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2021-09-30 22:34:24 字數 5910 閱讀 6656

1樓:漫步白雲端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一)認知的起源:內外因的相互作用,同時又強調在這種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斷產生量和質的變化。

(二)認知的結構:圖式、同化、順應與平衡。

(三)認知發展的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處於這個階段的兒童僅僅是依靠感覺和動作去適應外界環境的。通過摸爬滾打的感覺和動作形式逐漸獲得了低階的行為圖式。該階段的孩子具有的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叫做客體永恆性(9~12個月),就是指兒童認為這個東西沒有真正的消失。

2、前運算階段(2~7歲);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認知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關鍵階段-前運算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首先具有的一個特點叫做萬物有靈論即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靈性的。

3、具體運算階段(7~11、12歲);

此階段孩子的特點都是與上一個階段相反的。這個階段的標誌性特徵是孩子具有了守恆性,在思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思維具有了可逆性。

4.形式運算階段(11、12~16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者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並且思維具有了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2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安昭熙anjosy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發生認識論的創始人。他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適應,即兒童的認知是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不斷從低階向高階發展。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制約學習內容的深淺,制約學習方法的選擇,對個體的學習效率產生影響,在學校教學中,各門具體學科的教學都應該研究如何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階段,並提出適當的目標。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通過適當的教育訓練來加快各個認知發展階段轉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學方法和內容恰當,系統的學校教學就能夠起到加速認知發展的作用。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理論對於教學上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一是學生認知發展階段特徵制約教學,教學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二是教學又可以作為學生認知發展的一個有效條件,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

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適應是基礎,促進是目的。教育則要適合於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即以學生認知結構為出發點,按照學生的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來組織教材、調整內容,進行教學。教學不僅要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而且應該也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當然,認知發展從前運算向具體運算的過渡,從具體運算向形式運算的過渡,不是短期的、簡單的訓練能達到的,這種訓練僅能讓學生掌握一些經驗的規則,並不能導致守恆概念的獲得與鞏固,唯有經過多種多樣的長期的訓練,對於認知的發展,才是真正有效的。同時,社會交往

皮亞傑關於認知發展的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有哪些

3樓:王王王小六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對於教育的啟示:

1、教育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有機統一。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絡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2、認識是一種辯證的過程。皮亞傑將心理學成果引進認識論之中,提出活動中介論,主客體相互作用論和認識活動中的雙向建構論,這些都揭示了認知形成的辯證運動規律,豐富原有認識論的內容,改變整個認識論的結構和體系,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

3、認識論發展方向應趨向多元化和多維度的發展。

皮亞傑藉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調節闡明認識無限發展的內在根據,突破了近代認識論僅僅研究認識結構和認識內容的共時性轉換的缺陷,把傳統認識論對認識的靜態分析拓深為動態研究,使認識發展規律獲得更加全面的闡釋。

擴充套件資料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瞭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

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援。

4、形式運算階段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4樓:淵源

( 一) 教育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 二) 教學內容應適應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

( 三) 教學活動要不斷打破學生已有的平衡狀態,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平衡狀態。

( 四) 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 五) 教學應強調活動的重要性。

( 六) 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採用因材施教法。

( 七) 教育要重視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對教育教學啟示

5樓:小小婽掓

皮亞傑把

認識的發生和發展歸結為兩個主要方面,即認識形成的心理結構和認識結構與知識發展過程中新知識形成的機制。他認為每一個智慧活動都含有一定的認知結構, 即圖式。圖式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模式。

同化是主體把客體納入自己的圖式中, 引起圖式的量的變化。順應是主體改造已有的圖式以適應新的情境, 引起圖式的質的變化。平衡, 指由同化和順應過程均衡所導致的主體結構同客體結構之間的某種相對穩定的適應狀態[1]。

同化與順應是適應環境的兩種機能。兒童遇到新事物, 在認識過程中總是試圖用原有圖式去同化, 如果成功, 就得到暫時的認識上的平衡。反之, 兒童就做出順應, 調整原有圖式或創立新圖式去接受新事物, 直至達到認識上新的平衡。

兒童心理的發展, 實際上就是從低一級水平的圖式不斷完善達到高一級水平的圖式, 從而使心理結構不斷變化、創新, 形成不同水平的發展階段。皮亞傑還把兒童認識的建構過程劃分為感知運動階段( 0~2 歲) 、前運算階段( 2~6、7 歲) 、具體運算階段( 6、7~11、12 歲) 、形式運算階段( 11、12~14、15 歲) 四個階段。認為兒童智力發展的四個階段是連續發生、緊密銜接在一起的。

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 是在新的水平上把前一階段進行改組, 並以不斷增長的程度超越前一階段。各個階段之間存在著質的差異。雖然各階段因各人的智慧程度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可能提前或推遲, 但階段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 而且人人都要經歷這樣的幾個階段。

皮亞傑是「 活動教學法」 的積極倡導者。他指出,兒童學習的真正基礎是活動。活動在兒童的智力發展 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兒童的早期尤其如此。

不僅如此, 智力的發展也隨著動作內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得以進行。活動是兒童學習的真正基礎, 是教學的真正起點, 活動應該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皮亞傑的理論和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他對現代西方教育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對於我國當前和以後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 一) 教育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皮亞傑認為, 新的知識只有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才能被吸收。因此, 教育的目標並不在於增加知識量, 而在於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吸收和同化所學的知識, 要讓他們去理解。

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應付考試, 填鴨式地向學生灌輸知識, 這將迫使學生主要依據記憶來學習。記憶而缺乏理解, 其結果只能是既不能學到知識, 也沒有促進智力的發展。 ( 二) 教學內容應適應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 皮亞傑提出了智力發展的四個階段, 認為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

他認為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 需要在前一階段發展的基礎上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發展。因此, 智力的塑造是有條件的, 它必須遵循智力發展的階段來設計課程。教學不能超越兒童的發展階段搞拔苗助長, 教學設計只有在符合思維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加速思維的發展。

兒童的學習得有準備, 教材的結構和順序要適應認知發展的先後次序, 學校課程教材的難度一定要配合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 在確定課程的難度時要經過設計和實驗並充分論證。只有瞭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 才能恰當地控制教材、選擇介紹新知識的最佳時間、決定最可能成功的呈現方式、確定合適的教學速度。簡言之, 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應依據這些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活動。

( 三) 教學活動要不斷打破學生已有的平衡狀態,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平衡狀態 皮亞傑強調認知發展是平衡不斷建構的過程, 智力正是在有機體作用於環境( 同化作用) 和環境作用於有機體( 順應作用) 兩種機能作用下, 經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不斷迴圈往復, 才從低到高不斷得以發展和豐富。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必須不斷打破學生已有的知識平衡狀態, 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平衡, 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的不斷髮展。教師的教學, 一方面要提供與學生已有經驗相關的內容,另一方面, 又要提供與已有經驗相矛盾的內容。

這樣, 既可以讓學生鞏固原有知識、經驗, 又可以打破學生原有知識平衡狀態, 讓學生產生知與不知的矛盾,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矛盾的興趣, 最終獲得新的平衡狀態。只有這樣, 學生的認知才能得到發展, 教學活動才更加有效。 ( 四) 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皮亞傑的「 圖式」 理論或其建構主義, 從本質上闡釋了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及其思維發展過程。

作為主體的學生, 在與外部環境( 或者說是教育環境) 不斷地相互作用過程中, 增進了知識和思維的發展。在這種相互作用, 學生構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是活動的主體。「 圖式」 理論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中學生是主體的思想。

今天, 我們要進行素質教育, 就是要通過教育教學的優化、科學化來對學生施加影響, 全面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必須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性。 ( 五) 教學應強調活動的重要性 皮亞傑關於「 活動」 的理論對我們當前教育, 特別是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優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皮亞傑認為, 活動是聯結主客體的橋樑和中介, 認識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活動的內化作用。也就是說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地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 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認知。只是觀察別人的活動, 包括教師的活動在內, 並不能形成新的認識結構。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活動放在第一位。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 鼓勵學生多動口、多動、多動腦。特別是在兒童的教育中, 要讓學生在活動中, 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學習。

教師應佈置情景, 提供材料、工具和裝置,讓孩子自由操作、擺弄、試驗、觀察和思考, 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答案。教育教學必須重視活動、研究活動、開展活動, 為學生構建廣闊的活動空間。同時, 社會交往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不可低 估, 通過社會交往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狀態,促進智力與道德發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採用活動教學法、合作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建構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等方法, 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 六) 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採用因材施教法 皮亞傑認為, 影響兒童心理髮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和經驗、社會經驗、平衡化。

兒童的成熟、經驗和社會交往不同, 兒童會按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興趣來學習, 這就會使有的兒童認知快些, 有些兒童慢些。因此, 教學內容和方法要考慮到這種差異性。教學要重視個別兒童的興趣, 瞭解他的認知發展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讓每個學生都在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接受教育, 按照各自的發展步調發展, 加強個別化教育。

( 七) 教育要重視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皮亞傑強調平衡是兒童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動力, 證明了認知是主體在不斷尋求平衡模式的過程中不斷髮展能動性的結果。他發現了自我調節在平衡中的作用, 指出兒童的認識活動始終離不開主體能動的調節作用。主體在自我調節的平衡化過程中實現認識結構的連續更新和螺旋上升。

皮亞傑的平衡化目標在教學中的精神實質就是促進兒童逐步建構起具有創新功能的自我調節系統, 促進其主動有效的學習。因而, 在現代教育改革中, 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 不斷完善學生認知結構的自我調節系統;必須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變化, 創設各種問題空間,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解決問題來加強對自身認知結構的監控和調節, 提高學生自我調控能力, 從而不斷的更新和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策略, 並培養學生對自己知識獲取過程的監控、調節能力, 即「 授之以漁」而不是「 授之以魚」。

【記得采納】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和維果斯基心理髮展理論的異同

一 不同點 1 學習與發展的關係 皮亞傑認為,兒童不可能有超出發展水平的學習,發展是學習的必要前提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智力發展有兩種水平,並且之間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地帶就是 最近發展區 所以他的關電視學習先於發展並促進發展。2 兒童言語的自我中心問題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言語和思維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質...

讓皮亞傑的人物評價,皮亞傑關於認知發展的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有哪些

1984年 大英百科全書 評價皮亞傑的認知活動中性質變化的構思獲得廣泛的承認,新近許專多跨文化研究對皮亞傑 屬的發現的普便適用性提供了支援。隨著時間的推移 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有效性,必將受到進一步的考查,從而促進它的深入發展。車文博認為不僅應肯定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是一種富有創新精神的心理學理論 而且...

簡述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或者影響

答 一 人格的發展是自我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各個階段心理危機的產生和危機的解決都與環境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在人格發展的問題上,不但要重視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還應特別重視學校 家庭和社會對個體的教育作用。二 人格的發展在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任務,教育必須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格發展特點,引導個體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