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人把儒教和儒家割裂來看

2021-04-30 13:44:49 字數 5647 閱讀 2284

1樓:幼稚園的小噴友

儒教,之所以是教。蓋因其類似佛教,是從建立到滅亡,是一脈相承。

哲學思想和宗教組織緊密結合不曾分割和斷層。

儒教最初的身份,就是祭祀天地鬼神。

從漢到明,也一直掌握國家宗教命脈。

皇帝號稱天子。誰是天?秦代及以前且不說。

天這個概念,從漢到宋,一直都是儒教至高神「太一」也名「昊天」。

之所以說到宋,因為宋代崇道,有些道士忽悠皇帝,說趙家祖宗趙玄朗是***x,很牛比。應該封神云云。 忽悠皇帝封自家「祖宗」為「玉皇大帝」。不過宋代時封是封了,沒封成功。

後來蒙古加了把力。才勉強成功一部分。但影響力頗為不小。看看明代**《西遊記》就是。

國家最高領導人是天子。君權神授之下,皇帝就納入了儒教神系。進而儒教掌握國家宗教命脈的行為是什麼呢?

打擊淫祀,封地方神和英靈神。

打擊淫祀的好處在於,排除爭奪信仰的異己和建立宗教領域的權威。和五斗米的伐山破廟,攻擊川地的鬼神是一個道理。

不過儒教是持續幹了快兩千年。

之後就是封地方守護神。之前滅了淫祀,空出來的位置交由符合儒教價值觀的神靈來佔據。所以有的淫祀也直接受封為正神。

最後封英靈神和非人格神轉封人格神。

這點主要是侵蝕其他宗教領域,尤其是道教。把天下各個山神轉化為人格神,同時把歷朝歷代有靈驗的朝廷體系下的人物封為地方神。

這三步下來,宗教領域盡入儒教掌控。更別說其他禮制和道德領域的話語權。

以及以儒學為核心綱領的宗教見解,做人標準。以及以這些東西維繫起來的一個小圈子,一個比道教這樣的原始宗教先進的多的組織結構。

雖然本國把這些和宗教割裂來看。

但是你看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這些都是宗教領域的東西。

就這,還有人一遍遍說儒教不是宗教。

為什麼有人把儒家說成儒教?

2樓:西西子子

儒教的問題是目前儒學研究領域爭論特別激烈的議題。儒家之道一直重教化,所以,「教」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是教化的意思,譬如我們說「神道設教」「修道之謂教」,都是教化的意思。為什麼最初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用「教」來給自己命名,我認為這是佛教要突出其教化功能,而顯示其與儒教的相似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教比較多的稱儒家為「儒教」,都是因為要強調一致性。

但是,在西方的宗教傳入以後,像儒教這樣的依賴社會和政治組織來進行教化的學說能不能稱為宗教,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因為儒教並不強調「彼岸」,也沒有宗教的儀式和宗教的組織,所以很多人說它不是宗教。現在我們習慣性地稱儒釋道三教合流,不過,儒教概念的複雜性恰好在這裡:

當「教」不是作為教化,而是作為一個宗教概念的時候,其內在的特性發生了變化。發生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期的「禮儀之爭」,就是耶穌會和羅馬教廷對於如何定性儒家的「禮儀」的「宗教」屬性產生了爭論。也就是說,如果將敬天法祖作為一種宗教信仰,那麼中國人如果要信仰天主教就必須拒絕祖宗崇拜這樣違背天主教教義的活動。

如果只是將祭拜祖宗的活動看作是一種禮儀和習俗,那麼便可以共存。遺憾的是,羅馬教廷最終是將敬天法祖看作是宗教活動,這樣導致了儒教和天主教之間的衝突。

我們現在大致將「儒教」作為「儒家」的另外一個稱呼,當我們日常用這個詞的時候,也並不會仔細地做概念分析。只有在我們去研究的時候,才會發現這裡麵包含了極其複雜的內容,亦有極其複雜的歷史演變。有意思的是,晚清民初時期,康有為在試圖用宗教化的模式來改造儒家的時候,就不願意用「儒教」的概念,而是採用了「孔教」的概念。

**時候中國人管**教叫耶教,耶教就是關於耶穌的宗教。儒教是孔子創立的,於是叫作孔教。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我認為還有更重要的原因,他認為儒教不是宗教,他要建立的孔教是有一套儀式,一套規範,有建制。

而且陳煥章還努力要將孔教國教化,針對這個問題,不僅引發了別的宗教的批評,也導致了儒家內部的爭論。

我個人的意見是,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來思考。首先,儒家思想在傳統的形態上,它能不能稱之為宗教?其次,如果是,那麼這樣的宗教與別的宗教的差別在**?

作為宗教的儒家與作為哲學的儒家的差別何在?第三:如果傳統的儒家不是宗教,那麼在目前的情勢下,能否將其發展為一種「宗教」。

即使,康有為和陳煥章的孔教計劃失敗了,是否意味著孔教並沒有發展的可能?第四,是否可以借鑑東南亞的經驗,儒家的觀念滲透到其他民間宗教中,從而使儒家的價值得以儲存和傳播。

3樓:秀兒

因為儒教的問題是目前儒學研究領域爭論特別激烈的議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教比較多的稱儒家為「儒教」。

4樓:糾結的迴圈

我認為這是佛教要突出其教化功能,而顯示其與儒教的相似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教比較多的稱儒家為「儒教」,都是因為要強調一致性。

5樓:芒果味宇兒

因為儒家有教化人的功能,很受人追捧,而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教比較多的稱儒家為「儒教」。

6樓:鄭宜忠

儒家是奴家,做奴才的專家。儒教是教儒,教你怎樣做個好奴才。儒,沒邏輯,就等於不必講理。儒學,沒理論體系,便於做什麼人的奴才都正確。儒,沒有哲學,奴才才沒哲學。儒灬……

7樓:

在西方的宗教傳入以後,像儒教這樣的依賴社會和政治組織來進行教化的學說能不能稱為宗教,就成了很大的問題。

8樓:熊熊佳秉

之前沒有所謂儒教,只有儒家,但是如今儒教正在形成。

9樓:盼盼你在盼什麼

因為我們現在會將「儒教」作為「儒家」的另外一個稱呼,當我們日常用這個詞的時候,也並不會仔細地做概念分析。

10樓:大個都知道呀

儒家現在也算是一個宗教吧,儒家之道一直重教化,所以說成儒教也不為過

11樓:撞了南牆的貓

因為儒家對人們影響很是深遠,對人們影響也是很大。

12樓:大哥都知道呀

因為中國比較信儒教,如果將敬天法祖作為一種宗教信仰,那麼中國人如果要信仰天主教就必須拒絕祖宗崇拜這樣違背天主教教義的活動。

為什麼有人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

13樓:東澤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先生的名著《中國人的素質》中有一章專談中國人缺乏同情心,他說:"中國人對別人所受痛苦所表現出來的冷漠,任何別的文明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這本書寫於100多年前,過了100年,中國還是沒有改變,中國人還是沒有改變。

魯迅先生寫《藥》,寫《阿q正傳》,分析這種無血性的民族性早已成為經典,但是經典往往意味著名氣大,讀的人少,明理而後行者當然也就更少。那位高鼻樑、藍眼睛的老外這句話讓中國人難受,可是弄不好它還會不朽--如果我們不懂得改變民族性的話。

魯迅的分析具有直觀的洞察和深刻,但是沒有指出國人民族性中這些徹骨的萎縮到底是因為什麼。是什麼造成了國人如此沒有血性,像行屍走肉一樣地蠅營狗苟,靈魂死絕,毫無生氣?是什麼造成了中國人在歷史上經歷了那麼慘烈的幾千年,可是教科書裡只讓人記住那些微不足道的輝煌,而不敢正視先祖和自己犯下的罪孽?

一個民族不敢回頭凝視、省視、審視自己的罪惡,這種罪惡就會成為家常便飯,成為歷史的癲癇。這個民族有個被尊奉的聖人叫孔丘,他教導門徒時發明了避諱,所謂"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他寫歷史也就用上了這個發明--為魯國諱,於是諱來諱去,真相就被諱光了,可以不講理,只要有諱就可以不講,中國人不再求真,只求安,不少人常常誤以為中國傳統追求和諧,那都是寫紙上當不得真的,中國人真正求的只是安穩,為尊者、賢者、親者諱,就可以讓他們逍遙理外,讓他們這些權勢者安全地侵害弱勢者了。

都說中國人的冷漠、無血性是因為奴性重,奴性重則是因為**傳統太深厚,這也只是皮相之見。因為我們更要問的是為什麼中國人**傳統那麼深厚?因為中國人不求真,中國人沒有信仰,這才是中國人一切問題的總病根。

沒有信仰就不會生髮出追求自由的信念,不求真就不會較真,不會較真,沒有自由理念,那就只有一條路,被強權者奴役,周而復始,迴圈往復,中國人在奴役中生生死死,沒有生命的川流,只有一灘死水。因為沒有信仰所以被奴役;因為沒有信仰,所以被奴役後無法翻身。在奴役中生存的人,不存在真正有尊嚴的生活,因此一切事情都只有和稀泥,說穿了就是不講理,最多講點禮!

講點面子--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是人性的本能,這面子就是在奴役中生存的人無法獲得真正的自尊後的變種怪胎,於是它就成了一個虛假的尊嚴,一個假冒偽劣的尊嚴,侵蝕民族性中最後的奴役避難所,並且成為**的維護者。沒有了信仰依託的禮,至多也就是個面子的代名詞,於是禮就變成繁文縟節,毫無生氣專門把活人變死人的枷鎖,梁實秋諷刺魯迅說,禮並不會吃人,可是他不知道喪失了信仰的依託,人們失去了自由理念的追求,那些禮束縛乃至吃人還不是順理成章的嗎?而沒有信仰的人、沒有自由信念的人是難以擺脫這些羈絆的,在巨大的強力面前他們不可能有反叛的勇氣,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反叛什麼,這種沒有靈魂的生存天長日久隨著文化血液瀰漫到絕大多數國人身上,於是最後國人身上留下的不再是血性而是奴性--在一切強力面前的下跪,無論官方的還是民間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唐末尤其宋開始腐儒禍國殃民上千年,北宋,遼,金,南宋,明,皆亡於腐儒

15樓:西西子子

對了,還有人把這個鍋放得近了一些,放在朱熹的身上,說朱子的滅人慾、存天理,問題是,朱子這句話討論的是把誰家媳婦浸豬籠的具體問題嗎?

當然不是,這是兩宋儒學走向哲學化,或者說思辯化之後,對於一些抽象的意識問題的討論和研究,這種討論和格物致知一樣,並不是具體的倫理準則,如果真的具體了,那就變成了某某宗教經典中的律條,某某先知說,你不應該這個,不應該那個。

把朱子的理論,具象、曲解成為某種倫理約束和行為準則,就像我們說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當成法律,逐條對照引申,進而決定某人是否判死刑一樣可笑,那可不就隨你執法者解釋?

事實上,這種可笑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很久,尤其是明清之後,當國家將絕大部分事務性工作「倫理化」之後,每一個職業官僚,就不需要再進行任何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而只需要進行倫理道德的評斷,就能夠完成一切糾紛的解決。

今天有不少人重提「工匠精神」,其實這就是「專業態度」,就算你是個公務員,而不是雕工匠人,一樣可以尋求專業水準的極致化提升,但是,明清以來流行的政治文化和生存哲學卻與此反其道而行之。

「治人者」技巧的無限通用性極致化地排斥任何專業業務的價值,通俗地說,「當官」不需要懂業務,也就是最難的是當官,最簡單的也是當官,人情練達即可,活明白最佳。

問題是,如果一個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和中層全部都是「管理者」,那麼,你的「工匠精神」除了當升官的「敲門磚」、「墊腳石」,還能有什麼意義?

而人情練達的高低,說到底,就是對社會倫理的「利用」程度,對群體情緒的「操控」水平,俗稱:「玩兒人」。

非常有意思的是,隨著《明朝那些事兒》之類的通俗歷史讀物的普及,在明朝滅亡這樣的大題目上,有不少年輕人已經能夠熟稔地使用「清流誤國」的詞彙概括上述的「泛道德化」的官僚組織。

但是,在當代社會問題的認識層面,卻完全執迷不悟,並不能意識到這種行為方式在今天的網路熱點、社會問題的認識觀念中,仍舊廣泛存在。極度熱衷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對於不同類別事件的專業屬性視而不見。

事實上,如果真的討論儒家思想的問題,這種「泛倫理化」或者說「治人者思維」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反倒是那些具體的,比如明朝東林黨「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不著調,人們常歸咎於理學、心學的流毒,其實恰恰相反,理學和心學都認為「心性乃實事之母」,你得想幹事兒,才能去幹事,人家並不排斥實事本身。

真正讓整個中國社會瀰漫著不著調氣息的,並不是朱學、王學,而是朱皇帝、愛新覺羅皇帝,作為以最小的群體統治最多的人民的帝王,他們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無事時天下都噤聲,有事時天下都助我」,平時將天下人當豬來蓄養,有事時要你有專業能力就得有專業能力,要你有專業態度就得有專業態度,可能嗎?真逗。至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將問題歸咎於「儒家思想」,答案很簡單:

他們蠢咯!

為什麼有人把儒家說成儒教,為什麼有人說儒家思想為儒教

儒教的問題是目前儒學研究領域爭論特別激烈的議題。儒家之道一直重教化,所以,教 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是教化的意思,譬如我們說 神道設教 修道之謂教 都是教化的意思。為什麼最初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用 教 來給自己命名,我認為這是佛教要突出其教化功能,而顯示其與儒教的相似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教比較多的稱儒家...

為什麼總有人把別人當傻子,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把別人當傻子看?

這類人認為 這樣做是自我價值的體現,滿足內心的自我認可,換取別人的認同專和回報。和小屬時候被忽視,只有表現好才能得到表揚和讚賞有關。如果得不到回報和認可,會非常傷心和憤怒!所以這類人也很是可憐,要通過別人的反饋達到自我認同,但是這種對別人的過度關心通常會造成對方被束縛被貶低的感覺,從而不能給予積極的...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把精神病罵成神經病,為什麼這些人連兩種病的區別都沒搞懂就來罵人

是你的素養有問題。本來罵人就不是什麼好事,你卻喜歡以罵人為趣。而且神經病是約定俗成的罵人語,假如你故意罵對方精神病反倒是你鑽牛角尖,不懂得詞彙的運用。精神病和神經病都是種病 神經病是罵人的 精神病是一個總稱 代表所有精神科的疾病 為什麼有些人跟個神經病似的,從來不考慮下別的的感受,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