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學書的譯文,一錢莫救的譯文,二技致富的譯文

2021-06-29 12:23:24 字數 6047 閱讀 5615

1樓:英雄登場

宋太宗學書

譯文:宋太宗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著的人學王羲之的書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當侍書。皇帝處理政事之餘,還注重練書法,好幾次派內侍拿自己寫的書法給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說(寫得)不好,於是太宗就努力的臨摹學習,後來(太宗)又拿書法來詢問王著(的意見),王著還是像先前一樣說(書法寫得不好)。

有人問他的意圖,王著說:「雖然寫得好,但是如果那麼快就說好,恐怕聖上就不再(對書法)用心。那之後,皇帝的書法精妙絕倫,超越前古,世人都認為這是王著勉勵他的得益。

註釋:1.太宗朝:指宋太宗趙光義執政時期

2.聽政:處理政務

3.內侍:此指太監

4.規:勉勵

5.益:得益

6.者:……的人

7.法:方法,竅門

8餘:餘暇時間

9.留心:注意,注重

10.數:幾次

11.書:書法

12.示:給……看

13.善:好

14.刻意:用盡心思

15.臨:臨摹

16.意:意圖

17.固:本來

18.遽:立刻,馬上

一錢莫救

譯文:有一個人極為吝嗇,在外出的路上,遇上河水突然**,吝嗇得不肯出擺渡錢,就冒著生命危險涉水過河。人到河中,水勢洶猛,把他衝倒了,(在水中)漂流半里路左右。

他的兒子在岸上,尋找船隻去救助。船伕出價,要一錢才肯前去救助,兒子只同意出價半錢,為了爭執救助的價錢相持了好長時間,而且一直沒有說妥。落水之人在垂死的緊要關頭還回頭對著他的兒子大聲呼喊著:

「我的兒子呀!我的兒子呀!如果他出價半錢就來救我,若要一錢就不要來救我了啊!

註解:①鄙嗇:過分吝嗇

②斷價:討價還價

道理:笑話中這位父親是一位極其吝嗇的人,寧可不要自己的性命,也要金錢,這種行為令人髮指。而兒子也沒有頭腦,也十分吝嗇,怎麼能因為五分錢而不救他的父親呢!

二技致富

譯文:有個以釘鉸手藝為生的人,路上遇見皇帝駕臨在郊外。皇帝所戴天平冠壞了,就下命令叫他去修補。修完後,賞給他一筆可觀的酬金。

回到山裡,遇見一隻老虎趴在地上呻吟,見了他,把腳爪舉起來給他看,原來腳爪上有根大竹刺。他就為老虎拔掉了那根刺,老虎銜來一隻鹿作為酬報。

到了家裡,他對妻子說:「我有兩種絕技,可以立即致富!」

於是在門上書寫兩行大字:「專修補平天冠,兼拔虎刺。」

說明:這裡諷刺了那種鼠目寸光、利令智昏的人。它告誡人們,不要把偶然出現的個別現象,當作必然的普遍的規律。

2樓:袁奎的號

太宗朝有王著者學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聽政之餘,留心書法,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

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矣。」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編輯本段譯文  宋太宗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著的人學王羲之的書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院當侍書。皇帝處理政事之餘,還注重練書法,許多次派太監拿自己寫的字請示王著,王著每次都認為(宋太宗)還未學好,太宗就更加專心臨摹書法。(宋太宗)又拿了寫好的字問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當初的一樣。

有人問他的意圖,王著說:「雖然(皇上)本來寫得很好,但是如果那麼快就說(皇上寫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對書法)用心。」從那以後,皇帝的書法精妙絕倫,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認為這是王著對皇上規勸的成果。

註釋  1.太宗朝:指宋太宗趙匡義執政時期。

2.聽政:處理政務。

3.內侍:此指太監。

4.規:勉勵。

5.益:得益。

6.者:……的人 。

7.法:方法,竅門 。

8.餘:閒暇·多餘的時間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筆札:此處指書法。

11.數:數次、許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給…看。

14.刻意:專心。

15.善:好。

16.臨:臨摹。

17.或:有人。

18.絕:極。

19.遽:馬上,立刻

20.恐:擔心。

21.規:規勸。

22.固:固然。

23右軍:王羲之

文化常識  「翰林」及「翰林院」

「翰」本指毛筆,引申為詩文。「翰林」照字面講,是詩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後成了專有名詞。古代在科舉考試中,凡獲進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擔任某種官職外,把其餘人均投入翰林院。

「翰林院」實際上是個人才儲備所。上文說到王著曾為「侍書翰林」,意為他在翰林院做「侍書」——即為皇帝起草各種檔案。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職,也有長期在翰林院裡的。

他們的工作是草擬詔書,編撰史籍,校對文史,為皇帝講文論道,等等。

編輯本段宋太宗簡介  宋太宗(939年—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jiong)。在其兄弟中

宋太宗,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宋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大皇帝。

編輯本段寓意 啟示  本文通過宋太宗喜愛學書並且在王著:「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矣。」的幫助下最後成才的事例來告訴我們,學無止境,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必須要努力勤奮學習將來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

宋太宗學書的譯文 10

3樓:神馬

宋太宗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著的人學王羲之的書法,理解透了竅門,在翰林院當侍書。皇帝處理政事之餘,還注重練書法,許多次派遣太監拿自己寫的字給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認為(宋太宗)還未學好,太宗就更加專心臨摹書法。(宋太宗)又拿了寫好的字問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當初的一樣。

有人問他的意圖,王著說:「雖然(皇上)本來寫得很好,但是如果那麼快就說(皇上寫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對書法)用心。」從那以後,皇帝的書法精妙絕倫,超越前人,世人都認為這是王著對皇上規勸的成果。

選自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七

4樓:

宋太宗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著的人學王羲之的書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當詩書。皇帝處理政事之餘,還注重練書法,好幾次派太監拿自己寫的書法給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說還未學好,太宗就更加專心臨摹。又拿了寫的書法給王著,王著的說法依然如當初的一樣,有人問他的意圖,他說「雖然寫得好,但是如果那麼快就說好,恐怕聖上就不再用心。

」從那以後,皇帝的書法精妙絕倫,超越前古,世人都認為這是王著勉勵他的得益。 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羲之聖教序譯文

5樓:是月流光

譯文:聽說天地有形狀,所以顯露在外、覆蓋並且承載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四季沒有形狀,所以深藏著嚴寒酷熱來化育萬物。因此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徵兆;要通曉明白陰陽變化,即使是賢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極少有研究透它的變化規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著陰陽變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為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在天地之間而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陰陽變化是沒有形狀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顯露在外並能得到驗證,即使愚蠢的人也會明白;而陰陽的變化隱藏了起來沒有人能看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會迷惑不解。

況且佛道推崇虛空,它駕乘著隱祕來操縱著超脫一切的境界,也主張廣泛救濟眾多生靈,用佛教的理論來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發神威就沒有上限,剋制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佛道從大處說它遍佈宇宙,從小處說又能收攏一絲一毫。

因為佛道主張不生不滅,超脫一切,所以雖歷經久遠而永不衰落。它有時隱藏,有時顯露,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傳送著無數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機,即使遵循它也沒有誰知道它的邊際的;佛法的流傳,深邃而靜遠,即使推崇它也沒有誰**出它的根源。

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沒有疑惑不解嗎?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產生並興起的。流傳到大唐漢地就象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大唐而流傳著慈愛。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語言還沒有傳播,教化還沒有形成,當今人們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禮儀。

在漫長的等待中,人類由渾沌昏暗迴歸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時候,世道更替,法度發生了變化。早先佛祖那光輝的容顏被一種顏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我們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著佛像,甚至連它身上的三十二個顯著特徵都清晰可見。

於是精妙的語言廣為流傳,才得以從生死的苦難中去拯救萬物。於是先輩說的有道理的話得以長久地傳播,也才能在廣闊的大地上引導眾生度過苦難。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正教很難廣泛流傳,各種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華統一歸屬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當的學問卻容易使人依從,於是邪正之間就在教義上交錯雜亂。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觀點;有時沿襲著舊俗便產生了爭執。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學說,就暫時沿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或興或衰中交替流傳。

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法門的領袖人物。他從小就很聰明,心懷忠誠,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義;長大後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總是堅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門修行。即使是松林澗的清風、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麗華美;即使是仙飲的晨露、明亮的珍珠,豈能和他的明朗潤澤相比?

所以他智慧超群,沒有牽掛,精神清透,並不顯露;他超出「六空」,不同於常人,多少年來沒有人可以和相比。他聚精會神地從內心修煉自己,常以正統佛學的衰落為悲傷;他靜心鑽研佛教,常因這精深的理論被謬傳而感慨嘆息;他想著要有條有理地分辨剖析**,擴大佛學古代的**典籍;取掉虛假的,保留真實的,讓後輩學者從此開始不再混淆真偽。

因此他嚮往淨土,就到西域去求學。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萬里征途上行進;他拄著柺杖獨自遠行。途中艱險無以計數,早晨的漫天飛雪,行進途中有時找不到棲身之地;傍晚的滾滾風沙,遮天蔽月難辨方向。

在萬里山川之上,有著他排開險阻、撥開迷霧前進的身影;在多少個嚴寒酷暑的季節裡,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進的腳印。

他憑著對佛祖的誠心,視付出的辛苦為小事,期望著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他遊遍了西域各國,歷時一十七年。他歷經了所有經過的地方,探詢追尋正教。

他經雙林;到八水,體會到了佛教聖地的高貴風尚;他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了佛祖生活過的奇珍異途。

他在先賢聖人那裡接受了深奧的學問。對於「一乘」「五律」的佛學教說,他很快就牢記在心中,對「八藏」「三篋 」的佛學理論,他講起來就象波濤流水,滔滔不絕。

於是玄奘從所經過的大小國家中,總共蒐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後在中原傳佈,從此這巨集大的功業得以宣揚。慈仁的雲朵,從西地緩緩飄來,功德無量的佛法象及時雨一樣遍灑在大唐的國土上。

殘缺不全的佛教教義終於恢復完整,在苦難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滅了火屋裡燃燒的熊熊烈火,(解救眾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驅散了昏暗,照耀著眾生到達超脫生死的彼岸。因此懂得了做惡必將因果報應而墜入苦海,行善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升入天堂。

為什麼會有升有墜,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為。比如桂花生長在高高的山嶺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夠滋潤它的花朵;蓮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飛揚的塵土就不會玷汙它的葉子。這並不是說蓮花原本潔淨,桂花原本貞潔,的確是因為桂花所依附的條件本來就高,所以那些卑賤的東西不能傷害到它;蓮花依附的本來就很潔淨,所以那些骯髒的東西就玷汙不了它。

花草樹木沒有知覺,尚且能憑藉好的條件成就善事,更何況人類有血有肉有思維,卻不能憑藉好的條件去尋求幸福。希望這部《大唐三藏聖教》經得以流傳廣佈,象日月一樣,永放光芒;將這種福址久遠地布撒人間,與天地共存,發揚廣大。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

八、厚二十八釐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楊業為何不受宋太宗待見,和他的家庭有何關聯

楊業因為他的父親和弟弟投靠了後周,而不受宋太宗的待見。楊業的父親楊信,在五代時期有著非常響亮的名聲,但之後卻投靠了後周,但楊業卻為北宋做事,這就間接導致宋太宗不信任楊業,以至於楊業不能得到宋太宗的待見。首先,先來談論一下楊業的父親楊信,楊信曾經是手握重權的刺史,但當宋朝建立時,他卻投靠了後周。這就讓...

有風水學書嗎?一本,有風水學書嗎?推薦一本

按照我下面說的順序去買,可以起到循序漸進的效果,不懂的也可以私我 風水謝路軍 術藏 術藏 風水典籍大全 劉恆 陽宅風水戒真 二宅實驗註解 肖俊 玄真子 現代風水生活 風水方位 等,廣州出版社 陳帥佛 現代風水 居家風水 廣東出版集團 劉訓升,陰陽學 臺灣定遠書局,1966年 董斌,現代風水精鑑 臺灣...

出塞(其一)的譯文石灰吟譯文,王昌齡《出塞》(其一)和于謙《石灰吟》的註釋 譯文 作者介紹。要快哦!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石灰吟 譯文 石頭 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採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出塞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王昌齡 出塞 其一 和于謙 石灰吟 的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