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本科和古代的狀元有何區別

2021-09-20 09:10:43 字數 6155 閱讀 3507

1樓:水晶保羅

1、現代本科是一個學歷教育,畢業以後只是代表著自己的知識水平。而古代狀元不僅代表著國家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認可,更是一個類似於今天職稱的等級;

2、現代本科即使畢業,仍要自行尋找工作和生計(在改革開放前大學畢業生也是由國家安排工作,但目前已經完全市場化)。而古代一旦考取功名,不僅本身可以定期領取國家的專門津貼,還可以由國家專門安排工作崗位,享受國家公職人員的待遇;

3、在古代由於有文化的人不多,有個功名(哪怕只是最低的秀才)都會成為眾人的焦點,甚至有權利直接參與地方行政的決斷,狀元更是屬於極其德高望重的人才;而當今的大學畢業生已經遍地開花,因此即便是博士學位擁有者,其社會地位也遠較古代的狀元為低!

4、綜上所述,古代的科舉更多是一個「學歷認證+職稱認定+國家公務員選拔+社會榮譽評定」合而為一的考試製度,而今天的社會制度更趨向於多元化,因此不能簡單等同。

2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另外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中國乃至東亞科舉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孫伏伽(一說651年的顏康成)。[1]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公家正式釋出的「金榜」之上,只會稱狀元為「一甲第一名」。

榜眼則「一甲第二名」,探花是「一甲第三名」。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2023年)狀元劉春霖,2023年來共計狀元504人(若包括遼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國(張獻忠)1人、太平天國14人,共計552人)。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卷《明朝趙秉忠殿試狀元卷》。

中國史上很多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很多都是進士出身,卻多半不是狀元。在理論上,狀元應是在殿試中考對策表現最出色的,但很多時候並非如此。宋代以後,定殿試名次的權力在皇帝手上。

但定出誰是狀元,卻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內容作準則。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外貌、本名、籍貫等等因素改變金榜的排名。清朝皇帝更習慣以試卷的書法優劣定出高下,對策的內容反而成為了其次。

(參看以名取人)

受到傳奇與**的影響,民間通常認為只要考上了狀元,就會迎娶公主成為駙馬,實際上,既是狀元又是駙馬的只有一人,就是唐朝會昌二年的狀元鄭顥。

如今,中國大陸會稱在高等學校招考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學生為高考狀元。香港亦有稱中學會考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為「九優狀元」或「十優狀元」。在臺灣也會稱公務員高等考試、普通考試或是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學科能力測驗、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中基測等測驗之榜首為狀元。

博士是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如某科系哲學博士(phd),理學博士(dsc/scd), 文學博士(dlitt),教育博士(edd)。日常生活中也只有博士學位會特別與姓氏結合被尊稱為某某博士。

而博士英文同醫生一樣是doctor。

中文「博士」一詞的由來

中國古代指專門精通某一門學問或傳授經學的官名。秦朝有諸子、詩賦等博士,漢朝有五經博士。唐朝有太學博士、太醫博士、律學博士等,都是教授官。

明清時,仍然設有此官職,只是稍有不同。明朝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說:「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中國古代指博學多才,通曉古今的人。中國古代對有某種技藝或從事某種專業的人的尊稱,猶如後世的師傅。如唐朝人稱陸羽為茶博士,後來對賣茶的夥計就稱為茶博士。

又稱賣酒的人為酒博士,磨工為磨博士。明朝黃省曾《吳風錄》上說:至今稱呼椎油作面傭夫皆為博士。

名稱差異

英國牛津大學、約克大學及索塞克斯(sus***)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及一部份歐洲地區之哲學博士簡稱為「dphil」,而非北美及英聯邦國家常用「phd」。

進士和狀元有啥區別

3樓:

進士的第一名為狀元。

封建科舉制下,鄉試第一名為解元,禮部主持的會試第一名為會元,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所取第一甲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為「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4樓:匿名使用者

進士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考上了大學一樣

落榜了就是沒考上進士

古代科舉考試和我們現代的情況不是很相同

因為古代總人口沒有現在人口那麼多

參加考試的人數也比我們現在要少得多

能夠考上進士的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

凡是能夠參加進士考試的人,都要先從本地進行考試選拔比如你得先參加本地府縣(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縣)的考試,通過後可以獲得秀才功名

然後再參加鄉試(本省省試),通過後可以獲得舉人功名就相當於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

當然這是個比喻,方便大家理解

現代是因為有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不用考試,按戶籍地區分配學校就讀古代就要經過層層考試選拔,通過鄉試者(本省省試)才有資格進京參加科舉會試

強調,要獲得朝廷的官職委任,必須得進京參加會考,殿試通過皇帝和主考官的篩選,就可以獲得進士功名(相當於高等學歷)當然不同朝代會有不同情況,但大致基本如此

狀元是從考上的進士裡擇優選取第一名,也叫進士及第(狀元)榜眼是第二名,探花第三名

在古代一般只要考上了進士,就可以委任官差,也就是朝廷命官古代還分一甲,二甲,三甲等進士分類

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重本,二本,三本等等

一甲第一名就是狀元了,二甲第一名就相當於我們第二本科批次第一名,差不多這個意思

但提醒一點,一甲名額只有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剩下來的進士就是二甲,三甲了

總之,進士排名越高,比如像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等一般委任的差事,職務起點會比較高一點

其他考上的進士按照不同甲,不同排名分別安排各種官職有些是直接編入朝廷**官職,就是在京城當官有些是分配到地方任職,有些是分配到軍營中任職一般像狀元,榜眼,探花等,沒有什麼意外情況一般會分配在京任職

5樓:絕代國王坎通納

打個簡單比喻,現在的全國高考第一名就是狀元,而考取一類大學的都是進士。

6樓:東壁野老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通俗的講,考中

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

7樓:匿名使用者

考上的都叫進士,考第一的才叫狀元,也叫進士及第

8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一定是進士,但進士不一定是狀元,因為狀元只有一個。

狀元是第一名進士的專稱。

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就像今天考大學,有一本、二本、三本,分數線不同,錄取的成績也不一樣!高分的你就上名牌。狀元呢就是名牌中的第一名!呵呵

9樓:商州民間文化

通俗的講,考中

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 都可以叫「進士」吧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狀元和我們今天的高考狀元有什麼區別呢?

10樓:蝦彈文化

一、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狀元比現在的高考狀元要難考

古代科舉考試是全國範圍性的選取,那時的試卷題目,考試規則都是統一的。而現代中國的高考雖然也是全國範圍性的考試,但是各省份的試卷並不一樣,試卷難度也不一樣,不同省份成績無法做一個系統的比較。

而且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全國第一,而現代的高考狀元只是省份第一。就範圍性而言,根部不是一個級別的。與一國的學生同時競爭,很明顯比一個省份內的學生競爭更加激烈。

二、成名度不同

古代的狀元、探花、榜眼都是考完試,確定名次之後,就可以當朝為官的,也就是說走上了官途,開始了工作,並且工作單位更是全國最好的單位。

而現代的高考僅僅只是跨出學習的第一步,高考之後才是真正的吸收知識,後面的大學、研究生、博士,都需要很長的一段路去走。可以說哪怕是考高狀元,那他所掌握的知識也只能算是基礎知識,真正的科技、技術知識才剛剛起步。

哪怕告狀狀元不上大學,直接進入社會,那工作也肯定不好找,更別談進入官途,進入國家企業單位了。古代狀元和現代高考狀元之間的能力對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無論是從所掌握的知識,還是個人能力,高考狀元在古代狀元面前就是個嬰兒般的學童。

當然由於不同時代的整體教育、科技不同,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肯定不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些也只是將他們的知識和地位放在所處的社會中進行比較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就相當於是獲得了全國第一的成績,可以直接入朝當官。

12樓:花晨月汐

本質上來說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全國第一名,不過古代要經歷跟多考試。

13樓:雨點兔兔

中國古代的狀元比現代的狀元所經歷的考試次數要多的多。

14樓:小小的

古代的狀元一個是比較難考,還有一個就是他們的知識儲備量要多得多。

15樓:洛溪歸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狀元是非常難的,和我們的高考狀元有一定的區別。

16樓:美丫檸檬布丁

我認為古代的高考狀元要比現在的高考狀元優秀的很多,因為那時候能學到知識的人很少。

17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時候的狀元應該就是全國的狀元型別的。

現在的高考狀元和古代的狀元比起來哪個更難做到點

1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隋文帝設定了科舉,然後就有了狀元、榜眼、探花,當然在古代縣、省的第一名都有不同的叫法,拿科舉制度比較完善的明清來說,明清科舉**四試,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院試第一名叫案首,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如果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叫三元及第,這樣的人很少的。從唐開始到清朝廢除科舉,能獲得如此殊榮的就15人。

科舉考試到了現代,沒有了科舉,不過卻有了高考,雖然不是同一形勢的考試,不過很多人仍然拿古代的稱呼來說高考的第一名,不過都是無差別的叫狀元,學校第一叫學校狀元,市第一叫市狀元,省第一叫省狀元,當然沒有全國第一,因為高考不是全國統一命題,所以沒有可比性。現代公****才相當於古代的科舉。不過大家還是對於高考的關注程度更高,因為科舉和高考對於古代和現代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改變命運的渠道,區別在於科舉基本上是唯一渠道,而高考不是唯一渠道,只是重要渠道。

那麼科舉狀元和省高考狀元哪個更難考呢?狀元、榜眼、探花這個要從制度不同說起,首先我們來說下我們熟悉的高考,高考雖然不是全國統一命題,但是全省的命題是統一的,而各省的教育水平、考生人數又不同,導致高考考省第一的難度程度也不同,基本上的情況就是西北由於人數少,相對容易,而東部人數多,教育水平也高,相對會難一些。拿高考大省山東來說,山東省2023年參加高考的人數是68.

6萬餘人,本科錄取率達到了36.5%。要考68.

6萬人中的第一名,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就錄取率來說,目前本科的錄取率要比科舉鄉試的錄取率高的。那我們在來看科舉,也通過一組資料來看一下,趙幹老師在《明清科舉考試錄取率的考察及啟示》一文中,曾以山東為樣本,統計了明清時期古人科舉錄取率,剛好可以跟我們高考的資料做個對比。 2023年,山東省有12900名士子參加鄉試,錄取人數是69人,錄取率只有0.

5%,即使最高時候山東的鄉試錄取率也只有7.5%,可見科舉的錄取率之低。這只是一省的對比,我們來看下全國的對比,由於全國科舉和全國高考第一名沒有可比性,我們來看一下錄取率。

2023年全國有939萬人參加高考,本科錄取人數是697萬,錄取率達到了驚人的74.30%。這是2023年以前無論是參加人數還是錄取率都是最高的。

而2023年,明朝全國有200人蔘加科舉,這也是因為明朝剛建立沒多久,參加科舉的哦人也比較少,錄取人數是120人,錄取率是60%,而到了2023年,有3000人蔘加科舉,錄取人數是350人,錄取率是11.7%,而且隨著參加科舉人數的增多,錄取率是逐年下降的,因為錄取的進士人數是固定的,最多也就350人。但是參加科舉的人數是增多的,錄取率下降也就不足為怪了。

雖然科舉的錄取率極低,但是具體到一個個別的群體就不一樣了,科舉的全國狀元是在錄取的貢士裡考出來的,而明清殿試只排座次不刷人,所以要考300人中的一名要相對容易一些。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科舉第一名要比高考第一名容易些。但是這是拋開整體看區域性,想成為這300人中的一員是非常不容易的,從整體來看,高考狀元的第一名難度要低於科舉狀元第一名的。

古代和現代的定義有什麼區別,君子古代和現代的定義有什麼區別

1840年之前是古代 1840 1949 是近代 建國後就是現代或者當代了 君子 古代和現代的定義有什麼區別?意思一樣,都是指高尚的人。1 君子在古漢語中是品行高尚,賢德的人。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讓我們所學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而要想著修養。因為一個人,只有你內心修養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

專升本和直接考上去的本科有何區別

專升本社會認可度低。專升本考試是大學專科層次學生進入本科層次階段學習的選拔考試的簡稱,是中國大陸教育體制大專層次學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試製度。專升本有兩大型別 第一類是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 詳見 統招專升本 選拔當年各省全日制普通高校 統招入學 的專科應屆畢業生。第二類是 高等教育專升本。四種途徑 包括...

古代的霾和現代的霾有什麼區別

有。中國至少在近七百年前元朝就有過霧霾。元至元六年 霧鎖大版都 都門隱於權風霾間 至元六年 1340 臘月,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 城 門隱於風霾間 風霾蔽都城數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由此可見,元代史籍中所記述大都城的這兩次 霾災 持續時間較長,能見度很低 還有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