習,恐怕太晚了吧?」 師曠說:

「那(君王)為什麼不趕快把蠟燭點起來?」晉平公認為師曠很不禮貌,生氣地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他的君王的呢?

」師曠就認真地對他說:「瞎眼的臣子(我)怎麼敢戲弄我的君王啊!我聽說:

『少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日出時的陽光;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太陽在中午時的光明;老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點亮蠟燭的光亮。』點亮了蠟燭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個更好呢?」平公說:

「對啊!」

《說苑》中「師曠勸學」的故事裡,七十高齡的晉平公還想學習,以提高個人素質,提升執政能力,但他又擔心歲數太大,為時已晚,便向著名樂師師曠請教,師曠勸國君炳燭而學,並形象地將人生的三個階段即少年、壯年、老年的學習分別喻為旭日東昇、烈日當空和蠟燭之光。這三個比喻裡就蘊含著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內,尤其是燭光精神對人們的啟迪更大。可見終身學習的理念古已有之,並非今人獨創,學習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活動,是積極消費人生的一種表現形式,「少壯」要努力,「老大」不傷悲,活到老學到老。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新知識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誰不學習誰就會跟不上時代步伐,成為落伍者,終被社會所淘汰。

知識鉤玄

〔古今異義〕

公 今常用義:公家,公共。文中古義: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如「晉平公問於師曠曰」。

年 今常用義:年份。文中古義:歲數;如「吾年七十」。

聞 今常用義:用鼻子嗅。文中古義:聽說;如「臣聞之」。

〔一詞多義〕

暮 (1)形容詞,晚,末;如「恐已暮矣」。「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2)名詞,日落時;如「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何 (1)疑問代詞,怎麼,為什麼;如「何不炳燭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詩》)

(2)疑問代詞,**,什麼;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

(3)副詞,多麼;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安 (1)副詞,怎麼,**;如「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形容詞,安穩,安全;如「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動詞,安享,受用;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壯 (1)名詞,壯年;如「壯而好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2),形容,雄壯,大;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好 (1)hǎo,形容詞,美麗,美好;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好鳥相鳴,嚶鸚成韻」。(《與朱元思書》)

(2)h鄌,動詞,喜愛;如「老而好學」。「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明 (1)形容詞,明亮,明媚;如「如炳燭之明」。「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岳陽樓記》)

(2)形容詞,次,下一個;如「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陽樓記》)

善 (1)表示同意;如「公曰:『善哉!』」

(1)形容詞,好,善良;如「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2)動詞,擅長,善於;如「京中有善**者」。(《**》)

〔詞類活用〕

形容詞用如名詞

「少而好學」、「壯而好學」、「老而好學」中的 「少」、「壯」、「老」都是形容詞用如名詞,即「年少的時候」、「壯年的時候」、「老年的時候」;這三個分句可譯為「少年的時候好學」、「壯年的時候好學」、「老年的時候好學」。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吾年七十」中的「吾」是判斷主語,「年七十」是判斷謂語;該分句可譯為「我已經是七十歲的人了」。

2.省略句

省略主語

(1)「欲學」之前省略主語「吾」,代晉平公自己,即「(吾)欲學」;該分句可譯為「(我)想學習」。

(2)「恐已暮矣」之前省略主語「吾」,代晉平公自己,即「(吾)恐已暮矣」;該分句可譯為「(我)恐怕太晚了吧?」

(3)「何不炳燭乎」 之前省略主語「君」,代晉平公,即「(君)何不炳燭乎」;;該分句可譯為「那麼(君王)為什麼不趕快把蠟燭點起來?」

3.狀語後置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之中,介詞短語「於師曠」在句中作謂語動詞「問」的狀語,狀語後置,該句正常語序是「晉平公於師曠問曰」;該分句可譯為「晉國的國君平公有一天對一個名叫師曠的著名樂師說」。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

「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②安敢戲君乎?臣聞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③乎?」平公曰:

「善哉!」

古人學習的故事

4樓:beihai人力資源

1、韋編三絕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誨人不倦,有**三千人,還編著了不少書籍。 孔子好學,即使是年紀老了,仍然不放鬆學習。

《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習,而且對《易》很感興趣,讀一遍不懂,反覆再讀,直到讀通、讀懂為止。 孔子所處的年代,還沒有發明造紙,當時的書是用竹片做成的,這種竹片,叫做「竹簡」;古人用漆(代替墨水)在竹簡上寫字,再用皮帶子(「皮帶子」是一種柔軟的熟牛皮做的)把一片片的竹簡,像簾子似的編起來。相傳孔子讀《易》的時候,因為反覆讀、反覆鑽研,竟然皮帶子都磨斷了。

斷了一次,修好後,又磨斷了,再斷再修,前後斷了多次,所以說是「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後來成為一句成語,人們用它來稱讚刻苦讀書的好學精神。 「韋」是熟牛皮;「三」是多的意思,是虛指不是實指。

2、司馬光好學

司馬光幼年的時候,總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弟兄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去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一人繼續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非常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穫就長遠,他所精讀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

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穫就多了。 註釋:

孔子讀書見《韋編三絕》;董仲舒讀書專心是指他講學時放下帷帳,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

3、「三上」文章

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裕的家庭裡,但很少有特殊的不良愛好。在洛陽時,曾經告訴他的下屬,說自己一生只喜歡讀書,坐著就讀經書、史書,躺下時,頭就枕在枕頭上讀**,上廁所就看短小的辭賦,沒有一刻時間丟下書本。我因此對希深(與錢思公同時代的人)說:

「我一生中寫的文章,大多在『三上』完成,這『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這樣更能集中思想寫作吧!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讀書的成語故事: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

」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唸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

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鉅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6樓:僑中黃建成

囊螢照讀

náng yíng zhào shū

【解釋】用口袋裝螢火蟲,照著讀書。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出處】《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結構】連動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勤學苦讀

【近義詞】囊螢映雪

【例句】古時候曾有「~」、「鑿壁偷光」的志士。(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成語故事】晉代車胤從小就好學不倦,但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因此浪費晚上的時間他覺得十分可惜。在一個夏日的夜晚,他見室外到處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幾十只螢火蟲吊在書本的上方,藉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

關於古人學習的成語有哪些關於古人學習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囊螢夜讀 程門立雪 鑿壁偷光 鐵杵成針 手不釋卷 懸樑刺股 聞雞起舞 廢寢忘食。等等 穿壁引光 刺股讀書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鈍學累功 頓學累功 攻苦食淡 攻苦食儉 刮摩淬勵 積雪囊螢 堅苦卓絕 艱苦卓絕 聚螢積雪 聚螢映雪 絕甘分少 刻苦耐勞 刻苦鑽研 口不絕吟 匡衡鑿壁 臨池學書 埋頭苦幹 磨礪...

哪些詩人學習最刻苦,舉幾個例項,古人有哪些刻苦學習的例子

1 明朝末年的詩人唐汝洵,出生在書香門第。5歲那年不幸患病,雙目失明。為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他在幾根粗細不一的繩子上打各種各樣的結子,有時用刀在木板或竹竿上刻出各種各樣的痕跡。當幾個哥哥出去玩耍時,他就摸著繩結和刀痕大聲朗讀起來。過了幾年,唐汝洵在別人的幫助下開始寫詩。沒人幫助時,就用繩結或用刀刻在...

古人讀書的故事,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1 懸樑刺股 漢代孫敬讀書非常勤奮,從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讀到皓月東昇,中間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繩子系在頭頂上,繩子另一端掛在屋樑上,這樣就無法打瞌睡,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憑著這股勁,孫敬終於成為當世大學者。戰國時蘇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讀書非常勤奮,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