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北斗衛星的鄭和是怎麼做到下西洋不迷路的

2021-08-05 23:46:02 字數 1582 閱讀 4865

1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揚帆遠航的代表性人物,比起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比歐洲整整早了一百多年,所以這又不得不感慨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單這一項來說明成祖朱棣的眼光絕對不比他老子朱元璋差。

可是在海上航行不同於陸路,那個時期遠洋航海技術還未成熟,海面上根本沒有多少船隻,根本沒有問路一說,更何況當時的各國還沒有海上領土這個概念,所以很難想像鄭和當年七下西洋是如何做到不迷路的,畢竟來回要14次,可以說是個大工程:

鄭和靠著近岸航行

如果我們去觀察鄭和的航海路線圖,會發現寶船幾乎都貼著岸邊航行,也就是俗稱的「近岸航行」。

而鄭和就是依靠著陸地上的地形和海圖結合實際來進行航行的,因為在海圖上會給你清晰的標誌出這個地方的地形地形,並告訴你沿著什麼方向航行多久會遇見一個什麼樣的標誌物,可以用來估算大約位置。

而這也是鄭和揚帆遠航的不容易迷路的一個方法之一,畢竟靠著近岸航行一來可以隨時做到上岸保證物資等方面,二來這些標誌性建築也可以保證自己在遠航的過程中不會迷路。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揚大明的國威以及對外增加**,但並不是送死,所以脫離近岸航行這種方法對於寶船隊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

靠著天文航線

經常看電視的朋友們是否經常看到電視劇之中宮廷有類似占卜師的職位,他們平時的工作每天就是記錄記錄星象,然後根據記錄的星象推斷出將要發生的大事等等。

這似乎看起來很「玄學」,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因為現在我們的確要很多東西無法用科學來解釋,就比如關於天文方面的,現在的我們最多是興趣愛好來感受宇宙的浩淼。

但是古人可沒有這麼多的興趣愛好,那個時候他們觀測天文除了研究命裡之外更主要的也有識路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古籍之中都有這些記載:

《淮南子》: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西漢)

《佛國記》:

「大海瀰漫無邊,不知東西, 唯望日月星辰而進。」(東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也是古代航海技術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當時很多的船隊都是靠著夜觀星象來辨識船隊的前進方向。

當然這種方式也是具有侷限性的,一個是定位精度不高,只能作為參考,另外一個也是特別尷尬的,那就是如果碰上陰天你又如何前進呢?

指南針的妙用我們不知道?

要說起鄭和下西洋最大的功臣不得不提到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我們知道在古時候指南針是可以唯一能夠辨識方向的工具:

在明代時期指南針已經成為了比較常見的導航工具了,以當時的技術雖然還有改善空間,不過對當時的航海事業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現今隨著「北斗導航」系統的全面組網,中國的衛星導航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不過也正是前人的摸索伴隨著我們前進,隨著人類的進步,科學技術也是一日千里。

2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靠著近岸航行,一來可以隨時做到上岸保證物資等方面,二來這些標誌性建築也可以保證自己在遠航的過程中不會迷路。

3樓:sugar魚

鄭和用的是近岸航行的辦法,依靠著陸地上的地形和海圖結合實際來進行航行的,可以用來估算大約位置。

4樓:阿童木的啊

雖然當時沒有北斗衛星,但是在明朝時,羅盤已經被用於航海等領域了,因此藉助羅盤,鄭和可以知道方向,但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能下西洋,也是很優秀的航海家。

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始終記著一點 吃虧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當自己,要當成別人,想著別人在吃虧就可以了。很有效的 你能想到要邊的心胸開闊已經是很不錯了 哦。那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送給你最討厭的人 你要多多陶冶自己的情操啊,站在山頂看遠方,深深呼吸,感受人生渺小 每天早上和老人們晨練,聽他們說笑,感受人生苦短 找尋別人吵架的原因...

動畫是怎麼做到連續的

將一個動作分成好幾十張 然後連續的放就成了一個動作 動畫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t 和以前放電影一樣,視覺殘留.快速切換畫面,然後肉眼反應不過來,感覺就像在動,我記得幀頻30就已經讓人感覺流暢了 css3 實現動畫效果,怎樣使他無限迴圈動下去?主要需要使用 webkit animation如 w...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是怎麼解決語言問題的

古代的時候也是有翻譯官的呀,就是為了到別的國家能夠順利交流,成立了專門的學府教一些別國語言。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和西洋就有 往來,所以很容易能找到翻譯的。再者,西洋國家主要是伊斯蘭國家,阿拉伯語可通用,鄭和本身就是穆斯林懂阿拉伯語的。明朝找幾個翻譯還是不存在問題,再不濟絲綢古道,茶馬古道上 雙語 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