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為何人民就記住了郭子儀

2021-05-09 18:13:43 字數 5394 閱讀 5601

1樓:李子今史

如果單論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勞,第一功臣不是郭子儀,而是李光弼。郭子儀從相州之戰後,受到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剝奪了兵權,由李光弼接替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全程領導了平定安史之亂,被譽為「中興第一功臣」。

但是李光弼最終也難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亂平定後,他鑑於郭子儀的教訓,在徐州擁兵自保,拒絕朝廷調遣。一年後,李光弼在慚愧自責中病逝,終年五十六歲。

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唐再遭變故,李光弼拒絕徵調,年近七旬的郭子儀臨危受命,二次再造大唐,一直奮鬥到八十二歲高齡才退休。

因此,李光弼無論從累積戰功,還是個人的德行、智慧,以及皇家所給予的禮遇,都跟郭子儀無法相比。

「中興第一」名將李光弼的功績

李光弼是營州契丹人,其父官至左羽林大將軍。受父親影響,李光弼自幼表現出文武雙全,胸懷韜略的大氣象,深得當時的名家賞識,是個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唐玄宗的乾兒子,四鎮節度使王忠嗣斷言:「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嘴上不說,行動比王忠嗣快,他奏請李光弼做他的副手,並想招他為乘龍快婿。

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也欣賞李光弼,奏請唐玄宗調李光弼回到朝廷任職。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第一個舉薦了李光弼。唐玄宗接受建議,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副使、知河東節度事兼雲中太守,由此拉開了他九年的平定安史之亂功業。

1.常山之戰

常山郡是安祿山大軍南下的必然通道,叛亂爆發之初,唐軍尚有能力把戰線推至安祿山的大門口:

「自祿山反,常山為戰場,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屍而哭之,為賊幽閉者出之,誓平寇難,以慰其心。六月,與賊將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戰於常山郡之嘉山,大破賊黨,斬首萬計,生擒四千。」

此後,李光弼又扈從郭子儀,連拔趙郡等十餘郡,幾乎切斷了叛軍的南北聯絡。就在李光弼準備一舉北上,攻克安祿山的老巢范陽時,卻傳來長安失陷,玄宗出逃的訊息,北伐被迫終止。

2.太原之戰

唐肅宗靈武即位後,李光弼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太原留守。太原是扼守靈武的北線屏障,叛軍自然不能放過太原,史思明率十萬大軍浩浩蕩蕩而來。

「乃徹民屋為摞石車,車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輒數十人死,賊傷十二......又潛溝營地,將沈其軍,乃陽約降......俄而賊數千沒於塹,城上鼓譟,突騎出乘之,俘斬萬計。

思明畏敗,乃去。」

太原城破舊,來不及加固,城中守兵不足萬,且多為老弱。李光弼發揮了聰明才智,又造投石車,又挖地道,一會兒詐降,一會兒偷襲,把「耿直」的史思明玩得智商不夠用,竟然被李光弼打贏了太原保衛戰。

3.相州之戰

乾元元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十萬大軍,圍攻衛州安慶緒。疑神疑鬼的唐肅宗,在這次戰鬥中作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九路節度使不設主將,由「軍事盲」太監魚朝恩,以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覽軍權。

戰鬥初期打得很慘烈,聯軍打敗叛軍,斬殺四萬餘人,安慶緒丟棄衛州,逃入相州城。唐軍迅速追擊合圍相州。一度狗咬狗的安慶緒向史思明發出求援,史思明派十三萬大軍增援安慶緒。

乾元二年二月,與史思明血戰了數月的唐軍,遭遇了一次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正當李光弼等人與史思明肉搏戰時:

「子儀為後陣,未及合戰,大風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辯物色。我師潰而南,賊軍潰而北,委棄兵仗輜重,累積於路。諸軍各還本鎮。」

這場戰鬥,雙方都沒佔到便宜,都害怕陷落圈套,分別向兩個方向潰逃。但是客觀上卻便宜了相州城中的安慶緒,唐軍在丟失輜重的情況下,只得撤軍。

魚朝恩將相州失利的罪責,強加到郭子儀頭上,郭子儀被剝奪軍權,由李光弼代替他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李俶掛名)。

4.河陽之戰

由於汴州節度使的叛變,叛軍佔領了洛陽,一旦無法牽制叛軍,他們將一路西進長安。李光弼就承擔了牽制史思明大軍的作用,他駐守河陽,再次與史思明「智力大比拼」。

①「美馬計」勾引叛軍公馬

史思明為了恐嚇唐軍,在黃河邊放出數千匹良種公馬。李光弼微微一笑,從黃河對岸放出五百匹母馬。母馬受城中馬駒影響,發出嘶鳴,河對岸的公馬不再聽使喚,跳入黃河直奔對岸,跟母馬跑了!

②叉船破火攻

河陽三座城池,分別位於黃河的南岸、北岸和河中,三城以浮橋相連。史思明點燃火船,乘風勢直衝浮橋,企圖隔絕三城聯絡。李光弼早有準備,他放出一批綁了鐵叉的長杆,鉤住火船,讓它們靠近不了浮橋。

③智收降將

連續攻打河陽不下,史思明很惱火,他對驍騎將軍李日越說:「李光弼擅長依城防守,不善野戰,你帶五百人去偷襲李光弼,不能取勝就別回來了!」

李光弼靠耳目早早得到報信,他提前撤離大營,留了一座空營給李日越。李日越偷襲不成,不敢回去交差,在勸降之下,他投降了李光弼。李光弼厚待李日越,在李日越的影響下,史軍部將高廷暉也降了李光弼。

④南城保衛戰

史思明發現,拼智力自己實在不是李光弼對手,於是兵分兩路,一路強攻北城,一路強攻南城。李光弼親臨督戰,殲敵數千,俘虜大將以下五百人,史思明再次敗退。

河陽大戰的勝利,讓叛軍困在洛陽,西進和南下都不能進行,為安史之亂的平定,爭取了寶貴的戰略機會。此戰過後,李光弼被封臨淮郡王,官至尚書令。

5.河南定亂

洛陽僵持中,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弒殺,李光弼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進攻史朝義。

李光弼不顧兵力不足,親自上陣,追擊叛軍,在他的感染下,各路大軍陸續投入到對叛軍的總決戰。河南之戰歷時兩年多,隨著史朝義的自殺,安史之亂終於徹底平息。

李光弼沒有郭子儀二次再造大唐的功績

唐肅宗李亨評價李光弼時說:「雖吉甫作憲,道可經邦;而孫武行兵,謀能制敵。克壯大業,無愧前賢。」

把他與伊尹、孫武放在一起比較,都毫不遜色。郭子儀則由於魚朝恩的陷害,中途被解職,沒機會參與平叛,功勞無法與李光弼相比。

但是,郭子儀有個讓人羨慕的地方,人家長壽,活了84歲,他比李光弼大十一歲,比李光弼晚去世十七年,所以,郭子儀獲得了二次再造唐室的機會。

就在安史之亂平定的當年,僕固懷恩勾結回紇、吐蕃作亂,唐代宗被迫逃亡陝州。郭子儀憑藉個人威望招募勤王之兵,二次再造大唐。史書對這段歷史的描述很感人:

子儀率甲騎二千出沒於左右前後,虜見而問:''此誰也?''報曰:

''郭令公也。''回紇曰:''令公存乎?

僕固懷恩言天可汗已棄四海,令公亦謝世,中國無主,故從其來。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報之曰:

''皇帝萬歲無疆。''回紇皆曰:''懷恩欺我。

''......回紇皆舍兵下馬齊拜曰:''果吾父也。

''子儀召其首領,各飲之酒,與之羅錦,歡言如初。

回紇人一聽說郭子儀尚在世,立刻下馬,以「父」禮拜郭子儀!

此後郭子儀徵戰西州數年,大破吐蕃。直到唐德宗即位當年,八十二歲的郭子儀才被允許告老還鄉,賜號「尚父」。

2樓:荒王爺

因為郭子儀是五福老人,名聲好,待遇高,有「喜氣」,而李光弼,帶兵嚴苛,為人有性格,是好將軍,不是好長官,入入敬而遠之,而且被皇帝猜忌不已,遠沒有郭子儀受各類人歡迎。

3樓:白朮

郭子儀官職比較大。郭子儀是節度使,官職比較大,也是初期戰場的主將,所以名氣比較大。

4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因為郭子儀對唐朝忠誠。李光弼雖然功勞很大,但是他害怕遭到陷害,最後自己擁兵自重,導致他口碑不如郭子儀。

5樓:秋風體育

主要還是因為史書對李光弼的記載不夠多,人們對郭子儀的印象更深。

什麼叫歷史?

6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8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安史之亂是什麼,「安史之亂」中的安是指什麼?史是指什麼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中的安是指什麼?史是指什麼?安史之亂安是指安祿山,史是指史思明。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

安史之亂的發起人是誰

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三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

安史之亂之後的皇帝是誰,安祿山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

安祿山的格局太小,他就看到眼前得失,根本不在乎天下,有兩個方面原因可以看出來。原因一安祿山攻入洛陽之後,他想著是玩樂。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安祿山生活最底層的胡人,機緣巧合遇上楊貴妃,討得楊貴妃的歡心,甚至做了楊貴妃的養子。可是安祿山不知足,他覺得自己得到遠遠不夠,故而起兵造反,一路上沒有任何阻礙就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