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的李氏御醫有幾個清朝乾隆年遷徙湖廣省的李氏有哪幾支

2021-03-05 09:18:11 字數 4120 閱讀 6969

1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御醫尤德眾出生清朝咸豐5年(2023年-2023年)尤德眾

清代御醫,出生於咸豐5年,(2023年)。尤德眾17歲跟隨名師學藝,他學識淵博,技術精湛,,中醫藥知識豐富,精通鍼灸,常常針藥並重。尤德眾性格開朗,醫德仁心,不驕不躁,對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有求必應,遇到付不起診費的也不為難,不僅免費為其看診更有藥草相送,年紀輕輕便名聲大噪,清光緒十八年(2023年)得知府舉薦,進入了太醫院。

尤德眾利用太醫院的藏書,拼命的充實自己的底蘊,看了數不清的並不流傳的孤本殘本,他深諳為人處世的道理,深得皇后寵愛。

2023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亡了,尤德眾帶著妻小離京回到沂州府莒州尤家莊子村

2023年9月,享年98歲的尤德眾與世長辭。

2樓:一槓青年

應該是首席御醫的意思吧

內醫正(為最高等級醫官,負責照護皇上的龍體,專門為皇上診治疾病,正一品)一名僉正(僅次於內醫正的醫官,同樣負責照護皇上的龍體,為內醫正的助手,對於皇上的重大疾病有僅次於內醫正的發言權與決定權,正二品)三名丹醫官(負責皇子們的健康,正三品)五名普通醫官(負責王爺及大臣們的健康,正四品)十名藥官(負責管理藥院,正五品)兩名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御醫第六代傳人是李有志嗎?

4樓:李捍軍部落格

李德民,字順,河北欒城人擅長**皮疾,和尤德眾是結拜兄弟

清朝乾隆年遷徙湖廣省的李氏有哪幾支

5樓:失身夜愛

李姓,據2023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1、源出嬴姓說。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

古李字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3-4]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5-6] ),先為理氏,後為李氏。[7-9] 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儲存這個習慣。

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10]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11]

李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12-13] 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遊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14]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14]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為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

李姓的起源和遷徙(錢文忠百家講壇)

將李陵後裔。[14]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党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15]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

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臺灣。[16]

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17]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佈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佈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18]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2023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清朝及**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人口分佈

國內權威統計分析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

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

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帶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16]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總人口減少了10%。

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面對戰亂和**的受害群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3.

3%。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7%。

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2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38%。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

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佔李姓人口的25%。

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佔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李姓總人口的10.3%。

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

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圖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

8%,約佔了國圖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贛浙閩臺、蘇皖大部、桂南、海南、粵東、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約佔了國土面積的21.

6%,大約19%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為什麼清朝後期沒有八旗兵

八旗之始,起於牛錄額真。牛錄是滿語 niru 本義為 大箭 派生義為由大箭持有者自願結合的十人圍獵群體。明朝萬曆二十九年 辛丑年,公元1601年 前後,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首次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剋制,將所聚之眾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統管,改編後的牛錄被分別隸屬於黃 白 紅 藍四旗,...

清朝後妃的品級是啥

后妃,女官品級 清世祖順治十五年,採用禮官的建議 乾清宮設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六名,柔婉 芳婉各三十名 慈寧宮設貞容一名 慎容二名,勤侍人數不定 女官設定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建議通過而未能執行。清聖祖康熙以後,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嬪等級。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名。貴妃,二名。妃,四名。嬪,六名。貴...

趙氏孤兒是元朝還是清朝的

好像都不是,趙氏孤兒是春秋時人,這本書是元 紀君祥寫的。趙氏孤兒名趙武,又稱趙文子 公元前598年 前541年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夫趙盾之孫 趙朔之子,母為晉成公之妹,史稱趙莊姬。亦有紀君祥所作同名戲曲 趙氏孤兒 還有2010年陳凱歌執導的同名電影 趙氏孤兒 元朝的,作者紀君祥 這是中國第一部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