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用的是刀,為什麼卻叫劍道呢

2021-05-10 13:27:59 字數 5827 閱讀 3168

1樓:匿名使用者

刀與劍刀——刀的制式自石器時代就己出現,石刀、骨刀考古發掘多有物證。隨著的時代的發展,逐漸出現青銅刀,至春秋以後,鐵器漸興,出現鐵刀。直至漢代初期出現鐵製環首大刀。

由於戰爭的需要,刀逐漸成為近戰時的主戰短兵並一直沿用下來。從刀的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可以說,從古至今,刀的基本制式並無大的變化, 仍然是單刃、背厚、方頭或單側弧形的尖頭、有柄,刀身與柄之間有圓盤形護手(其功能僅僅是護手),整體略呈弧形。這種制式的器具從古至今乃至世界各地都稱之為刀。

刀的用法以劈砍為其終極目的,正如《耕餘剩技·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所言“刀之利,利在砍”。刀的制式為砍服務。劍——劍在中國古兵器中享有“百兵之君”“諸器之帥”的美稱。

其制式,從考古發掘實物山東臨朐西朱封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的石劍,就己初步形成。後來出現青銅劍,再到後世的鐵劍、鋼劍。因鋼鐵易腐蝕,早期的發掘物不多,但從早期遺存的壁畫、石刻當中仍可辨其制式。

至唐代時,劍的整體制式趨為統一,延續至今,幾無變化。劍的基本制式是:雙刃、中間有脊,單尖、有柄,劍身與柄之間有格,亦稱雲頭(劍中這個部位不能稱為護手,其雖具有一定的護手功能,但以掛對方兵器為主,用法相當巧妙,這個部位的運用也是西洋古擊劍與中華古擊劍的重要區別),劍通體呈直形,筆直的劍形給人以直指人心、攝人心魄的震憾感。

劍的用法以刺為目的,劍的其它用法如:格、攔、披、掛、劈、點、抹、崩、託、壓、絞、挑等都是為最後一刺服務的(由於咽喉部位的特殊,僅用抹法亦可解決)。劍的制式是為刺服務的。

由以上對刀劍二兵器的粗略敘述可以看出,刀劍雖同屬短兵器,但二者名不同(一刀一劍),形不同(一彎一直),用也不同(一砍一刺)。刀厚重、尚力,劍輕便、尚巧。日本劍道中用的器械明明是刀卻為何被稱為劍,而且以訛傳訛,什麼竹劍、真劍、劍術、劍道形、心劍一如等等與劍有關的名詞通通充斥在日本劍道中。

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在許多文章和敘述中同一器械在一句話當中,竟然前半句稱之為刀,後半句又稱之為劍,或者乾脆稱之為劍刀。看來有必要就日本劍道中肆意混用刀、劍之名這一事實作一歷史性的初步**。從已公佈的史料,我們知道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古兵器的交流也同樣如此。

為方便後文的對比敘述,筆者特意參閱史學家馬明達先生的《說劍叢稿》。書中敘述三國時日本邪馬臺國同曹魏之間的交往。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日本邪馬國的女王卑彌呼,曾於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38 年)六月,派大夫難升米等來中國通好。

魏明帝盛情接待這些友好使者,多次來往,在魏國每一次饋贈日本的禮物中,也總是有刀。證明到三國時代,中國製作的刀仍然受到日本的珍視。日本九州熊本縣玉名郡蘭水町江田船山古墓中,曾發現刻有漢字銘文的日本大刀,日本學者認為這是五世紀中期的遺物,約為中國的南北朝時代。

這柄刀的發現,證明中國劍刀對日本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三國以後。日本考古學家小野勝年先生曾說,著名的日本正倉院裡,至今還儲存著不少古代中國的劍刀,“獻物帳”上還記有“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目。所謂“唐式大刀”應指唐代軍中盛行一時的陌刀,這種刀的樣式在中國已無實物可證,只有日本正倉院還儲存有幾柄唐代實物。

這些都證明歷史上中國劍刀對日本的影響是久遠的。至少延至唐代,中國劍刀仍在繼續傳入日本。另據松田隆智的《中日武術交流史(上)》記載,日本山形縣烏海山麓的三遺崎山遺址出土有中國殷代的青銅刀。

從史料的敘述中可知,通過中國官方渠道輸入日本的是刀,從未有劍。宋代以後,日本刀因其品質優良而逐漸大量輸入中國,形成特定的日本刀文化現象,比如北宋歐陽修的《日本刀歌》到明代唐順之的《日本刀歌》等等,可見中日的古兵器交流是刀,刀法的交流也有可能。當然劍也許輸入過日本,但日本人不會用,或者認為是不適合日本人用而棄用,因為無史料,尚難確認。

所以說劍法是絕無交流的。既然日本沒有劍,可為何又將日本刀稱為劍?從已瞭解到的史料可知,日本劍道這樣一種體系在日本古代的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被稱為“多知加伎”,奈良時期後,多與“擊刀”“太刀打”等詞混用,但仍常用“多知加伎”一詞,從室町時代中期開始才逐漸出現“劍術”一詞,且與“擊刀”“太刀打”“刀法”“擊劍”交叉混用且延續至今,可見刀劍混用在日本已有一定歷史。

在中國從宋代到近代仍將這種兵器稱為“日本刀”或“倭刀”,直至有好事者創編出雙手劍法和翻譯日本劍道內容時才逐漸在中國出現將“日本刀”誤作劍的現象。為何日本刀強稱之為劍,還望與日本學者共同作進一步的**。筆者思考認為,由於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其他兵器(包括刀)無可企及的崇高地位。

日本古人應知曉劍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比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相劍”與“相馬”就已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從那時起,人們就已把劍當作是有生命的物體,而且名劍已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徵。

如古之諸多名劍已是“天生神物,聖君用之”,直到後來的“尚方寶劍”。總之,劍時常與階高低、地位大小、權力多寡相聯絡。而且時時將劍稱之為“龍”,如孫炎《寶劍歌》“寶劍光耿耿,佩之可以當一龍”,將劍比龍,使劍的文化意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不僅如此,劍更已成為神器,有著不可思議的祈神顯靈、驅魔避邪的異樣功能,就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亦認為“古鏡若劍,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惡”。總之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防身兵器,而且是“道”之所依的神器了。古之擅刀者被稱為“刀客”,而擅劍者則被稱為“劍俠”,“俠”與“客”二者的意蘊還是有高低之分的。

筆者推測:劍的這種豐富的文化意蘊,隨著中日交流必定會引起日本人的關注,但日本沒有劍,更不懂劍法,而又被這種劍文化所吸引,所以望著完全不同於劍型的手中常用兵器,只好時而稱為刀、刀法,時而又稱為劍、劍術。但歸根結底仍是刀,用漢字劍來表述日本刀是錯誤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你不覺著叫刀道很彆扭麼?

日本人用的明明是刀,為什麼叫劍道~

3樓:響亮

因為漢字寫作劍道所以我們直譯過來就是劍道了。

4樓:破南牆

我來扯呼兩句,

劍道原型是刀,日本刀,彎身單刃為刀。

現代劍道是體育競技劍道,在競技時用的都是竹劍,直身雙刃為劍。

所以呢,可以稱作劍道。呵呵!

5樓:天上一朵阿碳噗

武士刀即是刀又是劍。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也是叫棍法為長劍劍法,棍叫長劍

日本刀祖先是苗刀,唐刀

7樓:宇智軒洛傑

殺人刀,活人劍。手上是刀,心裡是劍,修心即修道,故曰劍道!謝謝,這這只是我個人見解。

8樓:匿名使用者

1. 劍道中,“刀”是**的一類,如“太刀”;另,日本傳說的**刀多於劍,如妖刀“村正”。因此日本國“刀”一般指具體的**,武士道中“劍”的範圍大於“刀”。

2. 日本語中“劍道”羅馬字發音為“kendo”(可按照英文國際音標讀出來),發音近似中文“劍道”,這可能是翻譯習慣。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日本的用的是刀,為什麼叫劍術

9樓:匿名使用者

亂說的人是侮辱自己!日本的武士刀受中國的刀劍的影響很深,就連日本刀這個名稱,最早都出現於歐陽修的日本刀歌。而他們自己的日本刀這個稱呼都是到幕府時代末期才廣泛使用,一直到明治時期才作為專用名詞固定下來。

日本的劍這個稱呼廣義上包含刀,不像中國語裡刀和劍分得這麼清楚。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刀是由劍演變來的。這從它的形狀上就可以看出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日本的騎兵發展較晚,之前的步兵戰裡刀不是主要兵器,戰國時期的步兵戰術就叫劍術或劍道。後來雖然隨著騎兵的出現和製造技術的進化,日本刀成為主要兵器,但是劍術和劍道的稱呼還是保留了下來。

現在日本人在練習劍術時既使用劍狀的竹劍,也使用日本刀形狀的木刀,但是很多時候木刀也叫“木劍”。另外,相對於這些假劍,真正的帶刃刀叫“真劍”。這些都說明日本的刀和劍的分類稱呼是很模糊的,或者說統稱為劍也可以。

10樓:碎羽天§藍洋

劍術:武術中用劍的技術。

《吳越春秋》卷九和《莊子·說劍篇》都記述了古代擊劍的技術和戰術。《漢書·藝文志》載有《劍道》三十八篇,是論述漢以前擊劍技術的專著。明代茅元儀《武備志》中記載了劍的用法有:

跨左擊、跨右擊,翼左擊、逆鱗刺、坦腹刺、雙明刺、旋風格、御車格、風頭洗等。清代又有宋仔鳳《劍法真傳》一書傳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劍術成了劍的演練套路的代稱,被列為全國武術比賽專案。

增加了各種花法、平衡、翻騰、造型等動作,使劍術有了很大發展。劍的擊法有;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等。劍術的特點是:

輕快敏捷、瀟灑、飄逸,有"劍走美式"、"劍如飛風"之說。劍術根據練法又分為行劍、勢劍、雙手劍、長穗劍、雙劍、反手劍等。劍術套路繁多,常見的有:

自選劍術、青萍劍、武當劍、三才劍、三合劍、雲龍劍、八卦劍、太極劍、螳螂劍、通備劍、醉劍、宣化劍、七十三劍、龍形劍、奇門十三劍、白虹劍、純陽劍、七星劍等。參見"劍"條。

刀劍在古代被視為武士的靈魂與精神象徵,日本武士必須常年佩刀,刀不離身,故在所有的古武術門類中,劍術是武士必須掌握、流傳也最為普及的武藝技法之一。劍術在古時又稱劍法、擊劍、平法、兵法、小兵法、刀法、太刀打等。明治以後始稱劍道。

日本劍術所使用的刀器一般稱為日本刀,我國又稱倭刀,其刀身狹長微彎,單刃柄較長,劈斬突刺俱宜,實際上是刀劍合一的產物。常用的日本刀形制有大、小之分(長、短),大刀又分太刀(刀身弧度較大),打刀(刀身較直)兩種,小刀稱之為脅差(又稱脅插,刀身長度只有正常日本大太刀、打刀的三分之二左右,故也有稱其為小太刀的。古代日本武士一般都身佩兩刀,即一大一小兩柄日本刀)。

日本古流劍術包括使用太刀(佩帶時刀刃向下)、打刀(佩帶時刀刃向上)、小太刀等**的技術。其內容有使用一刀(單刀)的太刀術、小太刀術;使用長、短二刀(即同時使用大、小太刀的雙刀術,日本古流劍術中雙刀技法都被稱之為“二刀流”,著名流派有宮本武藏的二天一流)的正二刀術(右手拿大太刀,左手拿小太刀)、逆二刀術(右手拿小太刀,左手拿大太刀),雙手都持大太刀的二刀術(如琉球王家祕傳武術本部御殿手、大東流合氣武術等)及小太刀二刀術(如天道流、柳生心眼流等)等各種各樣的劍術技法。其中包含刺眼、撩陰和斬擊對手頸動脈等危險的招數,平常主要以形(套路)的練習為主。

日本古武道的劍術流派極多,古流號稱有兩百至三百餘派,主要有柳生新陰流劍術、小野一刀流劍術、北辰一刀流劍術、馬庭念流劍術、鹿島新當流劍術、東軍流劍術、真影流劍術、直心影流劍術、神道流劍術、神道無念流劍術、當流劍術、示現流劍術、心形刀流劍術、柳剛流劍術、鐵人實手流劍術、中條流平法、天流兵法劍術、玄流大太刀術、關流小太刀術、澄心流小太刀術、菅原本流小太刀、柏木流甲冑太刀打、寶山流太刀術、神傳流擊劍等。

劍法的主要內容

(1)刺劍:立劍或平劍向前直出為刺,力達劍尖,臂與劍成一直線。劍刃朝上下為立劍,劍刃朝左右為平劍。

(2)劈劍:立劍,由上向下為劈,力達劍身,臂與劍成一直線。掄劈劍沿身體右或左側繞一立圓;後掄劈劍要與身體後轉協調一致。

(3)掛劍:立劍,劍尖由前向上、向後或向下、向後為掛,力達劍身前部。上掛向上、向後貼身掛出;下掛向下、向後貼身掛出;掄掛貼身立圓掛一週。

(4)撩劍:立劍,由下向前上方為撩,力達劍身前部,正撩劍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貼身弧形撩出;反撩劍前臂內旋,餘同正撩。

(5)雲劍:平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平圓繞環為雲。上雲劍在頭頂由前向左後繞環,要仰頭;左(右)雲劍在頭前上方向左後(右後)繞環,頭向左肩側倒。

(6)架劍:立劍,橫向上為架,劍高過頭,力達劍身,手心朝裡或朝外。

(7)點劍:立劍,提腕,使劍尖猛向前下為點,力達劍尖,臂伸直。

(8)崩劍:立劍,沉腕使劍尖猛向前上為崩,力達劍尖,臂伸直,劍尖高不過頭。

(9)截劍:劍身斜向上或斜向下為截,力達劍身前部。上截劍斜向上;下截劍斜向下;後截劍斜向右後下方,臂與劍成一直線。

(10)抱劍:右手抱劍於胸前,劍尖朝右為橫抱劍;劍尖朝上為立抱劍;劍尖朝前為平抱劍。

(11)穿劍:平劍,劍尖經胸腹間弧形向前為平穿劍,力達劍尖,劍身不得觸及身體;前臂內旋,立劍劍尖由前向後轉動而出為後穿劍,力達劍尖,高不過膝,低不觸地;掄穿劍劍尖向後、向左隨轉體貼身立圓繞環一週。

(12)斬劍:平劍向左(右)橫出,高度在頭與肩之間為斬,力達劍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下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14)撩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上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日本人自己用什麼牌子染髮,為什麼日本人都喜歡染髮

不管神馬牌子的染膏染完都得注意用護色的洗護洗頭護髮。而且掉的快不快和你染的顏色有關棕色 巧克力色的掉色最慢。偏紅啊偏紫的都容易掉色 我用過beauteen 倫士度和 華網泡沫都還不錯啊還有beautylabo的搖搖杯。搖搖杯相比比較愛掉色 你用的那些品牌都不錯,如果這些都被你否定了,市場上也難以找到...

日本人的生活壓力為什麼那麼大,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內向

日本人主要是在生活 工作中,心理上的壓力大,自我心理負擔重 由於崇尚內近乎容極端的 不給別人添麻煩 那也就是 只給自己添麻煩,所有壓力自己扛,如果自己調整不過來,就會悄悄地自我了斷,死也不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人壓力這麼大,為何患癌率卻很低?看他們過的生活就知道了 別太信這個事兒。日本人收入較高,很多人...

日本人是古代中國人,為什麼日本人只尊重古代中國人

日本復人其實是中國秦朝的遺制民。當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派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到東海瀛洲尋找仙丹,但出海不久就被海浪將船打翻,於是這些人命大的就順著洋流漂到了日本 當時叫瀛洲 由於缺少造船技術,所以就在那裡定居下來 靠吃生魚片度日 秦始皇由於久久不見徐福帶仙丹回來,於是遷怒於國內的方士,於是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