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得」和「失」分別是什麼意思

2021-10-16 07:34:50 字數 5724 閱讀 7069

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教科書上的解釋是很準確的,畢竟咬文嚼字方面,很多專家對每一個字的取用都很慎重,這裡說一下我的理解。

樓下又說是合乎,違背,其實是很狹隘的觀點,古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符合不符合道義這一說法,像法家,道家,縱橫家,他們的道義都完全不同,有以人為本,又依法為主,但是究竟哪個是廣義所說的合乎的道,其實並不存在。那時候,君王能夠接納這些學者,便代表著這一國家的認同,也算是得到了道義。所以後來才有食客之說,養上三千食客,不為讓他們真的效什麼力,只是得到了道義。

所以得到和失去這一解讀還是很恰當的,個人理解,非官方,樓主還需自己體會,堅持本我!

全手打, 望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解釋】: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得——符合 依照 遵循

失____違反 破壞 違逆

3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本意的引申。得 本意 :「獲取」。失 本意:「 本義:失掉、違背」。

這是的意思:

得: 「具備」 的意思。

失: 「丟掉」 的意思。

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

4樓:燚饗不到

原文天時(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裡之城(4),七裡之郭(5),環(6)而攻之(7)而(8)不勝。夫(9)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10)不勝者,是(11)天時不如地利也(12)。

  城非(13)不高也,池(14)非不深也,兵革(15)非不堅利(16)也,米粟(17)非不多(18)也,委(19)而(20)去(21)之(22),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3)曰:域(24)民不以(25 )封疆(26)之界,固(27)國(28)不以山溪 (29)之險,威(30)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31)多助,失道者(32)寡(33)助。寡助之至(34),親戚畔(35)之。多助之至,天下順(36)之。

以(37)天下之(38)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39 )君子有(40)不戰,戰必勝矣。

註釋(1)[天時]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    (2)[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3) [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有所向,內部團結。

  (4)[三裡之城]方圓三裡的內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6)[環]包圍。   (7) [之]代這座城   (8)[而]連詞表轉折。   (9)[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10)[而]連詞表轉折。   (11)[是] 這。   (12)[也] 表判斷語氣,「是」。

  (13)[非]不是。   (14) [池]護城河。    (15) [兵革]泛指**裝備。

兵,**;革,甲冑,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6)[堅利]堅固銳利。   (17)[米粟]糧食。

  (18)[多]充足。   (19)[委]放棄。   (20)[而] 連詞表順承。

  (21)[去]離開。   (22)[之] 它,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這裡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憑藉。   (26) [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

  (27) [固]鞏固。   (28)[國]國防。   (29) [山溪]山河。

  (30) [威] 威懾。   (31)[得道者]實施「道義」的君主。者,……的人,此處特指君主。

下同。   (32)[失道者]不實施「道義」的君主。   (33)[寡] 少。

  (34)[之至]到達極點。   (35)[畔]通「叛」,背叛。    (36)[順] 歸順,服從   (37)[以] 憑。

  (38)[之] 結構助詞,的。   (39)[故] 所以。   (40)[有] 或者。

5樓:高天流雲自瀟灑

準確的解釋應該是:

得:合乎、符合。失:違背。

6樓:

這句話解釋為: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和幫助;違背道義,必定會陷入孤立。 得和失的意思,大概是得到和失去的引申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麼意思 ?

7樓:薔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釋義: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擴充套件資料

該句出自於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

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

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8樓:叫那個不知道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

擴充套件資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9樓:吸血鬼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全文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白話文意思是「合乎正義的人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人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拓展資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裡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

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麼不戰,一戰必勝。

孟子在這裡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

〖解釋〗道:道義 道德;寡:少。

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和幫助;違背道義,必定會陷入孤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語法〗複句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示例〗彼以武力為後盾,我以公理為前驅。 ——蔡東藩、許廑父《**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一回

11樓:阿笨

失道寡助

【拼音】:shī dào guǎ zhù

【釋義】:道:道義;寡:少。做事違反正義的人,一定得不到別人的支援和幫助。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2樓:枸杞阿膠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解釋: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

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麼不戰,一戰必勝。

13樓:俏皮海星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下面是全文的解釋。看看多更容易理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②,七裡之郭,環③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國不以山溪之險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親戚畔11之;多助之至,天下順12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13。

標註:②〔三裡之城〕周圍三裡(那樣小)的城。③〔環〕圍。

④〔池〕護城河。⑤〔兵革〕泛指**裝備。兵,兵器。

革,甲衣(古代作戰時士兵用以保護身體的軍服)。⑥〔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

去,離開。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域,界限,這裡意思是限制。

⑧〔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⑩〔至〕極點。

11〔畔〕通「叛」。12〔順〕歸順,服從。13〔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君子,指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裡的小城,只有方圓七裡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地。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點句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事例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 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2 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3 公元前209年,秦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zhi是什麼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下 指站在正義 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道義 仁義,必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 天時 地利 人和 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道理。白話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