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2021-08-22 06:36:37 字數 3283 閱讀 7534

1樓:匿名使用者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2樓:天神亂漫若葉

第一計 瞞天過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原典】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註釋】

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削弱戰力。

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其思想籠罩著大千宇宙、細末塵埃,並影響到意識形態的一切領域。陰陽學說是把宇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

陰、陽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現過,但作為陰氣、陽氣的陰陽學說,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國人老子所倡導,並非《易經》提出。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說祕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裡,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

③太陽,太陰:太,極,極大。此句指非常公開的事物裡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計謀。

【釋義】

防備得周全時,更容易麻痺大意;習以為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祕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裡,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祕的潛藏狀態。

【淺解】

所謂瞞天過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祕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如:

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

其眾復散,後以為常,不復裝置,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探源】

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 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

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 民來到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

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 宴飲甚樂。

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 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

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 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 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

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

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

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講蘇省鎮江市一帶)。

原文:陰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白話文:如果以為已經防範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痺大意,鬆懈輕敵;經常見到的事物,看慣了,便不會產生懷疑。豈不知,陰謀詭計往往隱藏在明擺著的事物中,並不與公開的形式相矛盾。

有時候,所謂「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著不可告人的機密。

瞞天過海可以這樣來解釋:當防備十分周密的時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時看慣的.往往就不再懷疑了.把祕密詭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事物裡.

瞞天過海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在戰爭中,它是一個利用人們存在常見不疑的心理狀態,進行戰役偽裝.隱蔽軍隊集結和發起進攻企圖,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計謀.

出其可制勝

典故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乘機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陳朝危在旦夕。

當時,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鬥志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已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想一舉攻滅陳朝。

可是,隔著一條滔滔長江,如何進攻才能萬無一失?老臣高穎悄悄向他獻了一條妙計。

隋文帝依著高穎的計策,一聲令下,幾路大軍浩浩蕩蕩一齊進攻,首先切斷了長江上游與中下游軍的聯絡,使他們不能相互照應。

與此同時,隋朝大將賀若弼帥大隊人馬向陳朝國都健康進軍。兵馬來到長江北岸駐紮下來。只見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人喊馬嘶,一派戰前景象。

江南陳朝將領見這陣勢,以為隋軍即將渡江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人馬,抖擻精神,準備與隋軍決一死戰。

誰知劍拔弩張地等了幾天,隋軍不但沒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舊小船。陳朝將士以為隋軍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輕易進攻,上上下下都鬆了口氣。

可是不久,隋軍又集結江北,安營紮寨。**慌忙再度備戰。這樣反覆折騰了幾次,弄得**人困馬乏,加上糧食又被隋軍間諜燒燬**更是人心惶惶,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隋軍突然發起總攻。浩浩長江之上,萬船齊發,金鼓震天,****還有還擊之力?連陳後主也乖乖地當了俘虜。

隋文帝笑逐顏開,重獎有功將士。他誇讚高穎道:「好一個瞞天過海之計!若不是如此麻痺敵軍,我們怎會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取勝?姜,到底還是老的辣嘛!」

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施展瞞天過海之計,出奇不意取勝的戰例不勝列舉.在商戰中,巧用此計獲勝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為其味精銷路不暢而苦惱.一天,他突發奇想,將味精瓶蓋上用來倒味精的孔,有直徑1毫米,加大到1.5毫米.使用者不知道,用時一倒就多了.消費多了,銷量自然也大了.這個商人用的是什麼計謀?就是瞞天過海的計謀.他利用人們經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進了消費.

當然,用這種辦法**是不符合經商道德的.但是作為一種計謀,我們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時要提高警惕.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第一計是什麼,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第一計為瞞天過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原文 備周則意怠 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譯文 防備得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鬆懈大意 經常見到的人和事,往往不會引起懷疑。把祕密隱藏在公開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對...

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是什麼,三十六計中第20計是什麼

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是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進攻兵力集中 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採取迂迴戰術...

三十六計中計中計是指哪一計,三十六計計中計,具體指的是哪一計?或者還有其他什麼玄機

計中計就是第35計連環計。曹操準備打江東,但苦於士兵不習慣坐船。龐統已經知道最近會有東南風 不知道從那裡得知的 為了讓曹操的行動失敗,同時配合周瑜的火攻,就向曹操建議把所有戰船用鐵索連線起來,使船的穩度增大。曹操很高興,就採納了龐統的建議,並把這些船稱為 連環戰船 結果,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船遭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