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行「稻盛哲學」,實現「轉識成智」

2021-05-07 14:03:01 字數 5099 閱讀 6120

1樓:8萬4千法門

轉八識成四智,怎麼轉?禪定,落實在禪定。所以定,就轉過來了,定是什麼?

一念不生。每天有一點時間修定,首先一般比較方便是早晚,人都休息了,沒有人干擾了,靜坐半個小時,早晨晚上。那我們唸佛的人我們唸佛,聲聲佛號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佛號不間斷,沒有懷疑,沒有夾雜。

這就是修,初學的人就是修功夫成片,到功夫成片之後,不放棄,那就是修一心不亂。

只要真正能定住,在日常生活當中,儘可能的放下。放下也是慢慢來,要真幹,效果才明顯。不是認真乾的話,放不下,放不下,就生煩惱,就起障礙。

外面嚴重的**,四個字,財、色、名、利,四大魔王,有一個就能把你全部毀掉,果四個都有,麻煩大了。這四個魔厲害,我們用什麼對付?一句佛號,真管用,會得佛力加持,讓你的心定下來。

文章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第594集

如何轉識成智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是本體,無名無相,假名為佛。

佛法不二。

一切法都是本體上的內容。

佛者覺也,是覺之本體,不是覺之內容。

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不由你的覺性,廢紙也無,何來經典?

人人都有「我」,此「我」是一念,是如來本體起用的永珍之一;十方三世,一切善惡,一切對錯,一切有無,一切凡聖,山河大地,草木溪澗,鳶飛魚躍,青青翠竹,鬱郁黃花,貧富壽夭,政治宗教,憂悲喜怒,歡樂煩惱,無一不是本體起用的內容,內容有事有理,有次第,有高下,有得失,因果輪迴,循業感召,恆沙妙用,處處實相,山河與大地,全顯法王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本體不屬於任何內容,也不異於任何內容------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反觀觀自性,反聞聞自性。諸法實相,不離汝心。

時時提醒自己眼前一切無非佛用,八識自轉。

3樓:熱那亞奇兵

第一步排除人相我相就是把主體客觀化 把第一人稱視角拉成第三人稱視角 比如你丟了一萬塊錢 心理很難過 但如果你從第三人稱視角上看一個跟你不相關的人張三李四丟了一萬塊錢 你心裡就不會難過了 與分別心(好壞 善惡 美醜)相關的有目的性的經過你心裡加工的意識就轉化成影響不了你的智慧了 這個把主體客觀化的過程就是修行 對你的起心動念保持一種第三人稱的覺照 彷彿一切與你無關 萬物即萬物 一切都是客觀的存在 雲在青天水在瓶不著些許我的色彩 如此第六識就轉成妙觀察智了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5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看南懷瑾大師的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和楞嚴大義今釋,淨空法師的認識佛教和十善業道經講記,宣化上人的法華經淺釋和華嚴經淺釋.王鳳儀嘉言錄,網上有。

修道什麼階段就可以轉識成智

6樓:匿名使用者

何為修道?我不知。

何為知識?何為智?這是你該考慮的。

如果說轉識成智,那麼我就先說說認為的:用你自己的經歷,用你生活來面對你所遇到的所謂知識,將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最後說說所謂修道,其實認識你自己,發現你自己,時常提問自己,省視自己就是最大的「修道」!不必刻意而為之,融於自然,融於生活,就是了。重要的是感悟,這也是知識和智慧的區別所在。

7樓:小穆老穆

修道什麼階段可以轉識成智,不要什麼階段,就在當下。

8樓:匿名使用者

轉識成智,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離佛也就差2個層級了。

9樓:匿名使用者

看南懷瑾的如何修證佛法

佛法有相開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修學中轉識成智?這個識是什麼相?何轉,智是什麼相?舉例!感恩!

10樓:匿名使用者

轉識成智應該是唯識學上的概念,如果用佛學以外的話去說,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去理解就可以了。知是指對社會現象人生事務的理解和認識,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動參與和實踐活動,一個心懷大志的人,必須要有對社會各種事物和現象都能有親身實踐和體驗的過程。

所謂合一,是說:並不是知是絕對主導,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聯絡互相配合。對社會對世間事務的正確認知是正確行為的前提,正確行為實踐是正確理解世間道理準則的必然結果。

反推也一樣,行為社會實踐可以總結出相應的社會經驗。

這裡的識,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由於身心與外界之間的種種執著、種種牽絆而生出的各種正確或者錯誤的事物認識,也就是妄念,妄識。

所謂轉,是指我們需要通過學習正確的理念,去分析判斷、取捨、總結,而使自己的各種事物認識成為有用的、正確的、對未來生活學習有所幫助的概念和結果。這些方法就是「轉」,也就是學以致用。

智,是指超越普通思辨,達成最終圓融境界的涅磐之智、解脫之智。

轉識成智,說的是把普通的世間的認識,總結、發揚、提升、轉化,形成超越一般認識的高階智慧。具體說的有很多,看些唯識學方面的書。

11樓:

學佛的目的,就是在唯識學裡講的「轉依」。轉依有二:一轉染成淨,二轉識成智;轉染成淨為涅槃,轉識成智為菩提。

涅槃即自性清淨,菩提即覺悟,能證得菩提是般若(依中觀宗講),或稱正智即無分別智(依唯識宗講)。

眾生在迷惑與染汙中,沒有智慧,不懂因果。學佛就是首先注重正確的熏習,多聞熏習後逐漸由染轉淨成為清淨種子,恢復本有佛性。我們現在處於資糧位。

唯識把修行的次第分為五位: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見道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一資糧位系積福德智慧資糧,二加行位修定(唯識觀),三見道位見唯識理,四修習位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和種子,至金剛道一切染種斷完,堅如金剛,金剛道至等覺入妙覺即證佛果。

轉識成智:謂轉八識成四智(三身四智)。眾生的識以分別為主,分別即虛妄分別,去除虛妄分別,即是淨智。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第八識能夠含藏種子和種子現行互薰,是心;第七識執我,是思量;前六識對境是了別,此中前五識緣境是粗了別,第六識緣境由外到內,為細了別,第六識分五俱意識,散位意識,獨頭意識。五俱意識與前五識同時俱起;散位意識未接觸外境亦可隨時生起;獨頭意識就是無中生有的幻想。

末那識以思量為主;阿賴耶識以受薰和執持(種子、根身器界)為主。總的來說,識都是虛妄分別,具染汙性。

阿賴耶識是就凡夫位而言,到佛果位叫無垢識。認識事物有分別都是有漏、有為,是不究竟的,是流轉生死的根源,由此而有業障、煩惱障的生起。業力是感異熟果報,果報有正報和依報兩種。

正報依五蘊身講,依報依山河大地講,這是我們的障礙,稱之為障,又稱為雜染,這都是由虛妄分別而生起。分別生起的原因是有情的「我執」習氣。我執有「人我執」和「法我執」兩種,要徹底斷除生死根本就必須斷我執。

虛妄分別之生起,一方面以我為主體,由貪心被境所染;另一方面損害他人,舉手投足都要損害他人。凡夫不損害他人是很難的,五官就只能發揮此作用,學佛人就不同了,因在轉變過程中,第六識虛妄分別逐漸減少。人們對自體沒有正確認識,對共業所感的所有現象沒有正確的觀察,因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加上煩惱障和業習的障礙就產生邪見,故而彼此之間常形成愚痴的對立與鬥爭。

此為生死痛苦之源。

雜染,虛妄分別等都由識而轉變,其修持方法是守根護意(持戒),不受外境的感染就是守根,保持正念即是護意,學佛就先要守根,進一步護意。如唸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眾生等,由戒生定,有定力才發智慧,有智慧就有辨別能力。修持禪定,目的都是達到護持正念,進而開悟。

般若宗講,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最後到實相般若。禪宗也有文字,如《六祖壇經》,祖師禪講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由聞而思,護持正念,嚴持禁戒是基本功夫。

唯識宗講,聞的階段就是熏習正法,同時要結合自身實行。熏習可從書上學,也可聽善知識講解。第六意識有虛妄分別,聖者無分別的智慧,不同於凡夫的世智辨聰。

我們現在雖處於基礎的位次(資糧位),但我們的宿世善根,也都是來的很不容易的。蕅益大師說:他在定中見到彌勒菩薩,對他說:

「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資糧位是積福德智慧資糧,屬順解脫分;加行位修止觀,屬抉擇分;見道位見真理,去掉了理上的執著(禪宗的開悟、密宗的大圓滿、唯識宗的真見道)。

入地後,初地至十地都是修習位,在此階段分別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和種子;入金剛道才把所有的種子斷完。故修行要務實,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入等覺至妙覺佛果成就,此時方轉八識成四智。

壇經言:「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識七識未成佛以前初地可以消滅二障現行;前五識與第八識的二障種子(包括六七識)至金剛位才能斷盡。

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謂能成就眾生一切事業,現化身來解除眾生的痛苦。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能夠微妙地觀察諸法之自相與共相。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清除我痴、我慢、我愛、我見而對一切眾生平等,起大悲大行。

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第八識是我們的生命總體,眾生位稱阿賴耶識,因受了染汙、迷惑而不能發光,不能照見一切,到佛果稱為無垢識,如大圓鏡能鑑照一切,不受外塵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第八識現法身,第六七識現報身,報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法所現之身;自受用身,是無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識現化身,有應化身、變化身二種。

應化身如八相成道,變化身即應機隨類變化之身。證得三身四智的佛身,才叫無上正等正覺。

12樓:匿名使用者

恩,你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是需要一定佛學基礎,最起碼得弄明白了《楞嚴經》吧,而這本經本就是佛教的一本深經,只好一步一步學了,儘管如此我可以大概的給你說一下,所謂識,是一種能力和覺性,並非是相的存在,比如我們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你的眼睛掙開的時候可以看到相,可如果閉上呢?閉上的時候你一樣擁有可以看的能力,只不過是沒有相可以讓你看罷了,而這種覺知的能力,這種覺性,就被稱做識,我們眾生都擁有八種識,儘管我們會生老病死,會輪迴轉世,可我們的這八種識從來就沒有生滅過,而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的就是你的這種覺性,也被稱做佛性,何謂轉識成智?這本身就是成佛的過程,我們本身能成佛,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具足了佛的一切,而並非是我們修成了佛,所謂修行本身,就是一個去除的過程而非得到,所以金剛經說我們是無所得而得,這個得是指得到什麼呢?

那就是我們本來清淨無染的佛性,轉這八種識成為八種智,說是智,其實還是覺性,覺性有相嗎?佛性有相嗎?我想你現在心裡會有答案,日後又會有新的想法,我再多解釋一點,前八種識是因為無明影響而顛倒迷惑了的識,而後八識則是我們清淨的本來面目,我能說的就這麼多了,對佛智慧的領悟在於個人,而我也還是個迷途之人,在給你回答的時候,或許也有不對的地方,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你自己要讀經,要聽古今大德說法,因為佛智不可以思維之心而得,但又不離思維

怎樣修行來世才會男轉女身,阿彌陀佛,如何男轉女身

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此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若自書若教人書。如是之人當來永不受其女人之身。此經只有2000多字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告彌勒菩薩言 彌勒 若有女人能造佛像,永不復受女人之身。設受其身,則為女寶,尊勝第一。然諸女人有五種德,此女所得出過諸女。何等為五?一者 ...

rs232轉can設定和除錯如何實現

需要用bai到的是廣成的rs232轉ducan,即 串列埠zhi轉can匯流排閘道器模組。串列埠裝置與can介面不能直接dao 通訊,因為介面形式內以及所帶的協議容均不同,也就是相當於語言溝通障礙,必須採用一種閘道器裝置,相當於二者中間的翻譯官。裝置的模型就是這樣,具體功能還有很多。2 端對應線路連...

如何在EXCEL中實現比較特殊轉置?(用公式)

答問題補充 假設原資料在sheet1,在新的sheet中輸入公式 index sheet1 a d,int row a1 1 32 column a1 1 4 1,mod row a1 1 32 column a1 1,4 1 向右拉填充至相應的列即可。sheet2中a1單元格中輸入公式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