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和4,5,6什麼關係,1,2,3,4,5,6,7,8,9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2021-04-26 13:56:50 字數 1747 閱讀 5648

1樓:檢慶雪楊莞

數字順序

以前,聰明的人才會用一根垂直線表示1,兩根垂直線表示2,依次類推,由於數字大,計數太麻煩,為使它們變成今天的1、2、3、4、5、6的書寫方式,又有許多數學家花費了不少心血。

1,2,3,4,5,6,7,8,9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2樓:匿名使用者

1 是 要 。 2 是 兒子。 3 是 散 ,4 是 死 或屎.

5 是 無 或 我. 6 是 順 . 7 是 氣死你.

8 是 發. 9 是永遠. 自我 瞭解分析得出結論.

隋朝大運河中「1,2,3,4,5,6」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1:一條運河 2:兩個都城 3:

三點(洛陽為中心,南到餘杭北抵涿郡)4: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5:溝通5大水系 6:

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4省2市

4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大運河,隋煬帝曾三次大型地徵用民力。據文獻載:(1)大業元年(605)三月,徵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之水達於黃河;又自板諸(河南滎陽東北)引黃河水歷滎澤入汴水;復自開封之東引汴入泗,達於淮水。

同年發淮南民十餘萬整修邗溝(山陽瀆),自山陽(今江蘇淮安)引淮水經江都(揚州)至揚子入江。(2)大業四年(608)正月,徵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3)大業六年(610),下令開江南河,從京口(江蘇鎮江)到達餘杭。

隋朝大運河---605年至610年開通,共四段:(1).通濟渠 605年,隋煬帝徵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

早在戰國初期,魏國就開鑿了鴻溝(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潁)。通濟渠是在鴻溝和下游的汴河兩水基礎上,加以疏浚的。通濟渠自洛陽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黃河,再自板渚(為板城渚口的簡稱,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東北黃河側)引黃河入汴河,經今河南開封東南入淮河。

(2).邗溝 隋煬帝於605年,徵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通邗溝。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下令開通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運河。

因這條河流經吳國邗城(今江蘇揚州)城,所以稱為邗溝。隋朝大運河的邗溝,就是在春秋時期吳國邗溝的基礎上疏浚的,它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江都入長江。(3).

永濟渠 608年,隋煬帝徵發河北諸郡壯丁百餘萬,開永濟渠。男子不夠,還徵發了婦女。永濟渠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引沁水東流入清河(衛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經沽水(白河)和桑乾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開江南河。從京口到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

運河兩岸築有御道,栽種柳樹,修建離宮40多所(自長安至江都)和許多糧倉。課本《隋朝的大運河》地圖上還有一段運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開通的。由於渭水多沙,深淺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邊開了一條從長安東到潼關入黃河的運河,長300多裡,名廣通渠。

隋大運河全部完工以後,南北的物資可直達長安

接五大水系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5樓:匿名使用者

一條運河 兩代人的努力 為運河三次大徵農夫修建 運河共分四段 至於五和六我倒是想不出來了 不知道你用的是哪個版本的教課書

6樓:匿名使用者

「1」是一條運河;「2」是全長兩千多千米長;「3」是涿郡、洛陽、餘杭,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4」是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5」是黃河、長江、錢塘江、淮海、海河。?你?你?你 つ?つ つ?つ つ?つ?༄??

星星和月亮是什麼關係月亮和星星是什麼關係?

月亮也是星星啊,是星星的一種,是屬於衛星的 星星的分類 在無限的宇宙中,存在著無數的 星星 天體。天體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又可以分為恆星 行星 衛星 流星 彗星和星雲六大類。我們平常所說的 星星 有99 以上都是恆星,恆星的質量很大,自己能夠發光,從地球上來看,恆星的相對位置幾乎是固定不變的,但實際上...

櫻花和櫻桃有什麼關係,櫻桃和櫻花有什麼關係

一般情況下,我們觀賞的櫻花和好吃的櫻桃不是一個物種 櫻花 學名 cerasus sp.是薔薇科櫻屬幾種植物的統稱,櫻花是喬木,高4 16米,樹皮灰色。小枝淡紫褐色,嫩枝綠色,被疏柔毛。冬芽卵圓形,葉片橢圓卵形或倒卵形,長5 12釐米,寬2.5 7釐米。我們吃的櫻桃就是櫻桃樹開花後結的果實.櫻花和櫻桃...

呂布和呂蒙什麼關係,呂布和呂蒙什麼關係

呂布和呂蒙雖然都姓呂,但他們實在沒有什麼關係。呂布是五原郡九原縣人,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人 而呂蒙是汝南郡富陂縣人,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阜陽市人,二人沒有任何關係。呂蒙輔佐的是孫權,而呂布輔佐的卻不是孫權,按 三國演義 中張飛的說法,呂布是一個 三姓家奴 就是說呂布原姓呂,早年侍奉丁原,又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