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瓷,起源於何時,有什麼歷史意義

2021-03-05 09:16:49 字數 4842 閱讀 5361

1樓:

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有一種瓷器不僅在其名稱中有一個「祕」字,其真正的釉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頗受業界爭議,幾乎成為一個祕密。這,就是被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形容為「千峰翠色」的祕色瓷。

瓷器的使用在唐更為普及,瓷器燒製技術迅速發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和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用了唐代風格。

而唐、五代及宋代文獻中屢有「祕色越器」的記載,相傳為五代吳越國錢氏朝廷命令越窯燒造的供奉之器,普通民眾不得使用,故稱「祕色瓷」。但「祕色」到底是一種什麼顏色,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祕色瓷」一名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一首詩《祕色越器》,詩中「九秋玉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詩人點明瞭祕色瓷器為越窯所產,但具體到什麼叫祕色,詩句雖美,卻使人很難理解祕色瓷器釉色的深淺。據報道,直到上世紀80年代,經過一次挖掘工作,考古工作者才明確了祕色究竟為何種色彩。

2023年,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該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裡,發掘出十幾件越窯青瓷器,而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代奉器物的物賬上,這批瓷器被明確記載為「祕色瓷」。在那批發掘出的祕色瓷器中,除了2件為青黃色外,其餘釉面青碧,器物表面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面一般清澈碧綠。法門寺祕色瓷的出土,既解決了長期以來陶瓷界對祕色器色彩的爭議,同時也說明了,祕色器從唐朝已經開始燒造,到了五代時期,祕色瓷的生產已逐漸形成高峰。

簡單來說,祕色瓷就是越窯產的青瓷。

這個祕色八稜淨水瓶產於唐代,高為22釐米,瓶為圓口,長頸,圓腹,頸底部飾三週臺階形八方玄紋,肩腹部豎向凸飾八條稜線,圈足。祕色瓷因為燒製技術、配方和工藝祕不傳人,其瓷器真品傳世極少。

2樓:匿名使用者

何謂"祕瓷"是指越窯專為皇室燒造的器物,其釉料配方和燒製工藝"祕而不宣",故謂祕色瓷。

唐代是陶瓷發展的新時期。白瓷首推邢窯,造型有盆、瓶、注壺、尊、缽、盂、託等,部分器皿刻有"盈"字。同時,大江南北名窯四處,如越窯祕色瓷,尤以刻、畫花的作品為上品,為宮廷御用。

洪州窯青瓷花紋簡煉、工藝之佳。壽州窯採用印、剔花紋、釉色青褐、黃黑不一。耀州窯始燒黑釉和青釉瓷,其黑釉型罐造型新穎。

長沙窯為南方新興窯,燒製的青、黃、褐、綠釉瓷,並採用氧化銅等繪以人物、花鳥、題詩抒情,暢銷海內外。河南魯山窯的花瓷,造型多樣化,以多型號拍鼓為特色。鞏縣窯的紋胎,先在胎上作出各式花飾,以黃綠釉覆面,色彩鮮明。

造型枕類較多,制瓷名家有"杜家花枕","裴家花枕"。青白釉的鳳首龍柄壺,貼花工藝如鑲嵌,團花應有盡有,其奇特造型促進了與兩區文化的交流。五代時期,越窯的制瓷工藝更加精湛,造型優美,胎薄體輕,釉色碧翠。

以素、印、刻、畫花並用。耀州窯青瓷與之風格相近,但釉色淺淡,別具一格。定窯燒造的白瓷,以輕盈秀麗為時尚,器多為花瓣型,色白中泛黃,呈現出象牙白的質感,常刻有"官"或"新官"字樣。

越窯祕色瓷

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窯之一,創燒於東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得到了迅速發展。紹興、上虞、餘姚、寧波、奉化、臨海、蕾山、餘杭、湖州等地都發現了瓷窯遺址。其造型有:

碗、盞、盤、盆、洗、壺、鍾、瓿、香爐、虎子、小盂等日用器,同時出現了穀倉、鬼灶、雞籠、狗圈、豬欄等殉器。到了唐代造型風格突破了以往以圓形為主的單一格局,出現多稜形、仿生形、八稜瓶、蓮花形把碗等造型。其裝飾特點仍以釉色精美取勝,厚薄均勻,如冰似玉。

同時出現了畫花、印花、刻花和鏤雕裝飾。正如唐代詩人陸龜蒙在《祕色越器》中所描繪的那樣:"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到了宋代,其裝飾承襲了唐代晚期的風格,刻花、印花和鏤空裝飾十分豐富,如畫花線條簡練,寥寥數筆就將一朵盛開的荷花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給人一種簡潔而生動的美感。

宋代六大名窯

北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王朝,結束了200多年的五代十國的**局面。經濟發達,商業興盛,科技先進,發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藥三大科技成果,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先進大國。

宋太祖趙匡胤執政期間,重視生產,減賦輕徭,崇尚儉樸,以改唐人那種追逐金銀玉器的奢侈豪華之風,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為上。上行下效,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以使用陶瓷製品為榮,從而大大推動了陶瓷業的迅猛發展。據《宣德鼎彝譜》記載:

"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六大名窯產品雖不能囊括兩宋制瓷業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當時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並在中國陶瓷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柴 窯柴窯,後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後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於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於汴、汝,亦河南道所轄之州。

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有細紋。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

論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製為絛環玩具,蓋難得而貴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當指柴瓷的天青顏色。與汝窯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綠感,但比之唐、五代幾個窯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顏色。"明如鏡"當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質感,與唐、五代窯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鏡即此。

"薄如紙",當是形容器物目測手拿時感到極輕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嘗有極薄者僅達0.15釐米,比作紙,不為過。

"聲如磬",指類似古代玉石制的擊打樂器"磬"的音響,但從另面反襯出柴瓷胎質與燒結溫控極好。"足多粗黃土"一談,歷來眾說不一,有待**。

我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馮先銘先生在《古陶瓷鑑真》一書中寫道:"文獻中談到景德鎮早期瓷器,大都賦於色質如玉的讚美詞句,如《景德鎮陶錄》對"陶窯"和"霍窯"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時期陶玉和霍仲初運瓷器到關中地區,稱為假玉器,兩人所燒瓷器都進貢到宮廷。三十多年,從景德鎮窯址調查,結合陝西地區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鎮陶錄》上述記載得不到證實,半個世紀前國內外談瓷的人對五代柴窯進行了一番考證。

他們以張應文《清祕藏》書中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四句描述為依據,考來考去,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只有景德鎮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窯"也仍然得不到解決。

綜合上述文獻記載,他們所談的"陶窯"、"霍窯"和"柴窯"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兩代文人把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與景德鎮宋青白瓷聯絡一起,牽強附會演繹出來的。"

柴窯是否存在?我認為柴窯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觀證據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窯的存在,是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和翔實的介紹。如明代洪武時曹昭的《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記載:

"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

"清樑同書的《古窯器考》中記載:"柴窯,後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後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於陶也。

宋政和,官窯亦起於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

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者般顏色作將來。"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

清程哲的《窯器說》和清佚名《南窯筆記》對柴窯器都作了介紹。郭葆昌《瓷器概說》對柴窯器介紹道:"柴窯在今河南鄭縣。

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窯。"

2. 柴窯的存在,清宮內府曾有收藏的記載。據《清高宗御製詠瓷詩》一書有四首詠柴窯器的:

《詠柴窯碗》

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箝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

《詠柴窯枕》

《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大輅椎輪溯,春天明鏡開。薦床猶蟹爪,藉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祕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

《詠柴窯如意瓷枕》

過雨天青色,《八箋》早註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從這幾首詠柴窯器的詩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賞到柴窯器物,他還親自睡過柴窯如意枕。否則,他老先生不會有"睡醒總如意"的感受。據**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中記載:

"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傳說蔣介石出逃臺灣,把故宮內藏的柴窯器帶走了。

3. 上海博物館和北京近來發現有兩件柴窯器。上海博物館有件產於五代的"白瓷鏤雕殿宇人物枕"。

此枕既非景德鎮產品,又非定窯產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專家對此碗認定為五代時產品,為北方瓷,既非定窯產品也非景德鎮產品。

綜上所述,北京、上海專家得出相同結論:

一、兩件器物同為五代時產品。

二、兩件器物均為五代時精美白瓷。

三、同為豆綠色。

四、同為黃土胎。

五、釉汁很薄。

六、聲如磬,從白釉碗上可以聽到。

瓷器起源與什麼朝代??

3樓:正康三年

1、「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裡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樸,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2、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製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製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

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

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東北種植水稻的歷史最早起源於何時

水稻傳統上是南方的產物。北方人歷來以玉米 小麥為主要農作物。東北的黑土地在相當長的時間是不種水稻的,正如東北淪陷後的那首悲憤的歌曲 松花江上 所唱到的那樣 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東北水稻的種植歷史大體經歷了的階段 19世紀中葉至東北淪陷之前,關於這一時期,鴉片戰爭敲開國門,清 逐漸放棄對東北地區的封禁...

皮影戲起源於什麼時候皮影戲起源於何時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西漢。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等各類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表演皮影戲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出故事,影人 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著樂器伴奏與唱...

花燈起源於何時,元宵節放花燈起源於什麼時候 元宵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花燈起源於唐代,盛於明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曆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 祈許光...