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陽」的來歷,百家姓中「陽」的來歷?

2021-08-16 14:25:05 字數 5784 閱讀 8625

1樓:**雞取

姓氏「陽」的來歷:

1、源於姬姓

出自源於東周時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在周景王姬貴執政時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將自己的小兒子姬樊封在陽邑(今河南濟源),史稱其為「陽樊」。

2、源於鮮卑族

出自代北鮮卑莫胡盧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莫胡盧氏,代人,(魏)孝文改為陽氏。

」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帶)鮮卑族人入主中原後,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順利平定地方叛亂後。

3、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太傅陽處父,屬於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太傅叫處父,以擅長使用「虛餌之計」聞名天下,並導演了晉國「三易中軍」的歷史事件。

陽姓的人口分佈:

山東省的泰安市泰山區、新泰市,雲南省文山州壯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陽朔區、臨桂區、靈川縣,甘肅省的東鄉市、隴西縣,河北省的玉田縣,湖南省的道縣、醴陵縣、攸縣,四川省的廣元市朝天區、南充市營山縣、南充市西充縣。

瀘州市瀘縣立石鎮、毗盧鎮、巴中市平昌縣、自貢市、宜賓高縣,廣漢市,涼山州會東縣,貴州省的威寧市,重慶市的梁平縣,湖北省的廣水市,江西省贛州市,江西省南康市,江西省上猶縣,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廣東省南雄市黃坑鎮,深圳市福田區,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陽氏族人分佈。

以上內容參考:

2樓:匿名使用者

陽姓 一、姓氏源流

陽(yáng 陽)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源於東周,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代有附庸方國、陽國(在今山東省青州市東南),其地與齊國接壤。東周惠王時,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姓。

2、出自姬姓,源於東周,以封邑名為氏。據《廣韻》載,東周時,周景王姬貴封其少子樊於陽邑(今河南省濟源縣),世稱陽樊。後為避周亂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為陽姓一支。

3、出自代北莫胡盧氏三字姓所改。據《通志·氏族略》載:「莫胡盧氏,代人,(魏)孝文改為陽氏。」

得姓始祖:陽樊。陽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後的周景王時,景王姬貴將自己的小兒子樊封在陽邑(今河南省濟源東南),世稱陽樊。

周景王少子的後裔因為躲避內亂來到燕國,並以原來封邑名中的陽字作為家族姓氏,遂成陽姓。陽氏後人多奉陽樊為陽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陽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約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間,陽國被鄰國齊國吞併,陽國滅亡後,陽國的子孫,為陽姓是周景王的後代。陽國原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所在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了懷念故國,就以故國為姓而姓了陽。

另外,關於陽氏的源流,《姓考》一書曾經指出,陽是古國的名稱,周惠王時,齊國人過侵略遷入陽國,陽國亡,子孫就以國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則說,陽國與齊國鄰近,閔二年,齊人入侵,陽國子孫就以國為氏。此外,《廣韻》上說,周景王封小兒子陽樊於陽,他的後裔為了避周時之亂,遷到燕國,以故國命姓 氏,望族出於玉田。

也就是說,陽氏子孫的發祥之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部。陽姓是周景王的後代。陽國原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所在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方。

大約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間,陽國被鄰國齊國吞併,陽國滅亡後,陽國的子孫,為了懷念故國,就以故國為姓而姓了陽。另外,關於陽氏的源流,《姓考》一書曾經指出,陽是古國的名稱,周惠王時,齊國人過侵略遷入陽國,陽國亡,子孫就以國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則說,陽國與齊國鄰近,閔二年,齊人入侵,陽國子孫就以國為氏。

此外,《廣韻》上說,周景王封小兒子陽樊於陽,他的後裔為了避周時之亂,遷到燕國,以故國命姓氏,望族出於玉田。也就是說,陽氏子孫的發祥之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部。

三、歷史名人

陽 貨:名虎,字貨,是春秋時魯國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這時陽貨又掌握著季氏的家政。

季平子死後,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後來他與公山弗擾共**害季桓子,失敗後逃往晉國。

陽 尼:字景文,北魏無終人,少好學,博通群籍,徵拜祕書著作郎。尼一生著書數千卷,所造《字釋》數十篇,未就而卒。

陽 介:陽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請冀州默曹參軍,早卒。尼從子鳴鵠、季智,前後為幽州司馬。尼從子荊,有吏能,任范陽太守.尼從子延興,任函州敕史。

陽 藻:避尼從孫,字景德,粗通經史,歷官寧遠將軍、領統軍,外御內撫,甚得局邊之稱。尼從孫詮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參軍。尼從孫璠,任通直散騎常侍。

陽 城:字亢宗,唐代陝州夏縣(今山西省夏縣)人。唐德宗時,他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縣)刺史。

當時道州一帶多矮人,身高不過3尺,歷來的地方官把這些矮人作為特產土貢獻於朝廷,專供朝廷取樂玩耍。陽城上任後,看到這種不人道的行為甚為憤怒,他上疏陳述了歷年因貢矮奴給道州人民帶來的無盡苦難,要求皇帝免除這項陋規。唐德宗看後遂同意停止當地土貢。

道州百姓聽到這一訊息無不感恩戴德。後來,民間便把陽城奉為福星,將他塑造成為天官模樣,一身朝官裝束,一派和顏,充滿了福運和財氣,這也表達了人民對陽城的崇敬之情。現在,陽城的故鄉夏縣廟前鎮還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陽公廟。

陽乘慶:陽尼從孫,官至太學博士,繼承祖父遺志,撰《字統》二十卷,行於世。尼從孫固,字敬安,歷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軍將軍。

固為人剛直雅正,居官清潔,家無餘財,終沒之日,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

陽休之:陽尼重從孫,字子烈。東魏武定年間,官至黃門朗。

北齊天統年間,官拜吏部尚書。北周武帝年間,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誌》。

尼重從孫弼,字世輔,長於吏事,本州別駕加輕車將軍。尼重從孫伯慶,汝南太守。

陽處父:春秋時代晉文公、襄公時人,雖然不算多麼顯赫的人物,但是卻主導了一次震驚當時的人事異動,即所謂「易中軍」並涉入所謂的「三易中軍帥」的權力鬥爭的漩渦,最後身死名裂。陽處父的身分及權力,功勞等各方面**所謂「易中軍」及「三易中軍帥」的相關問題,認為陽處父只是檯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後的操縱者,其實是晉襄公。

陽處父的失敗,即是晉襄公的失敗。對陽處父的評價,包括所謂的「仲尼曰」及《禮記·檀弓篇》的記載,以二者之時代背景及個人立場之故,皆未能肯定陽子行事,實有失公允。以為陽子忠貞,可比荀息。

叔向忠於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猶願效法陽子,亦所謂推己及人也。

陽孝本:宋代大學者,學問深而博,品德高貴,隱居在山中讀書講學,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當時的學問人都敬重他,蘇東坡也佩服他。後來還是被朝廷請去給太子講學。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陽都縣:漢代縣名,隸徐州琅琊郡,漢滅即廢。其故城遺址在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鄉之東的黃疃村一帶。

2、堂號

陽姓的主要堂號有:「啟胤堂」等。

百家姓中「陽」的來歷?

3樓:匿名使用者

陽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16134姓

一、姓氏源流

陽(yáng 陽)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源於東周,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代有附庸方國、陽國(在今山東省青州市東南),其地與齊國接壤。東周惠王時,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姓。

2、出自姬姓,源於東周,以封邑名為氏。據《廣韻》載,東周時,周景王姬貴封其少子樊於陽邑(今河南省濟源縣),世稱陽樊。後為避周亂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為陽姓一支。

3、出自代北莫胡盧氏三字姓所改。據《通志·氏族略》載:「莫胡盧氏,代人,(魏)孝文改為陽氏。」

得姓始祖:陽樊。陽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後的周景王時,景王姬貴將自己的小兒子樊封在陽邑(今河南省濟源東南),世稱陽樊。

周景王少子的後裔因為躲避內亂來到燕國,並以原來封邑名中的陽字作為家族姓氏,遂成陽姓。陽氏後人多奉陽樊為陽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陽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約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間,陽國被鄰國齊國吞併,陽國滅亡後,陽國的子孫,為陽姓是周景王的後代。陽國原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所在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了懷念故國,就以故國為姓而姓了陽。

另外,關於陽氏的源流,《姓考》一書曾經指出,陽是古國的名稱,周惠王時,齊國人過侵略遷入陽國,陽國亡,子孫就以國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則說,陽國與齊國鄰近,閔二年,齊人入侵,陽國子孫就以國為氏。此外,《廣韻》上說,周景王封小兒子陽樊於陽,他的後裔為了避周時之亂,遷到燕國,以故國命姓 氏,望族出於玉田。

也就是說,陽氏子孫的發祥之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部。陽姓是周景王的後代。陽國原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所在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方。

大約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間,陽國被鄰國齊國吞併,陽國滅亡後,陽國的子孫,為了懷念故國,就以故國為姓而姓了陽。另外,關於陽氏的源流,《姓考》一書曾經指出,陽是古國的名稱,周惠王時,齊國人過侵略遷入陽國,陽國亡,子孫就以國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則說,陽國與齊國鄰近,閔二年,齊人入侵,陽國子孫就以國為氏。

此外,《廣韻》上說,周景王封小兒子陽樊於陽,他的後裔為了避周時之亂,遷到燕國,以故國命姓氏,望族出於玉田。也就是說,陽氏子孫的發祥之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部。

三、歷史名人

陽 貨:名虎,字貨,是春秋時魯國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這時陽貨又掌握著季氏的家政。

季平子死後,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後來他與公山弗擾共**害季桓子,失敗後逃往晉國。

陽 尼:字景文,北魏無終人,少好學,博通群籍,徵拜祕書著作郎。尼一生著書數千卷,所造《字釋》數十篇,未就而卒。

陽 介:陽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請冀州默曹參軍,早卒。尼從子鳴鵠、季智,前後為幽州司馬。尼從子荊,有吏能,任范陽太守.尼從子延興,任函州敕史。

陽 藻:避尼從孫,字景德,粗通經史,歷官寧遠將軍、領統軍,外御內撫,甚得局邊之稱。尼從孫詮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參軍。尼從孫璠,任通直散騎常侍。

陽 城:字亢宗,唐代陝州夏縣(今山西省夏縣)人。唐德宗時,他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縣)刺史。

當時道州一帶多矮人,身高不過3尺,歷來的地方官把這些矮人作為特產土貢獻於朝廷,專供朝廷取樂玩耍。陽城上任後,看到這種不人道的行為甚為憤怒,他上疏陳述了歷年因貢矮奴給道州人民帶來的無盡苦難,要求皇帝免除這項陋規。唐德宗看後遂同意停止當地土貢。

道州百姓聽到這一訊息無不感恩戴德。後來,民間便把陽城奉為福星,將他塑造成為天官模樣,一身朝官裝束,一派和顏,充滿了福運和財氣,這也表達了人民對陽城的崇敬之情。現在,陽城的故鄉夏縣廟前鎮還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陽公廟。

陽乘慶:陽尼從孫,官至太學博士,繼承祖父遺志,撰《字統》二十卷,行於世。尼從孫固,字敬安,歷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軍將軍。

固為人剛直雅正,居官清潔,家無餘財,終沒之日,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

陽休之:陽尼重從孫,字子烈。東魏武定年間,官至黃門朗。

北齊天統年間,官拜吏部尚書。北周武帝年間,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誌》。

尼重從孫弼,字世輔,長於吏事,本州別駕加輕車將軍。尼重從孫伯慶,汝南太守。

陽處父:春秋時代晉文公、襄公時人,雖然不算多麼顯赫的人物,但是卻主導了一次震驚當時的人事異動,即所謂「易中軍」並涉入所謂的「三易中軍帥」的權力鬥爭的漩渦,最後身死名裂。陽處父的身分及權力,功勞等各方面**所謂「易中軍」及「三易中軍帥」的相關問題,認為陽處父只是檯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後的操縱者,其實是晉襄公。

陽處父的失敗,即是晉襄公的失敗。對陽處父的評價,包括所謂的「仲尼曰」及《禮記·檀弓篇》的記載,以二者之時代背景及個人立場之故,皆未能肯定陽子行事,實有失公允。以為陽子忠貞,可比荀息。

叔向忠於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猶願效法陽子,亦所謂推己及人也。

陽孝本:宋代大學者,學問深而博,品德高貴,隱居在山中讀書講學,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當時的學問人都敬重他,蘇東坡也佩服他。後來還是被朝廷請去給太子講學。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陽都縣:漢代縣名,隸徐州琅琊郡,漢滅即廢。其故城遺址在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鄉之東的黃疃村一帶。

2、堂號

陽姓的主要堂號有:「啟胤堂」等。

百家姓對聯姓氏對聯 姚姓對聯及姚姓來歷

上聯 靈蛇不慕龍高貴 下聯 綵鳳偏羨雞平凡。橫批 雞年大吉。我創作的這副對聯的含義是 用極其平凡的雞的生活,比喻為老百姓的平凡生活。他們並不羨慕龍的高貴,倒是高貴的鳳凰,來羨慕平凡的雞。對聯用平凡的語言,表達了老百姓對太平盛.你這個問題太大了,因為民俗對聯範圍太大。祖祠民俗傳統對聯大全結婚對聯集錦大...

楊姓的起源,百家姓楊姓的來歷

1 源自姬姓,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2 源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3 源於改姓而來 主要由同源 避難 避仇 收養 過繼 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楊姓在宋版 百家姓 位列第16位,楊伯僑為得姓始祖,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伯僑於楊,...

百家姓中有姓陽的嗎,百家姓裡有沒有姓陽的

有。陽姓起源 1 源於姬姓 出自源於東周時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在周景王姬貴執政時期 公元前544 前521年在位 將自己的小兒子姬樊封在陽邑 今河南濟源 史稱其為 陽樊 2 源於鮮卑族 出自代北鮮卑莫胡盧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 通志 氏族略 記載 莫胡盧氏,代人,魏 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