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闢蹊徑的意思

2021-04-26 20:34:25 字數 2060 閱讀 6097

1樓:李向臣

巧闢蹊徑的意思.:就是自己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簡單而有效的好辦法。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說的是:

另闢蹊徑

【拼音】: lìng pì xī jìng【解釋】: 另外開闢一條路。

比喻另內創一種風格或方法。容【出處】: 葉聖陶《倪煥之》:

「對於這樣另闢蹊徑的教育宗旨與方法,自己確有堅強的信念。」

【舉例造句】: 他潑辣大膽,勇於實踐和另闢蹊徑

我想要4個有關創新意思的成語

3樓:匿名使用者

別具一格

別出心裁

巧奪天工

獨闢蹊徑

4樓:匿名使用者

推陳出新 永珍更新 吐故納新 洗心革面

另闢蹊徑 不落窠臼 別出心裁 標新立異

5樓:

去看看

誰能告訴我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你的日元是甲木,出生在七月。不得時,財殺旺,但印似有根?

我看得有些糊塗。

7樓:王大智劉彩連

這說的是你生辰八字屬金,有權貴像,但是金多木弱,犯殺戒,需補土克金,取名要帶土才能化解生命中的不順

8樓:郎麗念自怡

就是你想多了,人家一直在迴避

9樓:燕妤鬆筠

這男的以為你喜歡他,可是你又不好承認,搞得他尬尷

10樓:卿涉皇心

你平常是不是經常和他說話

還問好些奇怪的問題,讓人家以為你是對他有興趣

秋詞的意思

11樓:樊廣中

譯文: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4653531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裡,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

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

這裡,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闢嫌是官場迴避的意思嗎,連闢公府不就的闢是什麼意思

不只是官場的問題,避嫌往往在生活中的意識就是閒雜人等躲開,我要與某某單獨私下聊些不足外人道的事情!然而在官場上避嫌就是那意思跟自己的親信吩咐一些事情去做,不方便讓別的同事知道!就是顧忌一些事情不能直言,不一定就是用於官場迴避,很多場合下都有可能用這個詞 也叫避嫌,規避別人無端的猜測的意思。這在審理,...

惟闢作福,惟闢作威,唯闢玉食的意思是什麼

原文惟闢作福,惟闢作威,唯闢玉食。譯文只有君王才能獨攬威權,錦衣玉食。註解闢 君主 選自 尚書 洪範 唯闢作威,唯闢作福。唯闢作福,唯闢作威,唯闢玉食 闢,這裡是 君主 b 唯闢作幅,唯闢作威,唯闢玉食選自 作威作福是什麼意思 作威作福的意思是原意是隻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藉職位,濫...

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意思,強求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全部)

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就會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恍然大悟,認定紅軍的目的地既不在貴陽,也不在昆明,而是 必渡金沙江無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