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登鸛雀樓》作者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021-09-30 18:46:32 字數 4956 閱讀 7855

1樓:匿名使用者

白日依山盡, ----太陽挨著山巒慢慢地沉落,

黃河入海流。 ----黃河朝著大海滔滔地奔流。

欲窮千里目, ----要想看見千里之外的風光,

更上一層樓。 ----那就得要再登上一層高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

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2樓:匿名使用者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

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3樓:小蔣蔣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唐代古詩13.《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樓: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用概括之筆,寫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兩句,是寫詩人登樓時的所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雖似作者隨口朗出,卻也自然流暢,描寫出了雄渾、蒼茫、壯闊的景象。關於這兩句詩,有人曾提出質疑,這兩句詩寫的是什麼時間的景象?

是傍晚?還是什麼時間?這的確是應該仔細推敲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集中地體現在如何理解「白日」這個詞上。如果把「白日」理解為黃昏的太陽,那就可以理解為,依山而盡的大且圓的太陽,在暮靄的襯托下,它自然格外醒目。它緊貼山邊,徐徐而下,彷彿對大地充滿了依戀。

它射出萬道霞光,其景色是非常壯麗的。但是,傍晚時候的太陽,應該是紅色的,而不是白色的。筆者認為,「白日」,寫的是中午時候的太陽。

因為那個時候的太陽,從顏色看是白色的,也是我們感覺離我們最遠的時候,也是最高的時候。這實際上,是寫太陽的高,但就是這樣高的太陽慢慢地依傍著中條山消失盡了。這一者用太陽的高來襯托山的高,二者也寫出了一個太陽動態的移動的過程。

作者在思考?但繼而進入詩人眼裡的是「落天走東海」的黃河,它浩浩蕩蕩,滔滔滾滾。這一句妙在它是想象之語,黃河此刻奔流在鸛雀樓下,距離大海還有數千裡之遙,但它肯定會日夜不息,跨山越水,傳澗飛壑,向著大海的方向前進,歸宿是容納百川的大海。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道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作者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之渙。

說到「著名詩人」,並不是說他做詩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寫詩四萬,我們也不稱其「著名」),而是說他做的詩非常「經典」,現存其六首詩當中,便有兩首頂級絕句,除了《登鸛雀樓》之外,還有那首《出塞》(又名《涼州詞》),都是婦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寥寥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渾壯美的山水圖畫。其氣象毫不亞於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筆法的「隨意」、「直白」,又能和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相比。《紅樓夢》四十八回,香菱論詩道:

「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

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我們有時習慣於另闢蹊徑、故作高深,反而把詩句弄得不倫不類、生澀怪病。我們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來時的路。唐詩的高明就在於它的自然和率真!

自宋以後,詩詞中強用生詞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糾其實質卻十分蒼白,還不如一位老農直來直去一吼一哭來得快活!

以至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納蘭詞時這樣講:「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詩貴在清新自然。「漢人」玩兒慣了文字遊戲,反而不如「滿人」的「返璞歸真」了。(當然這話有點絕對)。

而《登鸛雀樓》的高明之處,更是在於結句,不經意間引出了「登高――望遠」的哲意來。哲理詩在宋代比較流行,很多文人做詩也力求挖出哲理來,然而「相請不如偶遇」,與其刻意地「編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題目和詩人是什麼?

6樓:

這是王之渙的歷史名作:《登鸛雀樓》

全文內容:《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話翻譯: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大體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

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7樓:阿沾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

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

「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

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8樓:時光老蛤氵一

這是王之渙的歷史名作:《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大體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

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登鸛雀樓的作者是誰?登鸛雀樓作者是誰

王之渙 登鸛雀樓 是唐代詩人王之渙 一作朱斌 的詩作。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 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登鸛雀樓王之渙抒發了什麼感情,《登鸛鵲樓》唐代詩人王之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一共三首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登鸛雀樓 這個大家都知道了就不多解釋了 李益 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詩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鸛雀樓的景色並抒發了懷古之思,後半部分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

王之渙《登鸛雀樓》中,蘊含著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常用來激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登鸛雀樓 中蘊含著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的哲理的兩句是什麼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回去補補小學吧哥們,呵呵 在 登鸛雀樓 望廬山瀑布 塞下曲 這幾首詩中,常用來說明 站得高,看得遠 的詩句是 運用誇張的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