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作業本第七課和第8課答案

2021-07-24 14:50:59 字數 5715 閱讀 3829

1樓:匿名使用者

8課答案

1.關於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

本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於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彷徨。

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者則已找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經全身心地投入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之中。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為面前的困難嚇倒,有困難,但更有希望;與困難作鬥爭,趣味無窮。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2.關於比喻的運用。

這篇文章通篇使用比喻,增強了說理的透闢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蘊、文字的含義同時豐富了起來。本文的比喻處處可見,用長江大河比民族生命程序;用揚子江黃河比中華民族歷史程序;用「浩浩蕩蕩」比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展;用「曲折迴環」「崎嶇險阻」比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比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鬥爭;用「濁流滾滾,一瀉萬里」比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讀者看到,作者在說理,在鼓動民眾;又在抒情,抒發作者內心的豪情壯志。

比喻的運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語言具有多重的含義,如「道路」「境界」「旅途」「徵人」「崎嶇險阻」等,既有本義,也有比喻義、引申義,意味雋永,值得反覆品味。

3.這篇文章第

二、三兩段都說到兩種境界,語意的重點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語意的重點又有什麼不同?

第二段語意的重點是逼狹險峻的境界,第三段語意重點是崎嶇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語意的重點推進了一步。第二段說兩種境界,第三段則說兩種境界有兩種樂趣,走到崎嶇的境界,置身奇絕壯絕的境界,有冒險的奇趣美趣。

71.帆在遠方尋求什麼,把什麼遺棄在故鄉?

2."波濤在洶湧—寒風在呼嘯,桅杆弓起勒腰在軋軋作響...."展現了怎樣的畫面?

3.詩歌中「故鄉」.「作響」後面的省略了什麼?有什麼表達作用?

4聯絡全詩及相關背景,說說「帆」的象徵意義。

1.尋求自由,追逐理想;把懦弱和平庸遺棄在故鄉。

2.展現了,在淡藍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遊弋。它閃著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

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著極大的折磨。它在遙遠的異地漂泊,波濤洶湧,夾雜著呼嘯的海風。它們要打翻這精靈,要讓這孤獨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擊中。

而帆,在狂風驟雨中頑強前行,向著理想和光明,與風暴鬥爭的情形..

3."故鄉"後省略了在故鄉停泊時的場景;"作響"後省略了與風暴搏鬥的具體畫面.

4.帆就是詩人的化身,詩人那孤獨、反叛的靈魂象徵,那對自由的嚮往也象徵詩人對自由的嚮往,同時也象徵著詩人那一代貴族革命家對自由的嚮往。詩在描畫風景,進而說明發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

那惡劣的社會環境在詩中對大海糟糕場景的描寫中得到了貼切的表現;那進取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也在詩的敘述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2樓:周

1. c

2. 〈1〉細心 耐心 〈2〉 分心 專心

3. 〈1〉學習中:語言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橋樑 〈2〉生活中:語言是一把開啟彼此心靈的鑰匙。

4. 從文中看出:「我」是個調皮、貪玩、不愛學習、幼稚但有自制力的孩子。

5. 不能。因為那時總是戰亂,總髮生事情,沒了「又」字,就覺得是第一次的戰爭,與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不符。

6. 天氣是那麼令人煩躁不安,陽光不那麼強烈,像失去了熱情。畫眉在樹林裡不安地鳴叫著;可惡的普魯士兵正在為奪取他人東西而操練著。

7. 柏林的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從明天起只許教德語,所有法語教師一率換成德語教師。

8. 突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及柏林人們的悽慘。作用是渲染氣氛。為下面情節的發展作鋪墊。

9. 一種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仇恨,一種不屈服與敵人的堅強心理,給了上校生命力。

10. 第一句畫線句:看出上校的愛國心十分強烈,為祖國的勝利感到自豪。

畫線句第二句:寫出上校痛恨敵人,要保衛國家的焦急和勇敢之情。畫線句第三句:

看出上校因為國家安危用盡最後力量呼籲同胞保衛國家的心。

11. 法軍終於勝利了,柏林勝利了,巴黎人民再也不需要鞠躬於普魯士兵的腳下,不用生活在被普魯士兵圍困攻陷的苦難之中了,終於可以逃離水生火熱的生活,能夠安居樂業了。相信祖國會越來越昌盛的。

1 疊 瀉 峻 橫

2 a c

3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怎麼不正如旅行一樣呢?

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覺到這種壯美的趣味。

4【這個自己寫】

5 含義是民族的程序,有時流到寬闊的境界,有時流到逼狹的境界。

6平穩期就要高高興興的過,當遇到艱難地國運就要勇往直前。

7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8文章把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比喻成「旅行」蘊含作者不畏懼困難,堅定的情懷。

9一個女子拖著病死孩子的棺材,凍僵在路邊。

列寧格勒人張貼在牆上換取物品的啟事。

戰事中,劇場天天開演,學校準時開學。

小姑娘丹娘一天天記下親人死去的事實。

10不好。因為「900天」表達出時間的緩慢,而「兩年半」卻沒有這個效果。反應了人的光芒,戰爭的艱苦。

11指人類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品質。

12深夜的德陽市漢旺鎮,在這汶川大**中。一位教師雙臂拉開趴在課桌上,在他身下的事四名學生。這位用生命保護學生的教師就是譚千秋。

13當清末期中國還在封建的泥土中痛苦的掙扎時,孫中山為代表這樣一批人站出來。他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實現中國歷史上一大飛躍,大大推動了中國的發展。

七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第八課《世說新語》兩則答案,**等 10

人教版初一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第8課所有題目

3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寓言(節選)》教學設計

畢楨瑩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要點】通過朗讀、複述把握課文情節,設疑**文章主旨。

一、匯入

什麼叫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以散文或者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素材多起源於民間傳說。

你們看過哪些寓言?……

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二、白兔和月亮

(一)學生示範朗讀

一個讀前三段,另一個讀後兩段。其他同學劃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二)問題**

1、這則寓言的主題詞是什麼?用文中一個詞概括。——得失之患。

2、概括情節發展中的兩處轉折。

板書:心曠神怡

轉折① 諸神賞賜

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轉折② 請求撤銷

留下啟迪

3、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白兔為什麼要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課後練習題)——白兔從悟出了一個道理:

擁有巨大的財富並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放棄對月亮的所有權。

4、寓言提到人類,含什麼意味?

諷刺。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並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可見,這話對人類有諷刺意味。

5、有人認為,這則寓言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難道一無所有、赤貧如洗才能自在嗎?你怎麼看?總結出寓意。

寓言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什麼的,可見不是泛指擁有,只是指白兔之於月亮那樣的擁有。那是諸神之王的慷慨賜予,其實白兔根本不配擁有月亮,所以不能泰然處之。這就是說,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產生得失之患,擁有顯赫的權勢或財富,擁有者是緊張不安的。

如果某種擁有,帶來的是得失之患,使人緊張不安,那還不如沒有。

寓言沒有鼓吹一無所有的意思,而是說: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板書寓意)

6、白兔得到了月亮之後,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

(三)寓言的深層涵義

這篇寓言旨在說明,對於事務的審美態度和功利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們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物件的美,就不可抱一種佔有的態度。

對於美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有一個佔上風的認識,便是認為美的欣賞和利益計算是不相容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無厲害關係的快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佔有,生活在焦慮之中,有些人則比較超脫,心胸寬廣,能夠真正享受生命的樂趣。所以,審美和功利不僅是看事物的兩種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同學們,你們覺得選擇哪一種人生態度更好?

審美呢,還是功利?……

寓言更深層的涵義是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板書)

板書:心曠神怡

轉折① 諸神賞賜

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轉折② 請求撤銷

留下啟迪

寓意: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深層涵義: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這篇寓言旨在說明,對於事務的審美態度和功利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們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物件的美,就不可抱一種佔有的態度。

三、落難的王子

(一)自讀課文

1、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寓意: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2、寓意是否可以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

說「才能」意味著只有遭遇厄運才能戰勝脆弱,別無他法了,這個規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內容不是說,為了堅強起來,必須尋找厄運,而是說,厄運落到頭上,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厄運是環視,壞事也可以變好事,厄運能夠使人堅強起來。

3、沒有遭遇過厄運得人應該怎麼培養堅韌的意志?

(二)合作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說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為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文中是怎樣寫他的脆弱的?——第一段。

2、寓言為什麼把落難王子的遭遇編造得如此凶險?

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淪為奴隸,變成殘廢,行乞度日等,都極為凶險。也只有經歷過這麼多苦難,王子的話才最有說服力。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為什麼寫「我」親眼見過王子,還跟他交談過?

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覆三遍的作用是什麼?

「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覆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複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通過王子對別人的嘆息,「我」對王子的災難的嘆息,銜接上別人對「我」的災難的嘆息,揭示了這樣的嘆息的普遍性及其沒有道理。

(三)體驗與反思:對待苦難的道理

1、苦難是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切不可懷僥倖的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在別人頭上,而應該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準備。——人是註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

2、一旦遭遇苦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以有尊嚴的態度來承受。——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四、對比延伸

1、主題上,兩則寓言都是談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得之後的心境,後則寫人受難後的狀態。

2、情節上,都採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後則更像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則寓言都是以敘事為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主人公的心裡描寫,後則重在敘事。

一則寓言寫好事變成壞事,一則寓言寫壞事變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壞事總是經常遇到的,你們覺得應該怎樣對待好事,怎樣對待壞事?生活中如何學會面對財富和不幸?

人教版語文作業本七下第七課答案,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作業本第七課和第8課答案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作業本第七課和第8課答案 8課答案 1 關於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本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於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 彷徨。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者則已找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經...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第七課《短文兩篇》答案

斂復 恕 徹 軀 2 延續 顫動 3示例 一制次無私的救助是一朵花bai 一次適 du時的看望是一朵花 一個zhi 及時dao的 是一朵花 一個親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4因為貝殼非常堅硬 精緻。5在作者心中,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所以我們應以認真 負責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生活。6第一句更好。第...

七年級下冊語文,土地的誓言作業本,答案

這位的第二題明顯錯誤。第二題應該是恰當,因為作者的熱情就像決堤的河水,不 回可遏制地噴湧出來,比 激盪 等答詞多了一種難以駕馭的力量。氾濫 在該詞中的意義應該是第1項。老師上課筆記有做過,保證準確。1 注意這段話bai中密集的意象,du如白樺zhi林 紅高粱dao 馬群 黑土地版 等等。抓住這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