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北京市十三陵地宮在哪,明十三陵位置在哪裡?

2021-09-16 19:10:46 字數 5905 閱讀 9195

1樓:匿名使用者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距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自永樂七年(公元2023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藏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這裡先後修建了13座金壁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2023年7月3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三陵建造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長陵和定陵。長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202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高聳的明樓,是長陵的標誌。

2樓:大田去旅行

北京明十三陵唯一能下的地宮: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3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是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了 長陵鎮已經與十三陵鎮合併了

4樓:妞妞笛

十三陵分別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現開放的有長陵、定陵、昭陵三個陵和神路。其中只有定陵開掘、開放了地下宮殿,所以你說的應該就是十三陵中的定陵,在北京市昌平區

十三陵地宮在**

5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陵都有地宮,地宮就是皇帝放棺材的地方。

十三陵中只的定陵打找了地宮,若來十三陵玩,看兩陵就夠了,一是定陵,地宮開啟的陵;二是長陵,地面建築儲存最完好的陵。

6樓:匿名使用者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距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自永樂七年(公元2023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藏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這裡先後修建了13座金壁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2023年7月3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三陵建造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長陵和定陵。長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202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高聳的明樓,是長陵的標誌。

明十三陵位置在**?

7樓:好快樂的小豬

明十三陵位置: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

名稱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8樓:蔡永電

地下宮殿——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內,距京50公里,方圓40裡。2023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區前有一漢白玉雕成的石牌坊,建於2023年,結構巨集偉,是我國現在石牌坊中最大最精緻的一座。

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後合葬的,如長陵;也有一帝二後合葬的,如定陵;還有一帝三後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並有一個有帝無後的陵—德陵。目前,十三陵開放的景點只有四處:神路、長陵、定陵和昭陵。

神路兩旁的石像生是一組大型雕刻群,始建於2023年。有獅子、獬 、象、麒麟、馬各二立二坐,石獸後有武臣、文臣、勳臣12尊。在800米距離內,共有18對面面相向石像生,氣宇軒昂。

長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規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長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構架而成,是我國古建築中罕見的珍品,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殺北京地區儲存下來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築。

定陵為中等陵墓,規模次於長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細,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

新開發的昭陵,重修於2023年。與其他陵的不同處在於它有一個進深8.1米,高6.

75米形同新月的全封閉式月牙城,俗稱啞巴院。據說建陵初期,修建的工匠、民工都要等陵建成後到此處被迫吃藥,變成啞巴,以免洩露地宮祕密。

朋友 祝你好運了

9樓:匿名使用者

北京明十三陵

自明成祖起,明代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形成一個佔地約80餘平方公里的陵墓區。這十三座陵墓共用一個神道,習稱「十三陵」。

十三陵的主體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七年至十一年(1409~2023年)所建的長陵,其他十二陵是逐漸依附於長陵而建的。陵墓的選址完成於永樂七年,經「車駕臨視」決定,並欽定山名為「天壽山」。永樂二十一年(2023年)冬死於北征韃靼途中的明成祖歸葬於長陵。

明宣宗宣德二年(2023年),長陵工程全部完工。以後又經過百餘年的增建,形成了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神道。其間有宣德十年(2023年)置的碑亭和石象生,嘉靖十九年(2023年)建的石牌坊。

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萬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親自經營三十多年的壽陵,所以規制恢巨集豪華,其他九座陵墓——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後才動工興建,修建時間不過半年,比之長陵、永陵、定陵的規模相差甚遠。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數萬,耗銀一二百萬兩。

至於崇禎帝,因是亡國之君,沒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所以規制卑隘,極為簡率。

十三陵的形制基本上都是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冢區。祭享區前有正門「裬恩門」,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門,中為陵殿,稱「裬恩殿」,殿前左右分列東西配殿和焚帛爐。裬恩門前左右分列神廚、神庫、宰牲亭等建築。

墓冢區在內紅門以內,其佈局為圓形、長圓形或長方形的墳丘,周圍有城牆環繞,稱為「寶山城」或「寶城」,寶城前設方城明樓,有甬道可通前後。有些陵仿孝陵之制在寶山與方城明樓之間設有小院,稱為「啞巴院」,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螢幕障(應是地下寢宮的屏障)。方城明樓之前多設有五供石桌及二柱門。

二者都是南京孝陵之所未有,是從明長陵開始設定的,目的在於增加地下寢宮前的屏障層次,這是北京明陵佈局上的新發展。

在每座陵墓的陵門前都有一座碑亭,亭內立碑,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但從明仁宗為其父朱棣寫了一篇三千五百多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各陵都成了無字碑。

在上述主體建築之外,各陵都設有相應的附屬機構,包括祭陵時參祀人員用的朝房、守陵太監用的神宮監、貯存祭器樂器用的祠祭署、飼養馬匹的神馬房、駐守軍隊的衛所、陵戶所居的村落等。陵戶都由昌平遷來,承擔陵園林木、果樹管理及各項雜務。環繞這片廣闊的陵區外圍,還有長約40餘公里的外陵牆沿山勢蜿蜒。

此牆的正門就是大紅門,沿牆另有關口十處,設有敵樓,駐兵把守。

十三陵的神道佈置和南京孝陵基本相同,而稍有增益。神道最前方是五間十一樓的石牌坊,這是南京孝陵所沒有的。此坊面闊約29米,高約14米,是全國最大的一座石坊。

石牌坊內是大紅門,門內約600米即是碑亭,內立碑,刻明仁宗所撰「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碑亭四隅各立漢白玉華表一座,也是比南京孝陵碑亭增益的設施。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

碑亭以北是石柱一對,再北石象生十二對,依次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臥立各一對,再次為武臣、文臣、勳臣各四尊,其間比南京孝陵多勳臣四尊。石象生之北是櫺星門(亦稱龍鳳門)。

過櫺星門後約5公里,越過二座五孔橋和一座七孔橋後才到達長陵陵門。整個神道長度約為南京孝陵的五倍,規制依舊而氣勢巨集偉多了。

陵殿 陵殿是舉行祭禮的場所。嘉靖十七年(2023年)改稱裬恩殿。各陵裬恩殿規制以長陵為最大,重簷九間,左右配殿各十五間;永陵次之,重簷七間,配殿各九間;其他陵五間,配殿五間。

長陵殿柱全用巨大楠木,至今殿宇完好,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明代木構建築。

方城明樓

方城明樓是明代陵墓的創造,也是陵區的重要標誌建築之一。它的雛形是鳳陽皇陵內陵城四面的城樓,到了南京孝陵,明樓只剩下正面一座,內陵城改為寶山城。此時明樓仍為木構,平面仍長方形,而樓下門洞已由三孔改為一孔。

再到北京十三陵時,明樓平面已成方形,並採用磚石結構,甚至斗拱、樑枋都是石制(如永陵、定陵)。明樓之內增加了一通皇帝廟諡碑。此時的明樓已成了一座碑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定陵的明樓取消了樓下的通道,已完全不同於城樓的概念。但其位置緊靠墓前,樓下有「靈寢門」,有的還在墓前啞巴院內設定琉璃照壁,種種跡象表明,明樓仍是作為地下寢宮的神靈出入口來處理的。

地宮 十三陵地下寢宮至今只發掘了一處,即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定陵地宮的主體是由三個分別代表「正殿」和東西「配殿」墓室組成的「院落」。在這個庭院前還有兩個庭院作為前導。

各墓室都用石拱券築成,總進深約90米。

十三陵在**

10樓:薪薪櫫

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南麓,區域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明朝遷都北京後,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稱十三陵。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

明十三陵中,從永樂七年(2023年)營建的長陵,到清順治初年營建的思陵,時間跨度長達二百餘年。建造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長陵和定陵。此間共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一名貴妃和數十名殉葬宮人。

陵區內還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監墓一座和行宮、苑囿、石牌坊、大宮門 、碑樓、神道等附屬建築。

長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 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整個陵園由三道大院和兩組建築組成,主要建築有陵門、神廚、神庫、稜恩門、稜恩殿、櫺星門、寶城、明樓、地宮等。稜恩殿最為壯觀,佔地 1956 平方米,全殿由 60 根金絲楠木巨柱支承,黃瓦紅牆,垂簷廡殿頂,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之一。

明樓匾額上寫有「長陵」二字,碑上刻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樣。高聳的明樓,是長陵的標誌。

獻陵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陵墓,建於公元2023年。仁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不足九個月。獻陵分為前後兩組建築,前部分建陵門,稜恩殿自成一院落,後一院落則由三座門起始,由二柱門、石供案、明樓、寶城等組成。

昭陵,明昭陵建於2023年(嘉靖十七年),是嘉靖帝為其父選的陵址,因朝中大臣維護封建機制,極力反對,即中斷工程棄而不用。嘉靖三子穆宗皇帝因突然崩逝未來得及營造陵墓,遣官選址天壽山陵區,經反覆審視,決定依舊址建陵。

明昭陵建築規制有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平面佈局嚴謹,施工精細,依山勢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清乾隆年間封地面積有過拆大改小的修繕,距今已有200餘年,原有建築業已殘破不整。2023年經國家文物部門批准,依明代遺存基地,按照明代建築風格進行了全面復原性修建。

於2023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陵殿內陳列有祭陵的祭品及一帝三後的生平介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築最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陵寢建築。

石牌坊建於明嘉靖十九年(2023年),為五門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石築成,寬28.86米,高14米,6根石柱是整塊石料製成,坐落在雕有云龍花紋的石基上,石柱頂端各雕一小臥獸,頂部額枋上有11座帶簷的小石樓。整個牌坊勻稱大方,雕工精細,是明代石坊中的佳作,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座古石坊。

大宮門是十三陵的正門,左右各有龍、虎二山把門。門右側立有「下馬碑」,從前不論帝后、大臣等,到此必須下馬步行進入陵區,以體現皇祖們的崇高與尊嚴。

碑樓, 進大宮門不遠處,即可見一雙重簷、四面開門的碑亭,內有一塊 「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 」,高3丈,碑名為明仁宗讚美其父成祖朱棣一生功跡的頌文。背面刻有清乾隆帝的巡陵詩。

神道位於長陵前,長達七公里,原是通向長陵的一條大道,後為各陵所共有,也稱陵道。石牌坊是神道的起點,往北依次是大宮門、碑樓、龍鳳門,這組建築的兩側是以巨石雕琢的24座石獸和12座石人(即石像生),為神道增添了幾分威嚴的氣氛。

明十三陵好玩嗎北京明十三陵好玩嗎,北京明十三陵景點

我本人比較喜歡考古,歷史,古建築 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本人非常喜歡十三陵這種地方。說是十三陵,但事實上去定陵 萬曆皇帝 和長陵 永樂皇帝 的比較多,定陵是去看地下的地宮,長陵是去看地上的建築,長陵的地上宮殿都是用金絲楠木建成的。那裡展覽了很多珍寶,全是從定陵地宮出土的,帝后冠 白玉碗 都是國寶級文物,...

想知道北京市工傷傷殘鑑定中心在哪

根據你所在的單位所處的地區,找該地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處,一般都是指定的。比如你在海淀,你就要去海淀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處,先對工傷進行認定,然後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對你的傷情進行鑑定,作出相應傷殘等級。a.北京市勞動鑑定中心 010 68317787西直門外南路2號 b.北京市東城區勞動鑑定...

想知道北京市四惠路上民生銀行在哪

經過查詢最近的是 北京市朝陽區西大望路19號院1號樓a座民生銀行 中國民生銀行 大望橋邊 soho b座西北中國民生銀行 國貿支行 北京市建國路128號318 招商局大廈後面 這兩個應該是離四惠最近的2個民生銀行了 希望有所幫助 關於民生銀行營業網點和自助裝置的地理分佈 公私業務營業時間 聯絡 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