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個古代的故事,說是二弟在京城犯法,父親讓三弟(紈絝子弟)去救,大哥自告奮勇去救,最後害死了弟弟

2021-07-02 03:19:09 字數 5479 閱讀 6433

1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是范蠡,故事見下:

范蠡 (陶朱公),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關於范蠡,除了他輔佐越王勾踐成就大業、功成身退等事蹟之外,司馬遷還在《史記》中講了一件事:

范蠡一家離開越國,先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到了陶地。他認為陶地道路通暢,做生意可以發財致富,於是自稱陶朱公,與自己的兒子一齊做了商人,沒過多久就積累了豐厚的家資。   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兒子。

小兒子長大後,陶朱公的二兒子因為殺人被楚國拘捕了。自古以來,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會在鬧市中被處死,因此,朱公決定派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並讓他帶一千鎰**。就在小兒子即將出發時,大兒子說:

「我是長子,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派小弟,說明我是不肖之子。」說完就要自殺。其母見狀就對朱公說:

「現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說自殺就自殺,該如何是好?」不得已,朱公只好派大兒子去,並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同時交代說:「你到楚國後,把金子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的吩咐,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

」老大到了楚國,依照父親的囑咐如數向莊生進獻了**。莊生說:「你現在趕快離開,千萬不要留在這裡,即使在你弟弟釋放後,也不要問原因。

」老大口中答應,但並沒有真的離開,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國,並用自己另外私帶的**賄賂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

莊生由於廉潔正直而聞名於楚國,從楚王至下,對他都很尊重。**送來後,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錢,以後全部還給他,千萬不要動用。」

莊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危害為由勸楚王實行德政,楚王於是準備實行大赦。接受了賄賂的楚國達官貴人把這一訊息告訴了老大。他尋思,既然實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那一千鎰**不就等於白白給莊生了嗎?

於是他又返回見莊生。莊生一見他驚奇地問:「你沒有離開嗎?

」長子說:「沒有,當初我為弟弟的事情而來,現在楚國要實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釋放,所以特來向您告辭。」莊生聽出了話裡的意思就說:

「你自己到房間裡取**吧。」老大暗自慶幸**失而復得。

莊生因為遭到長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宮會見楚王,說:「現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議論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後被關在楚國,他家派人用金錢賄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並不是君王體恤楚國人而實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聽罷大怒,於是他命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之後才下達大赦的詔令。

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了。母親和鄉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從小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受過各種苦難,知道生活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

而老三一生下來就在蜜罐子裡,**知道錢財來得不易,棄之也毫不吝惜,本來我是打算讓他去的。老大不能棄財,所以最終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屍首能回來。

」無疑,上述故事進一步表現了范蠡非凡的識人眼力,同時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知子莫如父。」

拋開老二殺人償命、咎由自取不談,可以說是莊生要了小二子的命,而讓莊生作此決定的是長子,所以是他要了弟弟的命,而他又是朱公在孩子母親要求下才派去的,可母親也是出於無奈……那麼,究竟是誰要了小二子的命呢?

是朱公。倘若他真想救出兒子,此前完全可以把利害關係向大兒子講明,但他只是草草交代了幾句。他難道不是在用長子的行為、次子的生命證明自己的眼力嗎?

(出自《世說新語》)

這段故事在史記的越王勾踐世家是有記載的,范蠡輔佐越王復國,功成身退之後三聚三散,完全沒必要向誰證明自己的眼力。上述證明眼力的結論有度君子之腹的嫌疑!個人理解這段故事的意思是說,以范蠡之智,明知事情的結果,但也只能是無可奈何,因為派長子去,亡次子,少子去,長子亡;讀歷史,結合某些經歷去讀,或許會更多些體會或感觸:

史冊,都是字字珠璣,不可能像寫武俠、言情**那樣羅裡囉嗦、長篇大論才能說明朱公已經把利害關係和大兒子說明白了。(朱公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

」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

2樓:四大皆殘

范蠡救子的故事 我沒查擺渡 記得一點是一點范蠡 的二兒子犯法 ,大兒子想去救他 ,范蠡 不讓。因為他知道大兒子和他一起創業,知道錢來的不容易,捨不得花錢。但是西施讓大兒子去了。

長子帶著錢去找了范蠡 的朋友,朋友向楚王求情,楚王大赦天下。

長子不知道楚王大赦天下是朋友的功勞,反正弟弟沒事了,開始心疼那些錢,又跑去向范蠡的朋友要。朋友覺得受到羞辱,又進宮向楚王進言,楚王收回大赦令,二兒子終被殺頭。

長子覺得很愧疚,也上吊自殺了。

范蠡知道以後非常後悔。在墳前痛哭,本想救一個兒子,結果反而搭進去一個。完

(全是手打的,給點鼓勵吧)

3樓:文

春秋時期 范蠡

4樓:

父親是范蠡(陶朱公)

求教 哥哥 大哥 二哥 三哥 二弟 三弟 在唐朝都是怎麼稱呼的 x哥 在什麼情況下是稱呼父親的?

5樓:匿名使用者

你不會想知道的是家兄,家父這些

稱呼吧,你大概想知道的是大郎,二郎,六郎這些稱呼,x郎既可以用於兄弟之外的人稱呼兄弟中的一位,父母朋友,李隆基就叫六郎,也可用於兄弟間稱呼,社交場合一般不用父親,用正式的「家父」,去世用「先父」

6樓:蘭藤妃

稱哥哥為兄長,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為「家父(君)」,稱別人父親為「尊君」。

7樓:匿名使用者

對哥哥弟弟的稱呼,對外時稱家兄、二弟,直接稱呼兄長、二弟;

稱父親為家父,家君;父親去世也稱先考、府君。

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閱讀題,急!急!急!~~~~~~~~~~~

回憶魯迅先生閱讀練習(急!) 20

8樓:雪風快樂

我不敢說自己讀懂了魯迅,但我至少敢說忘掉了魯迅的時代就是一個該滅亡的時代。我一直覺得,在近現代的作家中,只有魯迅還算一個值得一提的作家。

有人說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等因素,沒有人會將魯迅的雜文讀上四五遍,可我已經記不清讀過多少遍了,至今還在讀著,而且必將永遠地讀下去。每次閱讀,總有感悟,我不知道我讀懂了多少,只知道我一次比一次懂得多。而且每次,都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不是矯情,不是做作,而是真的和魯迅,我眼中最偉大的作者交流。

曾在《書屋》中看到這樣的文章,是陳村的《看先生罵人》。陳村這樣說:"說起來沒出息,我最要看的是先生的罵人文章。

魯迅的罵人,從來一語中的,花樣百出,無人能及。 再看郭沫若等人的罵,罵了半天說不到痛處,真叫人急死。"源於罵人,魯迅也著實被罵過,有把魯迅比作老女人的,封建餘孽的,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不得志的法西斯諦,說他被共產黨屈服的,說他的文章滲有毒汁,散佈妖言的,說他願作漢奸的。

輕些的說他自以為著名文豪,賣狗皮膏藥,平常一些的說是我們敬愛的魯迅先生老了……諸如此類種種。可不知為什麼,再多的謾罵,也不曾令我放棄過對魯迅先生的喜愛。

恐怕先生的偉大也在於此吧!在那麼多的攻擊非難和陷害面前,他坦然地活著,不肯改變自己。人其實很容易受別人的暗示,活著活著就活到了別人的陷阱裡。

然而先生沒有。他強詞但不奪理,不為罵人而罵人。罵人是容易學的,但罵完別人依然說人話過著人的生活就不容易了。

這就是魯迅的不同。

但是有人寧願看林語堂,看餘秋雨,看張愛玲,也不願看魯迅,為的是討厭那種壓抑的氣氛,那種積血的悲哀。記得豐子愷有幅漫畫,名字叫"一肩擔盡古今愁"。我總覺得,那就好像魯迅先生,也只有先生,才配得上這樣的名字。

先生是一座凝聚的大山,他托起的是民族,而不是個人的名利,或是寫作的樂趣。

只有讀魯迅,才知道我們提高國民素質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也只有讀魯迅,才會瞭解,國民的劣根性竟是如此的嚴重。魯迅留下的不是幾篇好文章,他留下的絕不是文章那麼單純,他留下的是一筆無窮的財富。

他被譽為"民族魂",我覺得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

魯迅好像並沒有為自己活著,這是種偉大,是一種至今還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擬的偉大。他遠可以悠閒地作著他的散文,這樣,不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任何的威脅,又可以安然地享受著作家的虛名;而且,從長遠來看,散文的生命力遠比雜文的久。然而先生沒有,他的雜文短小、精悍,卻切中要害,每次都讓那些拼命掩飾的面具無情地滑落。

他不講任何的情面,只要是對人們有害的,他決不會放過。哪怕是他以前的好友,這一點,正是他人格的偉大。現在的作者,總是謹小慎微,怕得罪了哪個達官要人,給自己帶來禍端。

魯迅很傻,卻似一種近於神聖的傻。

我喜愛魯迅,佩服魯迅。忘記了魯迅的時代,我只有深深的憂慮。

9樓:匿名使用者

社戲人物有:迅哥兒(即我)母親,外祖母,八公公,雙喜,阿發,鐵頭老生,老六一公公,桂生,老六等.

社戲簡介:《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

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

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魯迅簡介: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2023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

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民族文化偉大的奠基人,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2023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

2023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2023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我記得有中國象棋翻棋的玩法,我記得有一箇中國象棋翻棋的玩法

我們有一來種翻棋玩法 首先源把全部象bai 棋打亂並反面放到棋盤du 空格中,半邊棋盤zhi,剛好32個空格dao 然後,翻棋,誰先翻到紅兵或黒卒,紅棋或黑棋就屬於他的。按照將 帥 仕 像 馬 車 跑 兵 卒 的大小順序吃子.兵 卒吃將 帥,大小相同都拿走 看誰最後有剩子,誰就勝利 在中國遊戲中心有...

我記得有電影,講逃脫大師,在監獄逃生的故事,那個監獄是在海上的一艘貨輪裡,求是什麼電影

樓主你好 是史泰龍的 金蟬脫殼 有圖有真相回 求採答納 金蟬脫殼,史泰龍的電影。史泰龍和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 金蟬脫殼 阿諾和史泰龍合演的?一個關於外國的電影,主要講述一個人被朋友用錢搞進一個非法盈利且說私人得監獄裡逃脫,那個監獄在海上得 史泰龍和施瓦辛格聯合主演的電影 金蟬脫殼 是史泰龍和施瓦辛格主...

記得有本小說是說男女主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好像女主母親是男

我看過哦,這本書叫,誤入豪門 老婆,乖乖讓我愛 女主貌似是男主繼母帶來的,男主腿殘了貌似和女主生父有關,男主剛開始不知道兒子的存在,對女主有怨恨。有點久,情節有點記不清了,呵呵,不過書名就是這個哦,望寶貝採納。求一本 名字 內容大概是男女主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 男主一直喜歡 30 我也在找這本 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