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習俗有哪些

2021-05-02 10:29:49 字數 5701 閱讀 3863

1樓:困難解決局

中國這個具有有就歷史的大國,共有56個民族,當然漢族應該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嗎?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其他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2樓:痮勿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處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與其他民族通婚。締結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內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內的人。雖然這些地方曾遺存原始的轉房習俗,但為數很少,演變的也快。

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兒與父母同住的習俗。2023年前,男女青年在節慶歌舞中可以自由結識,但婚姻締結物件的選擇卻只能順從父母的意志,有的自由戀愛者只好以逃婚來實現自己的願望。2023年後,包辦婚姻逐漸轉變為自由婚姻。

僳僳族是個尚酒的民族,求婚時,以酒為禮,媒人斟酒給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著同意了婚事。據說僳僳族音節文字創造者哇忍波年輕進因家境貧寒,無酒求親,新事一度擱置,後來幸虧舅舅送來了酒,才得以締結姻緣。這酒顯然是通向幸福的一種橋染。

是傳情達意的媒介。雙方決定姻緣後,男方還要送上聘禮,由媒人作中介議定,以牛為象徵性的名目,實際上往往以鍋、酒、布、獸皮等代替,有貧寒者甚至無替代之物,但也可以婚後補送。送過聘禮,便選一個日子,男婦雙方家人親戚聚集在一起,又以酒為願。

定婚者所喝之酒就稱同心酒,以此象徵心與心相連,再難以分離了。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家庭宴請賓客,迎親隊伍帶酒、饅頭、豬肉和象徵著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隊伍中必須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後,迎親者邀眾對歌跳舞,形成一種熱鬧的氣氛。

次日,新娘離家,多由母親陪送,送親隊伍相隨,有有還邊走邊歌,在男方家門口又要隔門對歌。新人進門,拜認公婆。此後歡宴賓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燒燃箐火。

村人圍火歌舞,常常酒酣歌暢,舞樂人樂,不知夜深。

以前,彝族實行嚴格的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姑舅表優先婚〈姨表不婚及轉房制等習俗。現在,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無論自由戀愛或父母作主,均有說媒、訂婚、迎親、回門四個程式。彝族姑娘在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一般在15歲,就要舉仔一種叫陝拉爾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著該女子已經長大**,可以談情說愛了。

這時姑娘要穿紅、藍、白、黑等對比強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長裙,將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還要將童年時期穿耳的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過火把節、婚嫁喪事和一些傳統的聚會進行交際。每當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會主動去接近,並站在離對方不遠處,拿出口弦彈奏,通過含蓄而流暢的**旋律取悅對方。

而對方一經接到求愛的暗語時,也會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對彈。如此經過多次祕密交往,雙方就約定時間,回去告訴自己的雙親。待老人許可後,擇定一個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請一位長者,背上一罈酒,前往女方家去說親。

中國的朝鮮族是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陸續從鄰國朝鮮遷來。在吉林省延邊和東北各地定居。由於歷史上朝鮮族和漢族長期友好往來,所以朝鮮族的風俗習慣,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傳統外,也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

甚至在婚俗方面漢族有些早巳廢止了的婚俗,在朝鮮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著。如漢族原來實行的六禮習俗,在朝鮮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條,嚴格認真地執行。

朝鮮族十分重視人生儀禮中的冠、婚、喪、葬四大儀禮。青年男女只有舉行過冠笄之禮後,才可以選擇配偶。託媒說親也嚴格按納彩、問名、納吉、納幣(納徵)、請期、親迎六禮程式進行。

親迎時的儀禮先在女家舉行。

朝鮮族舉行婚禮時,新郎要身穿禮服,接受囑咐,辭別父母,親自騎馬到女方家去迎親。一路上,有一位手捧雙雁的雁使,走在迎親隊伍的最前邊。迎親者到了新娘家,要舉行一系列儀式。

其中有一項儀式是在新郎房前舉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鋪著毯子,伴郎交給新郎一把繫有白綢子的扇子,雁夫將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臺階。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會受到人們的譏笑。朝鮮族的推雁儀式和六禮習俗一樣,是一種古俗。

它用象徵儀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樣白頭偕老。

中國朝鮮族中向來有南婚北喪的說法。南,指南道人。即從朝鮮南部遷來的人;北,指北道人,即從朝鮮北方遷來的人。

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國的遼寧省和黑龍江一帶,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邊一帶。南婚,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禮,儀式繁雜而隆重。現在朝鮮族婚禮中,女嫁男娶同時進行。

但在過去則不然。在男道人的婚裕中,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等過了一段時間後,再把新娘娶回家。朝鮮語稱這種婚份為罕孔納得裡《三國志)載:

高句麗人,其俗做婚姻,言語已定,女家做小屋於大屋後,名『婚室'。昏暮至女家戶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三。

女父母乃聽使就小屋中宿。傍頓錢帛。至生子已大,乃將婦歸家。

這就是說,罕孔納得裡是一種兩次婚婚俗。即先過從妻居生活,後過從夫居生活。但它和雲南省布朗族的兩次婚不同。

布朗族的兩次婚,是古老的不落夫家習俗的一種表現,即婚禮後新娘返回母家長期居住,等過了幾年或生了第一個孩子後再回婆家居住,回來時要舉行婚禮。而朝鮮族的罕孔納得裡則是從妻居和從夫居婚俗的一種複合形式。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式: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

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瞭解,有意做親,便託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託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

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

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

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

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唸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

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

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隻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裡,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麵或子孫餑餑等。

湖南漢人婚俗,舊俗有說媒、相親、換庚、定庚、過門、拜堂、鬧房、回門等成套儀式。將兒女生辰八字寫於紅紙內,由媒人轉交對方稱換庚或發紅庚,如合庚順利,則互送信物,稱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為送布鞋、襪底、鞋墊各一雙。

擇吉迎親謂之過門,互索彩禮、嫁妝。拜堂合巹,行禮為儀,進入洞房還有鬧房的習俗,鬧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帶,還流行哭嫁之風。

出嫁前一兩天,甚至半個月,就開始唱哭嫁歌。在湘南嘉禾縣,更發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罵媒歌、分離歌、送別歌、射歌(歷歌)、耍歌、媒婆苦歌、童養媳歌等,採取坐唱、輪唱、合唱、長歌等形式,還有載歌載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盞、香火、走馬、划船、賣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時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在少數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擇偶、定親和婚禮比漢族要豐富多彩,有許多還保持著原始古樸的特色。少數民族青年互相結識、物色物件常在喜慶節日或趕集赴會的途中。苗族的四月

八、六月

六、趕秋的歌會活動,侗族的玩山趕坳,都是青年男女聚會交友的極好機會。湘西苗族還有跳月之風,童男**於清風月夜,到林中山巔,對歌跳舞。情投意合者,雖不相識,亦可相約訂婚。

一些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定親別有風味。隆回瑤族訂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紙傘,女家有意則將用各色花布和絲線紮好的12個三角形的絲線布坨,纏吊在紙傘的撐骨上;懷化侗族則是刺雞定情,在月色皎潔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夥伴陪同相會,男方將帶來的大公雞雞冠刺破,把雞血滴入酒中,雙方飲酒盟誓,永結同心。

少數民族的婚禮各有一套禮儀,歡快熱烈,極富情趣。湘西苗族婚禮中,要舉行洗和氣臉的儀式。新娘到達夫家時,男方的長輩端來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隻銀手鐲,新娘和夫家人共用這盆清水洗臉。

據說,洗了和氣臉,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處。

土家族婚禮別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時要唱哭嫁歌,送親時姑娘和母親唱發轎歌,新婚夫婦進了洞房,歌手就唱賀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瑤族有搶親風俗,新郎去迎親時,新娘避之,新郎追趕,如此往復3次,才算成婚。據說這樣結成的夫妻,能夠互敬互愛,白頭到老哈尼族  搭青棚、打橄欖仗和牛屎迎親

哈尼哈卡多人辦婚事的頭一天,男女雙方的家裡都要各搭起一個青棚。這個青棚要由新郎新娘平時要好的小夥伴上山砍來木料、竹子,採來松毛、柏枝搭成。青棚上披紅掛綵,

裝飾得喜氣洋洋。搭青棚的當天,女方家要備辦幾桌酒席,請新娘的姑娘伴吃上一頓喜飯。

席間,女伴們向要出嫁的女友祝賀,勉勵她到夫家後要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過好日子,還要贈送一點禮物作為紀念。

青棚搭好後,選擇一天屬狗日子作為娶親的日子。

娶親這天,新郎要請最好的夥伴陪同。陪去的人一定要雙數,意思是成雙成對。陪去的人要穿上最好的衣裳,帶上陽傘、雨帽(竹笠)、簇擁著新郎。

當娶親的人到達女方家時,早已等候在青棚裡的一群卡多姑娘便一鬨而出,手執橄欖,嘻嘻哈哈笑著向新郎打來。這時,伴隨新郎而來的夥子急忙拿出攜帶的陽傘和雨帽把新郎掩護起來,不讓橄欖打中。並要有一兩個比較得力的夥子,冒著雨點般的橄欖襲擊,衝入青棚內將裝在竹籮裡的橄欖全倒在地上。

與此同時,陪同新郎來的其他夥子,以最快速度跑進青棚裡坐下來。至此姑娘們的襲擊便告終止。

橄欖仗 傳說,女方用橄欖戰迎接新郎的意思是要讓新郎先嚐點苦頭,考驗一下新郎的心地是否真誠。過了這一關,夫妻雙方日子就甜蜜了。還有層意思是,橄欖回味鮮甜,果實累累,象徵男女雙方結合後家業昌盛,子孫不斷。

因此,當女方夥伴向前來娶親的新郎發動襲擊時,男方只能招架躲避,甚至甘願捱打而不能還手。

牛屎迎親 牛屎迎親是哈尼族僾尼人奇特的習俗。當迎親的人快要到達男方家時,等候在路上的夥子們便不斷地用牛屎拋打新娘,新娘則由新郎和迎親的人護衛著用事先準備好的竹笆扇把牛屎擋掉。

據說這樣做可以把新娘從孃家帶來的禍殃隔在家外。新娘用牛屎追打過後種莊稼會豐收,養家禽家畜會興旺。

苗族婚禮習俗

苗族的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節慶、趕場的日子,他們便利用聚會的時機對唱情歌、談情說愛、互訴衷情。這種婚前戀愛的方式在貴州黔東南稱為遊方。遊方是黔東南一帶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傳統習俗。

遊方的地點除在每個村寨所設的固定的遊方坡外,還可選在離村寨較遠的河岸、撟頭、田間或花木叢生、風景宜人的山谷去進行遊方活動。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規矩,青年男女遊方的地點必須在公開的地方進行。如果在隱蔽的地方進行這一活動,一旦被人發現,就會認為是不正當的行為,受到社會**的譴責。

新婚當夜不**

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方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贈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訂婚。私下訂婚的男女到了約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請幾個夥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順便將女子帶回家中。按照習慣,新婚夫婦當夜不能**,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過夜。

第二天,男方託媒人攜帶禮物去女家提親。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禮物,宴請媒人。隨後,女方備一份與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禮物回贈男方。

男方得知女方贊成這門親事,便設宴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戚朋友。

新婚後不落夫家

過去,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在新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結婚不久便回孃家居住。屬於父母包辦婚姻的新娘,在舉行結婚儀式的當天或次日,即回孃家居住。

住孃家的時間,未成年的早婚婦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婦女一般為三四年。在此期間,僅僅在農忙和重大節日,或遇到夫家喪事時才可暫回夫家居住。

少數民族的習俗,少數民族的習俗

中國這個具有有就歷史的大國,共有56個民族,當然漢族應該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嗎?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其他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

關於少數民族習俗的作文,關於少數民族習俗的作文,400字

jfnksnkhmbm mvcfdawd ewfewrfd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們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裹著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裡。並且人們也要吃粽子 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這不...

少數民族有哪些,56個少數民族有哪些

56個民族,其中包括一個漢族,所以少數民族只有55個。這55個少數民族是 阿昌族 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鮮族 達斡爾族 傣族 德昂族 侗族 東鄉族 獨龍族 鄂倫春族 俄羅斯族 鄂溫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赫哲族 回族 基諾族 京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傈僳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