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蓮花生大士的佛像我為什麼生不起恭敬心和歡喜心

2021-12-16 16:46:48 字數 6084 閱讀 4594

1樓:

你這是業障多,福德少的表現。你可以看類似問題的祖師大德的回答。

淨空法師答:這些問題不是你一個人有,有的人很多,為什麼會有?這是宿世今生習氣在作祟。

你不想降伏它的時候好像沒有事情,其實它是在動你沒注意到。現在念佛了,要修行、要靜下來,它突然好像都冒出來了,要曉得平常就是這個樣子,是你沒注意到。這一注意到,你才曉得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這些煩惱習氣是多麼的深,多麼嚴重,怎麼樣?

不知道!到唸佛堂念一唸佛,在止靜全跑出來了。不是這個時候才跑出來、這個時候才有,還有些人不敢唸佛,為什麼?

那不是的,那完全誤會了。你念佛靜下來才發現它這麼多,不念佛的時候它還是這麼多,沒有發現,這個道理要懂得。發現怎麼辦?

不要理它,佛經上如是教我們,祖師大德教我們不要理它。把你的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憶是心裡想佛,口裡唸佛,身拜佛,為什麼要拜佛?就是消除自己這些業障。我不拜佛、不念佛,這個業障沒辦法控制,所以這就是最好的方法。

多聽經對你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斷除你的疑惑,多聽經是明理,聽經對初學的人最大的作用就是斷疑生信。經聽得少你懷疑,你的信心不夠堅強,你會被外面境界轉。

經聽多了道理漸漸搞明白,外面境界就轉不動,你自己才能做得了主,不為外境所動,你才能堅持原則,才能成就道業。

淨空法師答:這個問題比較嚴重,這是什麼?業障現前,都是過去生中的宿業,很不好的宿業。

另外一種,這是佛經裡提到的,你前世是從惡道中來的,還帶著有惡道裡面的習氣。現在既然學佛,一定要懺除業障。在這種狀況之下,懺除業障最好的方法是拜佛,每天恭恭敬敬,就像佛菩薩在這面前,至少一天要拜三百拜,當然愈多愈好。

拜佛消業障是最有效果的方法。我從前剛剛學佛,跟懺雲法師,那時候沒有出家,跟他住茅蓬,住過半年。法師規定我們每天拜八百拜,確實是有好處,早晨起來拜三百拜,中午拜兩百拜,晚上拜三百拜,八百拜是這麼分配。

茅蓬裡住五個人,每個人修行方法並不一樣,但是彼此不相妨礙。

2樓:aaa**王

修行到一定階段會有對神佛 和人 事情的不恭敬 或謾罵 這個就是一種考驗階段的提升 儲存中立 不去附和就行 考驗真心的!!

或自身和佛菩薩 沒有這個良好的因緣 或自身業報導致所障礙··············

為什麼生不起恭敬心

3樓:匿名使用者

慢因為你自恃己高 看不上別人 應該你沒遇到讓你敬服的人 不然就是你性格缺陷了 就是所謂的魯莽

4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有二:

1、物件平易近人,和你打成一片,和你相互交融,所以不起恭敬;

2、物件名不副實,是你生不出恭敬。

5樓:王做方

心中有佛便有佛,不在乎什麼敬不敬的事

我爸在蓮花生大士觀想**練氣功時為什麼老

6樓:超級只愛他

念蓮花生大士心咒打坐,這是藏傳佛教的修行佛法,其中要求三密相應,這種修行是有傳承的。你要想修必須依止藏傳佛教上師,在上師的指導下修行。不能這問問,那問問,然後自己琢磨著修,這是盲修瞎煉,不會有好處的。

佛法不能自學,還是拜出家師指導修學吧。

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兩尊佛都喜歡,很糾結,不知到底修哪尊

7樓:簡樂之旅

1、隨喜善士對兩位大士產生歡喜心,

對三寶產生歡喜心產生的果報也是非常大的

引用索達吉堪布在《大圓滿前行講記》中的一段話來作為例子

「《雜寶藏經》中有一則公案說:一位童女乘車到園中游戲,正好見到佛陀入城,馬上就避開讓路。她在路邊看到相好莊嚴的佛陀,特別生歡喜心,以此功德,死後轉生到了天界。

帝釋天問她轉生的因緣,她回答說:「我見佛入城,回車而避道,歡喜生敬信,命終得生天。」這就是一種清淨信,以此一念信心,就可以令她轉生天界。

2、按照《大圓滿前行》中的介紹您這屬於信心的表現,叫清淨信,比較不穩固,為了讓這種信心穩固有必要進一步進行學習和了解,這在本回答最後我將給您分享索達吉堪布開示的內容。這就好比說我們對拉薩很嚮往,對烏魯木齊也很嚮往,於是我們就直接去了,一般我們不會這麼做,而是會去做一些準備,查一查路怎麼走,做什麼車,應該注意什麼事情,我們的預算有多少,天氣如何,那個季節去最好,去了,有什麼好玩的?等等一系列的學習和了解,然後對應做了準備才會出發,同樣學佛也是如此,要知道怎麼修,然後再去修。

3、從究竟意義上說,兩尊菩薩是沒有差別的

,僅僅是針對不同眾生和意樂而有不同的顯現,不管修哪一尊菩薩的法,另一尊菩薩都會很高興很隨喜,並加持您早日成就,如果精進修學,那麼結果都能因此而獲得大利益,直至獲得佛果。

4、最後再次隨喜您,願善願早日成辦。

5、附錄索達吉堪布關於信心的開示:

信心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能開啟一切正法之門的就是皈依。阿底峽尊者曾講過:外道和內道之間的差別,不是用其他行為、裝束、教理來區分,是要用皈依來辨別。

而若要開啟皈依之門,必須依賴於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我們生起穩固的信心非常重要。

沒有信心的話,儘管三寶的功德無量無邊,你也不可能得到利益;而一旦有了信心,這些自然就可以獲得,所以信心是一切的根本。誠如《入行論》所言:「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解。

」《心地觀經》也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

其實就算是世間人,也很在乎信心。那天我看見一戶人在吵架,那女的邊吵邊哭:「你對我連信心都沒有,那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她的「信心」可能指信任吧。可見,世間人也覺得信心是非常根本的東西,沒有它,彼此之間很難以相處。

而我們作為佛教徒,信心就更重要了。看有些在家人或出家人,表情、言行舉止中經常對上師三寶,流露出純正的信心,這樣的話,什麼事情都好辦,不可思議的無形加持自會融入心田。反之,倘若對上師三寶沒有一點恭敬心、歡喜心或信心,那麼上師三寶再有功德,對自己也沒有絲毫利益。

就像一個被蓋住的器皿,天上月亮的影子是無法顯現在裡面的。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阻塞信心之門!

◎ 信心的分類

信心,可以分為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三種

(一)清淨信:

當你步入陳設佛像、經書、佛塔的佛殿或經堂,或者見到上師、善知識、高僧大德的尊顏,聽到他們的豐功偉績及感人事蹟,依靠此類因緣,立即想到他們的悲心廣大等等,這種由清淨心引發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淨信。

如果尋找清淨信的根源,你就會發現它只是突然產生的一種強烈激動,並不穩固

。不少人可能都有這種經驗:第一次看到佛像、聽到佛經,在佛塔前頂禮,淚水就止不住地一直流;或者見到一位高僧大德,自己就開始哇哇大哭:

「上師啊,您真是好慈悲,我越看您越想哭……」這都是一種清淨信。但這種信心並不穩固,尤其是剛開始特別愛哭的人,一次性都流乾了,到最後就不哭了。其實這樣也不好,你還是要留一點點,以後偶爾再哭一哭。

(眾笑)

不過即便如此,清淨信的功德也很大。《雜寶藏經》中有一則公案說:一位童女乘車到園中游戲,正好見到佛陀入城,馬上就避開讓路。

她在路邊看到相好莊嚴的佛陀,特別生歡喜心,以此功德,死後轉生到了天界。帝釋天問她轉生的因緣,她回答說:「我見佛入城,回車而避道,歡喜生敬信,命終得生天。

」這就是一種清淨信,以此一念信心,就可以令她轉生天界。

所以,我們平時走在路上,見到高僧大德來了,也應該讓到一邊,恭敬並且心生歡喜。那天覺姆經堂開光,迎請門措上師下來時,好多居士都一直在哭。這並不是因為痛苦,而是因為歡喜。

也許在不信佛的人眼裡,覺得這些人特別傻,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難道是上師太慈悲了,經堂太莊嚴了,然後就很想哭?卻不知這是他們善根的萌發和流露。

這種清淨信也是需要的。不然,你看見佛像也好、上師也好,就像石頭一樣,什麼感覺都沒有,甚至是特別不滿的、蔑視的眼光,那諸佛菩薩和上師的加持沒辦法入於你心。所以,我們的心還是要稍微有點觸動,不要總排斥:

「這些人怎麼這麼激動?哭什麼!歡喜什麼!

」看到他們拿鮮花見上師時都跳起來了,就認為這些人精神有毛病,卻沒意識到這是信心的一種標誌。

(二)欲樂信:

當聽到惡趣輪迴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懼心,渴望從中解脫;當聽到善趣、淨土與解脫的安樂,油然生起渴求獲得的心態;當聽到善法的功德,就生起想要修行的念頭;當現見罪業的過患,便立即下決心想要斷除。這些都屬於欲樂信。

欲樂信的境界比清淨信有所提升

,因為它不是純粹的感性,而是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在內

。過去你行持善法時不明白道理,現在知道了行善斷惡的好處後,這種信心就不會輕易動搖,以此最終可獲得解脫,遠離一切恐怖。《諸法集要經》雲:

「若人意清淨,常禮敬諸佛,獲最上吉祥,得離諸恐怖。」

前面所講的清淨信,只是一種激動、一種歡喜,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感冒發燒一樣。而欲樂信的話,必須要先懂得功德和過患,之後再生起想斷除惡業、行持善法的心,這種心就不容易消失,並以此可以出離輪迴。

《父子合集經》亦言:「眾會若聞佛所說,心生淨信決定解,勤修妙行趣菩提,超出輪迴生死海。」意思是,在眾會中聽聞佛陀所說的法,若能生起清淨及決定的信解,精勤修持趣往菩提的妙行,那麼定然會超出輪迴的生死大海。

因此,欲樂信的力量遠遠超過清淨信,希望各位務必要具足這一點。其實信心就像門票,沒有它的話,在門口上就卡住了,無法進入電影院,**到三寶的精彩影片。

(三)勝解信:

通過一定的聞思,了知三寶的不共功德與加持後,我們從內心深處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時分無欺的皈依處,就是三寶;無論是苦是樂、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發生任何事,三寶都會知曉;除了三寶之外,沒有其他可依賴、可指望的靠山。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就稱為勝解信。

鄔金蓮花生大士說過:「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成所願。」有了堅定的信心,就會得到加持;離開了一切懷疑,所願便可以成就。

《大莊嚴論經》亦云:「若以深信心,禮敬佛足者,是人於生死,便為不久住。」若以深深的信心禮敬佛足,這種人在生死輪迴中呆的時間不會太久。

因此,信心猶如種子,能生長一切善法功德,倘若不具備信心,就如同種子被火燒得一乾二淨一樣,不可能產生點滴善法。如經雲:「無信心之人,不生諸善法,如種被火焚,青芽豈能生?

」《大寶積經》第28卷也有個類似的教證:「若不信之人,不生諸白法,猶如燒種子,不生根牙等。」

此外,信心還居於七聖財 的首位,如雲:「信心如寶輪,晝夜修善道。」所以說,信心是一切財寶中首屈一指的。

信心就像寶藏,是無窮無盡功德的源泉,《華嚴經》雲:「信是寶藏第一法,為清淨手受眾行。」又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信心就像雙足,能令人踏上解脫勝道;信心又像雙手,能將一切善法攬入自相續。如頌雲:

「信財寶藏雙足勝,猶如雙手攝善根。」因此,信心能攝一切善根,一切功德皆依信心而得。

三寶的悲心與加持雖不可思議,但若想使之融入相續,唯一還要依賴信心和恭敬心。如果你具有上等的信心與恭敬心,那所得上師三寶的悲憫與加持也是上等的;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與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憫與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僅僅具備下等的信心與恭敬心,就只能獲得少許的加持與悲憫;若是根本沒有信心和恭敬心,那絕不可能得到上師三寶的悲憫與加持。

這一點,希望各位務必要牢記!有時候我們常會怨天尤人:「怎麼回事?

我天天都祈禱,但什麼感應也沒有!」其實你或許只是口頭上祈禱、身體上頂禮,但內心的信心還不夠,這樣一來,上師三寶無比的功德、悲憫、加持,你就不一定能獲得。所以,大家要想方設法將自己的信心提升。

而若要做到這一點,聽聞佛法相當重要。《華嚴經》雲:「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

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意思是說,假如你信奉尊勝的佛法,就會無有厭足地聽聞佛法;如果聽聞佛法不知疲厭,一直沒有滿足感,那你對佛法的信心會不可思議,各種功德也將隨之出現。

《大智度論》中就講了一個天界的手居士,他之所以轉生於天界,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供養佛陀無有厭倦;

二、聽聞佛法無有厭倦;

三、供養僧眾無有厭倦。

所以,大家一定要不斷地聞思修行,只有對佛法的真理越來越瞭解,信心才會越來越增上。否則,完全把佛法擱置一邊、拋之腦後,自己的信心則很難長久保持!

蓮花生大士心咒的威力,修持多少遍蓮花生大士心咒能脫離六道輪迴

佛經中講,修蓮師法,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簡單言之,能具足息增專懷誅,普度一 屬切眾生之大威德。且能了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顯密圓通,堅固戒律,頓開智慧,辯才無礙。其餘如祛病 免難 長壽 衣食具足,息滅一切地方人風空所生諸災,摧滅妖魔,能令一切鬼無不恭敬聽命等等。修持多少遍 蓮花生大士心咒 能脫...

蓮花生大士是忱巴南喀大士的親生兒子嗎

是的,bai 蓮花生大士就du是忱巴南喀大士的親生兒zhi子。忱巴南喀dao大士出生於古象雄王國的瓊隆版銀城,是文殊菩薩權的化身。忱巴南喀 是藏文的音譯,也有人翻譯成 增巴南喀 增巴蘭堪 增巴南卡 真巴朗卡 等等,現在本教內部統一尊稱的是 佔巴南喀 忱巴南喀大士共學習了多達 21 種語言,還先後將象...

讀藏傳蓮花生大士心咒和漢傳的是一樣嗎

有什麼區別?漢地咒語也是從 音譯過來的啊 蓮花生大士,是藏傳佛教的創始人,有漢傳的咒語?就一個咒語。自己思量。蓮花生大士心咒的咒語譯註 蓮花生大士梵文咒語 天城體 拉丁字母轉寫 au h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 漢語近似譯音 歐姆 二合 啊呵 呵,只哈氣 吽,喔指啦 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