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六出,東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陣分別指什麼

2021-06-01 17:40:08 字數 3513 閱讀 3469

1樓:天貓售後那些事兒

三國演義的六出,東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陣分別指:六出祁山、東和東吳、收東川和西川、七擒孟獲、排八陣圖。具體如下:

1、六出:傳說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2、東和:使劉備與孫尚香政治聯絡,和東吳在赤壁之戰中聯手擊敗曹操。

3、收二川:佔領東川、西川。

4、七擒: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5、北據: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6、排八陣:指的是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它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組合,相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戰陣法。

擴充套件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2樓:貞觀之風

六出:指的是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

東和:向東聯合孫權,建立孫劉聯盟。

收二川:劉備率軍進攻劉璋,佔領西川、東川。

七擒:指的是七擒孟獲。

北拒:向北進攻曹操。

排八陣:排演八陣圖。

3樓:輕靈觸動

都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有關的故事,六出祁山,東和東吳,佔領東川、西川,七擒孟獲,北據曹操,排八陣圖。

這句話出自: 出自湖南省衡南縣相市鄉相公堡的武侯祠對聯,是一幅古聯。

上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下聯:取四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4樓:睡影望空

六出:指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魏國。

七擒:指平定南中時,諸葛亮七次設計擒住南蠻首領孟獲。

東和:指諸葛亮一生的戰略,東面跟孫吳講和。

北拒:北面與曹魏對抗。

收二川:指劉備打敗劉璋奪得西川,擊退曹操奪得東川。

排八陣:指諸葛亮在劉備伐吳敗退後,在魚腹浦佈下石陣擊退東吳的陸遜追兵。

5樓:匿名使用者

六出:六出祁山,劉備死後,為完成輔漢興劉的大業,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從祁山出兵。

七擒:七擒孟獲,南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帶兵鎮壓,為收復南蠻人心,七次擒住孟獲而不殺,終使孟獲心服口服外帶佩服,發誓永不造反 。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即荊益二川,為蜀漢基業打下了地盤。

東和:東和孫權。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陣:擺設八卦陣。

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6樓: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獲) 收二川:

(收取東川、西川)東和:(東和孫權)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陣:

(擺設八卦陣)酬三顧:(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定南蠻:

(平定南方叛亂) 用火攻:(指赤壁之戰)3、收二川(東川與西川,為蜀漢基業打下了地盤),排八陣(著名的八陣圖啊,夷陵之戰,諸葛亮料定劉備必敗,就設下石兵八陣,差點把陸遜困死其中,多虧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延帶路,才勉強逃出),六出(六出祁山,劉備死後,為完成輔漢興劉的大業,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從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獲,南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帶兵鎮壓,為收復南蠻人心,七次擒住孟獲而不殺,終使孟獲心服口服外帶佩服,發誓永不造反),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自知身體不好不久於人世,就設下四是九盞明燈的法陣,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闖入,四是九盞燈被風吹滅,不久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一心只為酬三顧 (三顧茅廬)

7樓:陌上經藏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即荊益二川,為蜀漢基業打下了地盤)

排八陣:(擺設八卦陣)

八陣這是戰國時大軍事家孫臏創造的,據說是受了《易經》八卦圖的啟發,所以又稱八卦陣。具體陣勢是大將居中,四面各布一隊正兵,正兵之間再派出四隊機動作戰的奇兵,構成八陣。八陣散佈成八,復而為一,分合變化,又可組成六十四陣。

當年諸葛亮是用石頭在四川奉節佈設過八陣的方位,作為教練將士演習陣法之用,名為「八陣圖」 。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而諸葛亮之所以智謀過人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八陣圖》。 後人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贊之,陳壽也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裡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後來因為一些**如《演義》等的渲染,八陣圖變得很神祕,但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裡就有《八陣篇》 東漢班固的《封燕然山銘》中說「勒以八陣,蒞以威神」 可見 「八陣」早在諸葛亮以前就有了。當然,諸葛亮的八陣,又並非前人的八陣。

他是在總結前人基礎上發展而成,已經是他自己的八陣了,所以「名成八陣圖」還是說得很正確的。

六出:(六出祁山,劉備死後,為完成輔漢興劉的大業,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從祁山出兵)

七擒:(七擒孟獲,南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帶兵鎮壓,為收復南蠻人心,七次擒住孟獲而不殺,終使孟獲心服口服外帶佩服,發誓永不造反)

東和:(東和孫權)

北拒:(北拒曹操)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是什麼?

三國演義 是 文學作品,而且是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志 是史書,而且是三國的正史 官方史書 前四史之一。首先它們性質上的差別就一目瞭然了。畢竟是 有虛構成分和藝術加工,為了使情節更精彩,使主題更鮮明,表達作者的意志。三國演義 揚劉抑曹,以劉備集團為主角。1.歷史上,黃巾起義,各州郡都舉義兵討...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簡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是什麼?

在 三國演義 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 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 是中國第一部長篇 中國 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 三國志 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女性的形象,三國演義與三國志裡的人物的性格有什麼不同嗎?

大橋小橋 與正史無差別 除了名,演義為喬,正史為橋。因為北周時橋字的木字旁才去掉,所以羅貫中用的是後來的橋 父親 正史並非橋玄,而是一位不知名的居住在皖城的橋公 甄宓 沒有區別 ps 曹植也是喜歡她的,還曾經為她作過一首詩 黃月英 無區別,這人是一個迷,只知道她從小就讀了很多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