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是什麼時代人?他在五帝中又稱什麼

2021-03-05 09:18:07 字數 5604 閱讀 1457

1樓:匿名使用者

遠古時代 又叫黃帝

姓公孫,名叫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了炎帝 ,誅殺了蚩尤 ,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並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黃帝死後,群民選擇了「橋山之巔」 ,將他深深埋進黃土裡,希望「黃帝靈魂**,精神永遠常在」。

歷代的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一) 軒轅黃帝

1 黃帝生平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

黃土高原,坦蕩渾樸,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

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黃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於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

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週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后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2 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古史時期的衣 、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醫藥、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均始於黃帝時代,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誌。而重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

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個奠基人 。黃帝時代,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問題,諸如製衣冠,造舟車,創文字,教蠶桑,種五穀等,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黃帝時代的偉大功德,結晶成了黃帝精神,黃帝精神體現了方面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創造」,「奉獻」,「團結」,這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黃帝子孫的「傳家寶」。

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才創造出如「天下為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信條。這些都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規範我們言行的總則,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黃帝陵廟

1 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

「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

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曆五年至大曆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

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上書朝庭,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範圍。

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

漢朝立廟唐擴建,

到了宋朝把廟遷,

不論誰來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現狀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

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

」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巨集,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樑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

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餘畝。

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臺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

顯得格外莊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

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幹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再北為誠心亭。

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淨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

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捲棚頂。亭內立有***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

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2023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

元泰定二年(公元2023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2023年)祭黃帝陵御製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2023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2023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臨時大**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3 規劃發展

應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要求,經國家批准,整修黃帝陵工程已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節)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

整修黃帝陵工程的範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面積達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一是以黃帝陵、廟深刻的內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二是保證好現存的文物古足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建築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於一體,體現出「雄偉、莊觀、肅穆、古樸」的氣勢;四是吸收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粗廣的建築風格,並使所有建築風格形象力求統一。

整修工程規劃確定了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保護範圍,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區,縣城和外圍景觀六個區域。形成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築休系,其中廟院廣場能滿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增強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是國內一流專家指導下進行的,並廣泛徵求了港,澳臺地區和海外華人的意見。

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

(三) 歷代祭祖活動

中華民族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祭祀黃帝的活動。現在能看能的史書記載:

戰國初期,秦靈公二年(公元前422年),開始恢復祭祀黃帝和炎帝。這是軒轅黃帝在歷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為人的祖先。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祭祀軒轅黃帝規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漢武帝劉徹,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於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萬大軍,巡視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長安時,途經橋山,他看到高大雄偉黃帝陵,立即停止行軍,備禮致祭,他令士兵一個一擔土,一夜之間,在黃帝陵對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臺」。

第二天,旭日東昇,漢武帝命十八萬大軍,分佈在馬家山,印臺山,橋山,三山軍隊面向黃帝陵,軍樂四起,滿山旌旗迎風飄展,漢武帝脫下盔甲,掛在一顆柏樹上,緩步登上:祈仙臺,默默向黃帝禱告,保佑漢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黃帝一樣變龍**。祭祀一畢,當日領兵返回長安。

司馬遷寫《史記》時,把這件事寫進了《史記·禪書》。這就千百年來人們常說的「十八萬大軍祭黃陵」。漢武帝也沒有成仙**,卻在橋山上留下了供後人攀臺杯古的「漢武仙台」。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頒佈過一道森嚴的保護黃帝陵廟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2023年),泰定皇帝也孫鐵木耳收到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狀子一案,狀告軒轅廟保生宮火燒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宮內文武**上殿議論,應發告曰:

「黃帝軒轅氏,乃我中華民族元祖,不論漢,滿,蒙,回,藏,還是苗,瑤,彝,黎,藩,都要敬護我元祖陵寢,如有人放火燒宮,破壞陵廟,實屬不赦。泰定帝說罷,由他親自口授,命身邊文官,用漢字寫了一份蒙語聖旨,立即派臣騎日夜程,送往陝西中部縣。

放牛、討飯出身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2023年)委派身邊重臣管勾甘帶上他親筆寫的祭黃帝「御製祝文」前來祭祀.朱元璋還規定,今後祭黃帝祭文必須由皇帝本人執筆,並將每次祭陵「御製祝文」刻石留存。這是軒吉廟碑廊儲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2023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聽取回京的**說:

地方官府在黃帝陵廟亂徵糧稅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說:國朝再窮,亦不能徵收黃帝陵廟糧稅。即降旨,免除黃帝廟一切糧稅,重撥銀兩修築了軒轅廟。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2023年)三月十六日清聖祖康熙親筆用滿文寫了一份祭黃帝祭文,身邊大臣看後,建議康熙譯成漢文,康熙皇帝接受了這個建議,漢滿文字一併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軒轅廟碑廊裡。

一九一一年在武漢三鎮暴發「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封建體制,建立中華**,一九一二年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臨時大**,當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組成的祭黃帝陵代表團,臨行前孫中山連夜趕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國共兩黨拋棄前嫌,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兩黨互派代表來到黃帝陵前,各自讀了祭文。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眾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載入了史冊。

一九九二年,在**領導的關心和支援下,整修黃帝陵工程於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還先後派要員到黃帝陵參加祭祖和整修指導工作。

所以,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裡,不論金人執政南宋,蒙古族當皇帝的元朝,漢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滿族人執政的清朝,都沒有忘記祭祀自己的偉大祖先--軒轅的豐功偉績。正如民諺所講的「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黃帝陵廟裡,沒有政治可言, 沒有黨派之分,更沒有階級鬥爭。

因為我們都是黃帝子孫。至於個人和各個歷史朝代在歷史長河裡的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述,先祖聖地不許談這些,歷代前來祭祀黃帝的大小**,不論樂官有多大,不論你是坐轎或騎馬,在黃帝陵前下馬石跟前,必須下轎、下馬,現代人不騎馬,但坐小轎車,必須在「文武**至此下馬」石碑前停車,不許跨越雷池一步,否則,當場就會受到眾人指責。。

2 海內外捐資重整天下第一陵

隨著改革開放和海峽兩岸交流的發展,海外華人尋根拜祖不斷湧向黃帝陵,千里萬里,千叩萬叩,區誓於始祖陵前

許文通什麼時代人

許文通,南宋詩人,和岳飛 万俟卨一個時代。許文通 屈原賦 結齊合縱系正途,赤心拳拳卻遭逐。滄浪水濁蘭芷志,安能苟且濯吾足!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端陽採擷。宋,許文通 福建 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1 許文通 福建省南平市人,生於1978年,小學教師。...

墨子是什麼朝代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墨子簡介 約前468 376年 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 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魯國人 滕州 墨子出身平民,自稱 北方之鄙人 呂氏春秋 愛類 人稱 布衣之士 呂氏春秋 博志 和 賤人 渚宮舊事 漢代王充甚至說 孔墨祖愚,丘翟聖賢。論衡 自紀 曾為宋國大夫,自詡 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 墨子 ...

軒轅劍是什麼樣子啊軒轅劍是什麼樣子

色之千年古劍,傳說是天界諸神賜予軒轅黃帝擊敗蚩尤之曠世神劍。其內蘊藏無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傳說中,軒轅劍是一把聖道之劍。軒轅劍是由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此劍後為商湯所得,大敗上古三大邪刀。軒轅劍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